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活在比较性焦虑里是因为你缺乏拥有的能力(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2-11-24 21:49:36)
标签:
情感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我们每天都会关注气温和自己的体温,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身体发烧了马上就会采取措施退烧,高烧不退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有一种情绪上的高烧您了解吗?焦虑就是一种情绪上的发烧状态。这个时代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危机,人类的整体能量状态也令人堪忧,焦虑越来越普及化、常态化和严重化,成了拉低我们的幸福指数甚至是危及生命的重量级杀手。
适度的焦虑会使我们保持在一种相对兴奋的状态。大战在即,大考临近,我们的大脑会格外地紧张和活跃,这是对重大事情本能的敏感和重视,能帮助我们更加专注和投入,是积极有益的。但是过度焦虑的状态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使得我们无法安静、无法思考,也无法行动,坐卧不宁,上窜下跳,吃不香睡不着……
不管是适度的还是过度的焦虑,如果只是面临特殊事情、特别时刻所产生的情绪反应,都属于存在性的焦虑,不过是反应程度不一样,应对效果不同而已。有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有人则稍有风吹草动就一万匹马在奔腾。
焦虑程度与我们对未知不确定性和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成反比。虽说无常是常,但毕竟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还是活在相对稳定的普通日常里,一个人同时赶上了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都是可以作为奇闻趣事上报纸新闻的。但是有的人不管是疾风骤雨,还是风和日丽,总是处在常态化、持续化的焦虑中,这一般都是陷入了跟当下失联、脱离实际的比较性焦虑。
比如参与这一期的《今晚我和你》节目的女嘉宾,也是我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陪伴过很多次的一位同学。从高中时代开始就饱受抑郁症折磨,在重度抑郁命悬一线的情况下,从深圳辞职回到武汉。在亚新老师和团队同学的陪伴下,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从极度的自我嫌弃、自我攻击,逐步看到和接纳自己;内在精神实体的意像最初是一只躲在黑暗角落里又黑又丑、奄奄一息的老鼠,她看都不愿看一眼,恨不得一脚踩死,慢慢成为一只在田埂上爬行的小乌龟;和父母的关系也从水火不容的指责抱怨控诉的受害者角色回到看到父母、和父母和解、亲密的女儿位置。
最近一轮的陪伴里,我陪着已经活过来的她围绕准备找工作回归正常生活的主线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碰触到的内在伤口的处理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从内在一直压抑的痛不欲生的精神实体到控制与反控制的受害者剧本到抑郁症的病耻感的面对处理到得不到支持的三次濒死经历,最终承认并看到整体的真相——伤害与爱同在。爸爸妈妈就是看不到自己又在保护和爱着自己,而且现在爸爸妈妈也已经没有之前保护自己的能力了。一方面在内在感恩并告别父母开始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又回归到父母身边,担负起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责任。
这位嘉宾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一次分享都在惊喜轻松中结束,但是这种好状态持续不了一周,下一次分享又一定是迫不及待诉说新问题,又在痛苦中开始。自我嫌弃和自我攻击的问题缓解了,又是跟父母的对抗和隔离问题;终于从死亡的边缘活过来了,开始生活正常化又遇到了找工作的问题;等到有了工作一定还会遇到和领导和同事的关系问题。
短暂的美好体验和高光时刻转瞬即逝,她总是处在一种焦虑和痛苦的状态中。这种不仅过度而且泛化的焦虑本质上是盯着问题盯着外界的头脑固有模式在作祟。还有就是如同她在节目中所呈现的,她总是处在一种比较性的焦虑状态中,习惯比较。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盯着前面的高峰,却忘记欣赏一路的风景;丢掉碗里的却看着锅里的,得到再多也无法去拥有,却要捧着金饭碗去继续做匮乏感十足的“乞丐”。
如何从这种比较性的焦虑中走出来呢?
