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娘你的笑真让人心疼(12期学员如烟——雅心原创团)

(2022-08-24 10:22:45)
标签:

情感

分类: 雅心原创团

《今晚我和你》作为一档心理咨询类的夜间谈话节目,嘉宾的哭声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亚新老师经常对节目嘉宾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可以哭出来!有人是压抑的饮泣,有人是嚎啕的宣泄,有人哭着哭着就戛然而止,有人则是从头哭到尾,眼泪滔滔不绝。

但是还有一类嘉宾,每每说到伤心难过之处,你准备迎接TA的哭声的时候,听到的却是TA的笑,有时TA自己都没有察觉到,当亚新老师呈现给TA,问TA是什么感受,有人会说不知道是什么感受,有人会说其实还是有些难过(伤心)的。

这一类的朋友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里也不在少数,一位现在被封为“雅心哭神”的同学,初级班的第一次现场分享,就呈现出这样极其“分裂”的状态,明明想哭,眼眶都红了,但是脸上却挤出尴尬的笑,硬生生地将眼泪给憋回去,还不安地低下头,就像犯错了一样。她分享完了之后,我狠狠地拥抱了她,跟她说:看到你一边眼眶发红一边使劲去笑的样子,真让人心疼!前不久她准备微课的时候,我跟她提起当时的情景,她说:真的呢!当时你不说我都不知道我是那样子的。

在武汉雅心每晚八点的在线大群分享里,也有同学每次说到伤心难过的事情,就会发出笑哭的表情,而不是大哭的表情,特别地传神,所以我把这一类明明想哭却在笑的朋友称为“笑哭症候群”。是的,并非所有人都是想哭就可以哭出来的,哭,对很多人都是一件很奢侈很困难的事情。

这一期的《今晚我和你》节目,一位在南方工作却一口北方口音的女孩就属于这一类的“笑哭症侯群”。她从小是一个留守儿童,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出门做生意,她和两个姐姐还有表弟表妹一共五个孩子一起跟随外公外婆长大。懂事的她,特别能理解爸爸妈妈的情非得已、外公外婆的辛苦不易乃至他们对表弟的偏心,也非常清楚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外公外婆其实都是爱她的,她也很爱很感激他们。但是她会发现自己有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导致她在人际关系中呈现出习惯性的讨好然后得不到对方的回报又心里不平衡,生气却不敢说的互动模式,所以会被人觉得很假很虚伪,在亲密关系方面也是“母胎单身”状态。

在一个小时的讲述里她好几次都用笑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比如说到小时候爷爷随手操起一个衣架就打她,她却很倔,从不求饶的时候,明明是很难过的事情却笑起来了。说到大学时候被同学说自己很假很虚伪,亚新老师问她的感受,她也是笑着回答说难过。

她说她早就习惯了用笑来掩饰真实的自己,从幼儿园起她就带着笑面盔甲在生活了。不敢哭,不敢提要求,连吃饭没吃饱也不敢说出来,不敢盛饭,宁可饿肚子;爸爸妈妈从城里带回来的新衣服,热情善良的爷爷奶奶都是紧着村里交好的乡亲家里的孩子挑了,剩下的才是她的,自己喜欢的被别人家的孩子挑走了也只能默默看着。

比这更为悲惨的故事也听过很多很多,这位女嘉宾让人特别心疼和难过的是她每一次的笑,甚至都让人有些瘆得慌。这是多少次逆来顺受、提心吊胆之下的欲哭无泪也不敢啊!哭,也是需要底气和资本的。

这让我想到容器这个词,眼泪流出来,需要有容器承载才可以,不敢哭是因为知道没有承载的容器,要不怎么说“孩子见了娘,无事也要哭三场”呢?容器是多么精准的一个意像性的表述。心理学上的“容器”概念是自我涵容心理学家比昂提出的。比昂认为:在孩子有一些不能承受的情感体验的时候,他就需要把这些情感丢出去,让一个具有外挂设备的功能的容器,帮他消化一些他不能承受的情感,然后变成他可以承受的情感,再还给这个孩子。这个过程就是连接。在比昂看来既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有的是他们之间的连接。

母亲(养育者)的职能之一就是充当孩子的情绪容器。情绪容器是什么呢?就是爱。比如女嘉宾就说到哪怕父母陪伴她的时间很少,但是只要爸爸妈妈回家,她就能非常敏感地感受到爱,她就忍不住就想哭,而且直到现在她也只是在爸爸妈妈面前就能做真实的自己,袒露真实的情绪感受,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

