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亲密关系的“坑”——强迫性重复(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2-11-23 13:03:52)
标签:

情感

分类: 雅心原创团

第一次
我走在一条街道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很深的坑
我掉了进去。
我失去了方向,我无能为力
这不是我的错
我花了很久才爬了出来。
第二次
我走在同样的街道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很深的坑
我假装没有看见,
我又掉了进去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又回到了原地。
但是这不是我的错。
第三次
我走在同样的街道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很深的坑
我看见了
我又掉进去了,这是个习惯,但是
我的眼睛是睁开的
我知道我在那里
我知道我是怎么掉进来的
我立刻爬了出来。
第四次
我走在同样的街道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很深的坑
我绕着它走了过去。
第五次
我走在一条不同的街道上

       

         ——萨提亚

 

1

 

听着这一期的《今晚我和你》节目,我想起了萨提亚的这首诗。

 

打进电话的女嘉宾是一位东北的女孩,她十年前在大学结交了一位湖北的男友。她在和这位男友的关系里非常的“作”,喜欢这位男友的踏实、能干、温和、包容、儒雅等特质,但是又因为这位男友的身高和长相达不到她的期望值而不满,尤其是对男友最初喜欢的女孩并不是她耿耿于怀。当时男友就建议她参与《今晚我和你》节目跟亚新老师谈谈,她拒绝了。最终两人也如她所愿因为异地恋而分手。

   

现在她已经工作,在另外一段感情里又开始重复和前男友的互动模式,非常困惑。而且她觉察到不仅仅是这两段关系,包括做毕业设计时指导她的师兄其实也很吸引她,在她内在也上演过这么一段类似的戏码。于是十年后她主动求助亚新老师。

 

在她颇为纠结、总是吞吞吐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讲述中,亚新老师抽丝剥茧,整理呈现出她在亲密关系里的几个特点:第一是吸引她的不管是同学、师兄还是领导都具有相同的特质:成熟稳重、细心踏实、能干上进、温和儒雅、包容体贴,给她很温暖和保护的感觉,也就是具有浓郁的“成熟体贴暖男”的味道;第二是在被强烈吸引的同时,又有令她不满意的地方,拿起也难,放下也难,又不忍主动离开,就用各种“作”的方式“逼”走对方;第三是知道对方对自己很好,就会害怕他喜欢其他人,然后也必然会出现一个威胁自己的“第三者”,就反复地和他闹,彼此身心俱疲。

 

根据她的讲述,她已经至少是第三次掉进同样的“坑”里了。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叫做“强迫性重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文中首先阐述了这个现象。他发现,孩子会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扔出去,再呐喊着要回来或捡回来,如此不断重复。这一现象在亲密关系中就表现为人们会不知不觉地被同一类型的人强烈地吸引,并引发不由自主的重复性的互动行为。

 

 

2

 

为什么会这样呢?

 

强迫性重复就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后对童年时期和直接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这种复制通常是无意识的,就像是被设置好的后台程序一样控制着电脑的运行。所以当我们觉察到某种不可控的不对劲,一次又一次掉进同样的坑里,我们就要开始去关注后台程序的设置了。

 

所以在节目中,亚新老师询问这位女嘉宾和父亲的关系如何。因为一个女孩在生命早期和父亲的互动模式和关系质量会深刻影响到她成年之后的和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很多父母都会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找怎样的配偶,什么样的人不能找,殊不知,子女会被怎样的另一半所吸引,在亲密关系中会产生怎么的互动模式,在情感世界里会演绎出怎样的悲欢离合,程序代码早就由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动模式写就了,再美好的良愿和最正确的指导也无法的代替自己潜移默化中编好的人生剧本。

 

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在节目的后半段,女嘉宾在亚新老师的探寻之下,说到自己的父亲,就开始呈现她的命运画卷。

 

她所描述出来的父亲的特质正好是吸引她的男性特质的反面:爱抽烟喝酒、耍酒疯、说大话、不细心、对她给脸色等等。她说很小的时候就发誓长大了一定不能找跟爸爸一样的人,所以吸引她的男性都是没有不良生活嗜好的、温柔体贴包容的、踏实认真肯干能力强的。