首先是保持觉察。每次陪伴这位同学之后,我都会跟她建议,一定一定要保持觉察。如果失去觉察,长期以来的痛苦之身感到了危险,会疯狂反扑,把她不断拉回到熟悉的痛苦里面去。需要通过觉察,对痛苦之身进行及时的反认同。
如何觉察呢?比如我此刻熬夜在码这些字,我是清醒的,是有觉知的,我清楚我在做什么:我在空调房间里,后背靠着垫子;除了空调的声音,还有香薰机的声音,窗外还有蝉鸣声和车驶过的声音,敲打键盘的声音时而快速时而缓慢时而停顿;香薰机散发出薰衣草精油的气息;我的肚子有些饿的感觉,嗓子也有点渴,我的右眼受到飞蚊症的影响有些模糊,我停止打字思考的时候会挺起腰部和后背,并且会皱眉……
觉察就是回到当下,培养自己的觉察能力在武汉雅心有专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那就是如是呈现的“慢镜头还原法”。
第二,不断复制新鲜的美好的体验。也就是进行矫正性的体验,用新的美好的体验去替代旧的痛苦体验。
体验是可以复制的,比如我一次次体验觉察觉知的状态,我就拥有了一个越来越活在觉知中的自己,一个更多时刻是跟当下连接而不是活在过去和未来的自己。我就不会一边码字一边担心睡晚了明天精神不好,会伤害身体等等,陷入内耗不能自拔。
这位嘉宾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的课程和分享中已经获得了很多美好的新鲜的宝贵的体验。但是如果不去在生活和关系中不断复制这样的体验,就像一个只攒钱不花钱的葛朗台,不过是收集了一堆门票和打卡了很多网红景点,证明自己到此一游过,才上了莲花峰,就想着要去天都峰,只是在赶路,却不曾驻足欣赏一下那绝美的风景,更是将一路上的自己置之脑后。不要活成了只是攒钱却不花钱的葛朗台,将所有的成长束之高阁,让宝贵的体验流水无痕。那是对自己最大的辜负和不爱!
第三就是要投入生活。千万不要陷入一个妄念,觉得只有把功课做完了,把内在都清理干净了才能好好生活。功课是做不完的,内在的清理也是清理不完的。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清理本身,而是借助清理去认识自己,最终是要不断连接和回归到内在生命本源那里去,否则就成了搞痛苦、喂养小我。所以一定恢复和保持生活正常化,要投入日常生活,去感受春天的风拂过面颊的温柔,夏日的雨溅在脚踝的凉意,生病的爸爸从医院回家时的欣喜,妈妈终于能理解自己那一刻的幸福,一次次投递简历一次次落空的沮丧,晚上失眠时刻大脑停不下来的焦虑……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即体验。我们要活在新鲜的体验里面,而不是在失去觉知的头脑世界里一遍遍重复过去的痛苦。
所有在武汉雅心一直强调两条腿走路,在生活中修行,在关系中成长。
第四,要活在整体的真相而不是自己的期待里。
红尘世界的比较不可避免,不必刻意不去比较,就是要有一个觉察的自己跳出来去看整体的呈现。比如这位嘉宾找工作的事情来说,对于工作的地点她是非常肯定和明晰的。一是为了跟随武汉雅心坚持学习和成长,这是自己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也是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方向;二是想就近陪伴和照顾父母。这是一个爱和责任的选择,也是忠实自己的选择,是跟原生家庭和解的结果,也是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至于对于父亲生病前后的对比,其实世态炎凉是人间真相,就像我们也会忍辱含恨去利用有用之人,这就是真实的人性。我们必须承认,所谓“恶”人人都有,包括我们自己并不比翻脸不帮我们的人更加高尚。一定要警惕自己的“双标”。
还有疫情之下整体就业形势和环境跟几年前是完全不同的,今时不同往日。拿之前的工作和现在比纯属刻舟求剑。
她还说到很大一部分焦虑来自她的年龄已经比较大了,不管是婚恋还是工作都跟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就想参加全程马拉松,还希望跑在第一梯队。得陇望蜀的痛苦是永远只盯着前面的少数,却忘了转身看看自己的后面还有更多的人;将自己放在芸芸众生的整体里反而会获得放松和平衡。
这位嘉宾急于有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平台去结交条件更好的另一半,还为了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甚至希望自己能替代爸爸去充当家庭的顶梁柱。看似孝顺的背后是不自量力的“僭越”。孩子就是孩子,病了的父亲依然是父亲,能力不强的母亲依然是母亲,永远不要小看父母。爱父母,但不要去背负父母的期待,活出自己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还需要看到,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适度的焦虑和适度的压力是正常和有益的,但不必因为焦虑而产生更多的焦虑。
祝福这位嘉宾觉察习惯盯着问题解决问题的头脑固有模式,多去拥有自己的成长——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和原生家庭的和解,对于内在的创伤也进行了很大程度的面对和转化,开始看到爱与被爱的真相,生活开始正常化。
如果真的能看到这样了不起的自己,怎么会担心这样的自己找不到工作,又怎么会因为暂时还没有找到工作就陷入失眠一个月的极度焦虑中呢?最后送给这位嘉宾一首鲁米的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