骨子里被超越的自卑,也可以成为生命里的光(胡慎之)
(2022-12-06 17:51:15)
标签:
情感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1
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
当我们还在襁褓之中,只能依赖于他人,并且无法去反抗他人与超越他人,这时候,自卑感就已经开始在心底生根发芽。
但是阿德勒也指出了自卑感并非一无是处,
健康的自卑感,是促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塑造我们人格的核心动力之一。
而不健康的自卑感,则会让我们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甚至催生出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对人的影响更持续且深远,若无法破除,则会陷入到自卑的恶性循环里。
我们常见的自卑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原生自卑。是形成于孩童时期,在面对外部环境与挑战时所体会到的一种无能为力感与不足感。
现在很多人的原生自卑源自于不当的家庭教育。
经常在争吵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总是容易自卑。因为很多父母在吵架的过程中,总是将争吵的矛头指向孩子,孩子会认为自己是父母的累赘、生命中的bug。久而久之,孩子会在心里把自己定义为是一个多余并且毫无价值的人。
另一方面,孩子可能更希望自己能够去做一些缓和父母矛盾的事。可是到了最后,父母双方还是一直在争吵。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甚至感觉到更多的无力、挫折、沮丧、甚至是怨恨。
这就是最初的原生自卑,并且可能使得我们在成年时期产生另一种自卑。
也就是第二种,次生自卑。是产生于成年时期,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时,则会感到的一种自卑。
考研失败、失恋分手、工作不顺种种事件将引起次生自卑,甚至唤起我们内在的原生自卑。
一次次的失败或者与理想中的差距,都会不断地加强自己的自卑感,证明了原生自卑的影响性,又再次强化次生自卑。
因为很多人常常困在自卑情结里,苦于挣扎,又无力挣脱。而《超越自卑》训练营,就是一个转折点,通过训练营的实时互动,胡慎之老师将带领大家直面自卑情结,寻找你自卑的根源,从而探索出破除自卑情结的方法。如果自卑是我们生命中的黑暗,那么这个训练营将成为照亮黑暗的一束光。
2
自卑情结,一把自我攻击的武器
很多自卑感强的人,有一种瘾,总是不断地强调自己不够好。
我不被他人喜欢,是我性格不好;
我说的话总能冷场,是我情商不高;
我是千年老二,是我不够优秀
……
这种瘾总是让我们不断地自我否定,并且把攻击性面向了内在的自己。
就算朋友夸赞他有多么地优秀,他也会妄自菲薄,总能找到人上人——另一个更优秀的对标对象,来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这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虐,
但是自卑者只要抓住了时机,他们也会向外释放攻击,这种攻击的能量也是相当巨大。
曾经,某知名公众人物想要讨得恋人的喜欢,选择了整容;
在节目中想完成自己理想中完美的照顾者形象,但却把事情搞砸,宁愿自我惩罚,也不愿接受善意;
而有一次,她在受到节目组极度的不公平对待与欺压时,终于选择暴发,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发出了超乎意料的攻击。
所以,自卑也是具有一定攻击性的。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天生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经常用攻击性来保护自己的边界、自己的自主性、维护自己的优越感或者建立一段关系。
但是当我们不能合理地表达与释放攻击性,而是用攻击性去吸引他人注意、表达自己的意愿,那我们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一团糟的。
在《超越自卑》训练营里,我们将一起去觉察自己的攻击性,把攻击性具象化,去重新看待自己的攻击性与自卑之间的关联,使之能够正确地表达与释放,从而为生命去增添一份柔和,减少一份攻击。
3
自卑的人,也极度自恋
胡慎之老师经常说:“自卑是一种过度的自恋。”
《奇巧计程车》里面有也这样一句台词:“对自己极端地否定和厌恶,这就是所谓的自恋。一般人对自己才没这么大的兴趣。”
我深度地认同了自己的无能无力,我样样比不过别人,我是最差劲的,我对一切对自己的否定都是极度认同,除了我否认我自己不自卑这件事,这就一种极大的自恋。
自卑是源自于原始的一种自恋,我们在婴儿期的时候有一种全能自恋,这种自恋就是我无所不能,好像可以用自己的意念来控制这个世界。
如果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不能不断地修正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合理地打破这种全能自恋,那么这种无所不能恰恰在现实中会给我们打各式各样的耳光。
最终,这种全能自恋会往三个方面发展:自卑、自信与自负。
如果自卑再深入演变成自卑情结,它就会像一个无底洞,再多优秀都无法填补当中的空缺。
很多人以为优越感能够弥补自己的自卑感,恰恰优越感将我们的自卑感无限放大。
因为很多人的优越感,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得来的。
而阿德勒认为,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与别人比较,而是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当我们下意识把所有的一切与他人拼个高低贵贱、你死我活,这就不是追求优越感了,而是为了满足我们凡尔赛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