 

她对爸爸身上自己不喜欢的这部分特质是不接纳的,于是她会去寻找跟自己不喜欢的这部分特质相反的男性,这是头脑固有模式的聪明。但是在吸引她的男性身上又会有其他她不喜欢的特质,于是如何去接纳自己不喜欢的特质、去看到和拥有一个整体而真实的人,依然是她未完成的功课,导致她在每一段关系里都很矛盾,都会卡住,很难受。

 

她和爸爸的关系状态是不亲密的,走不近的。于是她和前男友、师兄、现在的领导之间也是无法亲密,也是走不近,就像跟爸爸一样。正是这种渴望走近又走不近导致她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出现纠缠的状态。

 

 

3

 

这种强迫性重复的意义何在呢?

 

表面上看,我们可以借由这种重复,体验到我们熟悉的互动模式所带来的“安全感”,即便这样的情感体验让我们非常痛苦,也是一种熟悉的痛苦。

 

为什么熟悉即安全呢?因为熟悉的模式就好像是我们的心理舒适区,我们总是惧怕改变带来的风险和困难。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是独属于“我的”以及“我和父母的”味道,这种潜意识的重复其实也是一种对父母的“内在忠实”的力量的牵引所致。

 

但是如果我们止于这种重复,就悲剧了。不断重复的掉进同样的坑里,是为了提醒我们从潜意识的剧本里醒来。弗洛伊德说:如果我们儿时有一种固定的情感模式,就会希望自己在成年时重建和还原那个场景,以完成早期心理创伤的一个修复。

 

是的,不断掉进同样的坑里,是提醒我们在生命早期和父母关系里未完成的不圆满和受伤之处,把内在的坑洞去修复圆满。

 

 

4

 

如何修复呢?

 

就拿这位女嘉宾来说,她面临的三大功课:

 

第一, 不论是同一款的异性对她的致命诱惑,还是对父亲身上的某些特质的排斥,其实对应的是她自己身上的阴影人格的部分。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亲密关系其实是一面照见自己的镜子。所以这位女嘉宾可以借助这面镜子回到自己身上,审视自己的阴影人格,喜欢渴望但是没有活出来的部分就去发展和圆满,讨厌排斥的部分要去看到和承认,然后允许和接纳。当我们的内在越来越整合和丰满,自由度和接纳度就会越来越大,自主性和成熟度就会越来越高,不需要外抓他人来满足和填充自己,不再受某种特质的吸引和控制,反而能看到整体如是的生命本身,于是会吸引到真正跟自己的内在能量和生命特质匹配的异性,再走到同样的街道上,看到同样的坑,就会识别并绕过去,而不是掉进去了。

 

第二, 这位女嘉宾还需要从头脑固有模式下盯着父亲(异性)身上的问题产生做固定反应,学习去感受并接纳一个真实整体的生命,产生生命对生命的互动。其实亲密关系最大的坑是习惯去判断一个人、习惯盯着问题和局部做反应的头脑固有模式,不进入心灵空间,不提升启动我们的感受力,想要拥有好的亲密关系基本不可能。萨提亚的诗里说的“第五次,我走在一条不同的街道上”,这条不同的街道就是心灵之路。唯有此,才能真正的出坑。

 

第三, 这位女嘉宾需要通过回溯疗法回到小时候和父亲互动的原始场景里,比如父亲醉酒撒酒疯的场景、父亲对她给脸色的场景等等,当时发生了什么?当时的她是什么感受?要让场景里面的内在受伤小孩去表达去舒展积压的情绪感受,内在空性慈悲的生命本源自己要对过往岁月里的内在受伤小孩进行陪伴。

 

以上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在武汉雅心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期待这位女嘉宾和更多的生命都能借由不断掉进的坑,从潜意识的剧本里醒来,产生觉察,走上内在探索和心灵回归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