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终将老去,如何守护年老多病的父母?(任丽的心灵空间)

(2022-11-21 13:33:23)
标签:

情感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最近一条新闻上了热搜,85岁的李大爷执意要卖房,娶比自己小40岁的保姆。李大爷为了给女儿减少负担,自己在养老院租了一房一厅,一段忘年之恋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其实,近些年类似的事件频频曝光。之前杭州还有个96岁的大爷要卖掉500万的房子娶55岁的保姆

 

这类现象凸显了老年人的孤独,他们对爱与陪伴的渴望,以及父母越来越长寿的背后,儿女的力不从心。

 

我有一位朋友90岁的老父亲病危住进了ICU。当时,因为老人年龄太大,经不起折腾,不适合手术。不过医生也告诉家属,如果不做手术,生存的几率几乎为零。在这次入院前,朋友已经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但看着病床上的老父亲,最终她咬咬牙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因为她背不起“不孝女”这个骂名

 

没想到老人生命力极强,手术后又一次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了。出院后,因为母亲年事已高,根本照顾不了父亲,家里只得请个保姆。父亲自从得病后,脾气越来越暴躁,对保姆也是百般挑剔,前后骂走了三个保姆。

 

朋友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无奈之下,把两个老人送进了养老院。

 

把老人送去养老院真是万不得已。她照顾父母劳心劳力,结果自己的身体也出了状况,每天过得鸡飞狗跳,让她没有了任何喘息的空间。送走父母后,虽然心里很过意不去,也时常担心,但这突然空出的时间与空间,却让自己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我们的父母也终将老去,如何陪伴患病的父母?如何面对父母即将离去的事实?如何克服不能照顾的内疚?

 

日本心理学家、哲学家,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的岸见一郞先生,借鉴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理论,将自己在陪伴患阿兹海默症的父亲时的许多心灵感悟,写进了他的新书《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如何去守护逐渐老去的父母。

 


01

 

重新构建与父母的关

 

曾经有位朋友跟我抱怨说:我母亲非常自私,小时候只顾着自己快活,根本不管我,年幼的我经常饿着肚子去上学。

 

当年的我就像她前世的仇人,一有气她就往我身上撒。现在好不容易摆脱了那个“疯女人”,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她老了,想要我照顾她,凭什么啊?门都没有

 

当这位朋友有些恨恨地说出“她活该”时,内心一定有些内疚、自责,甚至会惊讶于自己的冷血。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爱恨交织,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其实,恨的背后是深深的爱,只是我们用恨去表达了隐蔽的爱而已。

 

看着渐渐老去的父母,即便他们曾做过对不起我们的事情,也许他们真的是不合格的父母,我们当然不必强求自己在内心与他们和解,但无论如何,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养大了我们,这已是生命的馈赠。

 

风烛残年的他们,当下的生命已经有限,最后的守护,也许最重要的是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也许在情感上我们仍然无法接纳,但在行为上却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成年人,总是要负些责任的。

 

父母的健康已不可逆,生命已经很脆弱,假如有什么想要表达的,趁着他们还可以听见,就大胆地说出来吧

 

欧文.亚龙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中讲到他的一个癌症治疗团体,其中一位女性已经是癌症晚期,可能时日无多。她与女儿的关系非常糟糕,两人几年不来往了。

 

在团体成员的鼓励下,她主动联系了女儿。结果在最后的日子里,竟然消除了与女儿之间多年的隔阂。当她最后一次出现在团体中时,她告诉大家,她终于可以没有遗憾地走了

 


02

 

照顾不求完美

 

中国有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在照顾父母的这件事上,也是需要量力而行。就像前面讲到的朋友,将年迈多病的父母送到养老院,也是明智的选择。

 

虽然这不符合中国的孝道,或者传统美德。不过,时代在变化,中国也在逐步迈向老龄化社会,未来的趋势可能会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以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组团养老、日托等多种形式并存

 

岸见一郞的原则是尽量不影响自己的小家。他的母亲在50多岁突发疾病离世之后,父亲一直独居。在他意识到父亲得了阿兹海默症、生活已无法自理之后,才把父亲接到了以前的老房子居住,老房子离自己的家步行只需10多分钟,这样照顾起来也很方便。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父亲醒着的时候,他可以边写作,边陪伴。偶尔要出去演讲,他就会委托护工来照顾。这其间因为父亲的状况有些恶化,他也申请了社会养护,把父亲送进了养老院。

 

他对妻子没有太多的要求,妻子有时间会过来帮忙,但他认为这并不是妻子的责任。自己的小家经营的美满,他也就更有精力去照顾父亲,毕竟那是一个令人身心疲惫的事情。

 

岸见一郞说,在照顾父母方面,要有不完美的勇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责任,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也都会犯错,即便有什么疏忽,也不必太过自责。

 

有时遇到困难,也可以向其他的亲人或者社会机构求助,不要什么都自己一个人扛。假如想着会有人支持,即使用不上,也会感到宽慰许多

 


03

 

调整自己的心态

 

父母年纪大了,可能头脑不是很清楚,害怕孤独,也会故意做些事情引起儿女的关注。比如父母会花很多钱去购买别人推荐的保健产品,一方面是在推销过程中,促销员对他们的嘘寒问暖,有种被当作上帝的感觉,另一方面,在面对日益临近的死亡,他们内心真的很焦虑。

 

朋友的妈妈已经90岁了,每天还要早起蒸一大锅馒头,其实家里没人想吃她做的馒头。女儿还抱怨说,跟她说了多少回了,让她在家歇着,她就是不听话!

 

我们需要去恰当地理解父母的言行。父母需要陪伴,需要关注,也害怕自己没用,所以他们总要找些事情来做,以此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们购买的保健产品,如果价值不高,而且没有害处,其实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我们没有时间陪父母,那些花的钱如果能让父母开心,那也是值得的

 

父母到最后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可能都需要照顾,这跟照顾婴儿是不同的。婴儿是希望,他会长大,会越来越强壮,而父母的衰老是不可逆的,似乎是一种无望的等待,生命何时走到尽头是一种未知

 

岸见一郞见到父亲逐渐地失去记忆,完全不认识他,甚至连妈妈也都不记得了,内心真的很悲哀。

 

接纳人生最终有谢幕的时候,了解自己的局限和无能为力,尽心照顾父母走完最后一程,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体面地离开,或许可以卸下千斤重担,陪伴父母轻松前行

 


04

 

老去的父母所带来的意义

 

父母的老去,会激活我们内在对生存、对衰老、对死亡的恐惧,这也是我们必修的功课。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父母的离去,也许处理自己的死亡议题就容易地多。

 

老去是不断地丧失,正因为丧失是必须的,我们也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此时此刻。

 

岸见一郞在《请你迷失在我身旁》这本书中说到,要以存在的标准接纳父母,父母活着就是给家人做贡献。

 

人生并不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条直线运动,没有人想尽快跑到人生轨道的终点。而父母以当下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无可替代的存在的意义。

 

陪伴父母慢慢变老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但却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