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承认吧,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是父母的问题(鱼爸——养育男孩)

(2022-11-23 18:30:07)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1

 

最近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她说孩子开始变得很叛逆。

 

你要他写作业,他偏不写。

 

要他把字写好一点,偏偏要写得一个大一个小,还有几个东倒西歪的。

 

感觉听不进大人的话,非常任性。

 

有时搞不定,就叫爸爸来管。

 

脾气暴躁的爸爸只要一过来,他就马上变了样。

 

挨了爸爸一顿训斥之后,他也不反驳,就一个人生闷气。

 

然后拖拖拉拉地继续写着作业。

 

真的让人很气。

 

看到这位妈妈描述中的那几个词,是非常常见的。

 

因为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苦恼。

 

不禁要问:孩子到底怎么了?

 

 

2

 

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看。

 

“我想再玩一会儿,因为我的积木马上就完工了。可妈妈却叫我去做作业了。”

 

而且她每次都是这样叫我:“赶紧去作业了,马上去!”

 

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有时是这样说的:“为什么你只记得玩,就不记得写作业呢?”

 

其实我也记得要写作业的,放学的时候,班主任交代了很多次,如果没写,老师也会处罚我,可妈妈却总是误解我,觉得我只会玩。

 

如果爸爸来了,有时更让人不好受。

 

“妈妈叫了你很多遍了,一个人一定要热爱学习,如果不学习,将来……”这是经常在我耳边念叨的道理,已经听了无数次。

 

我真的想跟他们大声地说:“闭上嘴巴吧!烦死我了。”

 

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样会伤爸爸妈妈的心,而且有可能让我自己挨更多的批评。

 

毕竟,我是这么地爱他们,而他们也是爱我的。

 

所以我选择了顺从,然后放下我的活,去做作业。

 

但是做作业的时候,总是会惦记我的玩具,什么时候能继续拼完。

 

但不管如何,我最后还是乖乖地做了。

 

可有时妈妈还是会说我写的字不好。

 

既然你这么不满意,那我干脆再写几个有意思的让她着急一下。

 

因为这样做挺好玩的,想让一个字怎么样就怎么样。

 

妈妈说我“任性”,那我就让她感受一下我的任性。

 

谁叫她不跟我商量,不好好听我说话呢?

 

当然,爸爸会站在妈妈的那边,过来指责我。

 

爸爸的话,有时让我很难受。

 

明明只是作业没写好,可他生气时会说我将来不会有出息,他为我着急,说我将来怎么办。

 

我可从来没想过这些,我只想赶紧去继续玩我的积木。

 

不过平时看不见的爸爸,这时能过来管管我,我也觉得很好,至少我感觉到爸爸的存在。

 

虽然他出现的时候带着怒气,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抱着我。

 

可我也感到满足,因为他这难得的关注。

 

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拼了那么多酷酷的积木玩具,我运动会得奖了,爸爸却看不到,也没有夸我,却总是严厉地指责我的问题?

 

难道他不爱我了?

 

不对,妈妈说“打你骂你,就是爱你!否则就不会管你了。”

 

唉!还是多爱爱我吧,虽然我怕挨骂。

 

 

3

 

孩子跟父母之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交流着。

 

有时不需要语言,仅仅一个眼神就够了。

 

孩子在强大的父母面前,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来适应和满足父母的期待。

 

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肯定和笑容。

 

而且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够避免父母发怒和责打。

 

如果遇到了严苛的父母,那孩子就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小小的他,根本无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

 

如果孩子真的被逼的常常这样想:

 

“我能不能哭?”

 

“妈妈喜欢我这样做吗?”

 

“爸爸会不会又朝我吼?”

 

那这个孩子的心理肯定会出现问题。

 

因为他已经在完全地放弃真实的“自我”。

 

儿童心理学指出,每个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愤怒、悲伤、恐惧。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们吃饱喝足玩的好时,常常是快乐的。

 

但是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发怒,打得不可开交。

 

而且也会因为自己心爱的宠物丢失或者死亡而伤心不已。

 

面对黑暗的房间,会害怕的不敢挪动脚步。

 

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这些情感,特别是他们的负面情绪。

 

你能接受的程度,就决定了孩子保留“自我”的程度。

 

 

4

 

不得不承认,其实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是父母的问题。

 

造成孩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父母的行为和态度。

 

因为孩子很多的行为就是为了“应付”父母的养育方式式发展而来的。

 

太多的孩子,会为了讨好父母,甘心隐瞒自己的想法。

 

还有的孩子,怕父母责备,而不敢发脾气。

 

……

 

所以,与其问:孩子到底怎么了?

 

不如反思一下,“我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给几点建议吧:

 

1. 家庭氛围不要太压抑,而应该尽量平静轻松。

 

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氛围,我们不可能总是让家里欢歌笑语。

 

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争执而有人发脾气,有人落泪。

 

但要努力保持平静轻松的氛围,不要太焦虑,也不要太苛刻。

 

我们大部分的人,大部分的孩子,终将成为普通人,而不要总是逼着孩子,提过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能表达自己,而且不需要拘束。

 

如果孩子在家里都要带着“面具”生活,那是何等地可怕?

 

2. 允许孩子发脾气。

 

这一点,其实我写过很多的文章。

 

在这里再次说一下,因为今天的谈到孩子的那些行为,实质上就是发脾气。

 

只是他们表达怒气的方式比较温和。

 

任性和拖延就是一种对父母的抗议。

 

生闷气,更是一种怒气的缓慢释放。

 

如果孩子变得不敢在父母面前发脾气。

 

他们就会选择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发泄。

 

有些温和地方式未尝不可。

 

但也需要父母对孩子有一些情绪表达上的引导。

 

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哭可以哭出来。

 

如果有愤怒,可以说出来,或者发泄出来,不需要压抑在心底。

 

如果孩子在家中可以痛快地哭泣着,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愤怒,而父母能平静的接纳、反思、适时地给予安慰。

 

这个孩子肯定是幸福的。

 

3. 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在绘本《卡夫卡变虫记》中,小男孩卡夫卡在受到父母的漠视后,变成了一只超级大甲虫,但父母却一点都没看出来……

 

他不禁想“我是人还是虫子都无所谓吗?难道就没有人在乎吗?”

 

当我们觉得自己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往往容易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

 

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父母在说,在安排着孩子的一切。

 

习惯了控制,而很少去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真正的做主。

 

也许孩子也曾想说,可你粗暴地拒绝了。

 

或者因为太忙而选择性忽视了。

 

而孩子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他们的那些改变和听话,就只会是一时的,或者是表面的而已,不会有真正的改变和行动。

 

只有当父母对孩子有了足够的理解,而自己又愿意改变时。

 

遇到的那些问题,才会真正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