是的,每个生命都会对爱与被爱十分的敏感,这位嘉宾在亚新老师一个小时的陪伴下,就哭了出来,还有我前面说到的武汉雅心的女同学,参加团队之后,从一个不敢哭不会哭的人,有一段时间成为“哭神”,现在已经是一个真正笑起来的生命。这样的个案很多很多,就像每次初级班的自我介绍环节,很多同学都感到特别的神奇,一进入教室,一看到亚新老师,还没开口就未语泪先流,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一个好的容器不仅仅具有无条件的接纳和慈悲的能量,还要产生连接和流动。比如女嘉宾后来也跟妈妈说起小时候的一些遭遇,妈妈的回答是:那时候也是真的没有办法,只能把你丢在外公外婆家。意思是说当时是情非得已,现在好了,都过去了!

这个回答相比很多否定和排斥孩子的情绪感受,甚至指责孩子不理解大人、是白眼狼的妈妈,已经很好,但还不是最好的。更好的回答是:是的,辛苦你了!对不起!爸爸妈妈没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陪伴你长大,将你寄养在外公外婆家,外公外婆再好也代替不了爸爸妈妈,这种缺失是无法弥补的,对于爸爸妈妈也是巨大的遗憾,错过了太多。听到你说这些,妈妈知道你不是在指责外公外婆,相反你从小就是特别懂事的孩子,理解大人的辛苦,宁可自己忍受也不说,怕增加我们的麻烦。外公脾气也不好,又重男轻女,还总是对外人比对家里人还热情,让你受了不少委屈,每次外公吼你打你,你该是有多害怕,多想妈妈啊?真是辛苦你了!妈妈特别的心疼,我那时想你们都想得经常哭,何况你们还那么小,是怎么熬过来的?想想都难过!今天你能对妈妈把这些说出来,妈妈也很欣慰。妈妈希望你能多说说,妈妈也想知道你小时候都经历了什么,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还长的这么好,这么优秀!妈妈真的既惭愧又骄傲,没有操什么心,就得了你这么好的女儿!然后抱抱孩子。

这样的回答就把孩子那里比如委屈、难过、害怕、思念等情绪感受进行概念化命名,让孩子感到被懂得的同时也使之更加有逻辑和理性,再返还给孩子。这里我还加上了母亲自己的情绪感受的分享,既有孩子的,也有母亲自己的,除了连接,还有合一。

事实上,有多少孩子能有这样的好福气,从小拥有一个好的情绪容器呢?有多少母亲和实际抚养者都跟女嘉宾的外公一样脾气暴躁,对孩子诸多的打压、控制、否定、指责,根本不在意不关心不回应不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而且这还不算最糟的一款。更糟糕的是父母反而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将孩子当做出气筒和情绪垃圾桶。

比如之前说到的武汉雅心的那位从不会哭到“哭神”再到真正笑起来的同学,就是从小被妈妈当成倾诉对象,被强行拉入父母的夫妻关系对抗中,和妈妈内在粘连特别厉害。

对于这位女嘉宾来说,虽然因为小时候和父母相处时间太少,这种感受到被爱被允许被接纳的体验太少太浅,反而是跟实际抚养人外公外婆的互动体验内化为她跟外界互动的习惯性反应模式,但是足够幸运的是,她生命中已经有现成的足够好的模板和体验,只要她保持觉察,在跟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互动时,也勇敢地复制在父母那里的行为模式和体验,这样的新鲜体验就会越来越多。

但是说实话,这样的复制对于嘉宾来说不仅有难度,更是面临极大的挑战。难度在于她之所以在父母面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其实是有一个启动按钮的,那就是她能清晰感受到父母的爱,这个接纳和爱的容器其实是她做真实自己的前提,就像我们武汉雅心的同学在团队里就很轻松做真实的甚至是“任性”的自己,这位嘉宾跟亚新老师倾诉的过程中也哭了出来。这种“真实”和“掩饰”一样,都是对外界对待自己的方式和能量状态所做的反应。

如果在并不具备这种爱的容器的场域和人物那里真实,将会面临什么呢?很可能连表面的和谐都不复存在,更别说真的走近和连接了。如果这位嘉宾有能力在不被喜欢的人面前真实,她早就跟外公形成另外的相处之道了。为什么讨好的模式大行其道,正是因为讨好带来的好处多多呀!比如避免激烈冲突,被喜欢等等。

所以,真正的化解之道还是要往内走,回到原始场景和原型人物那里,去看望和认领那个寄人篱下、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不敢怒更不敢言的内在小孩。要用在父母那里的爱的体验去陪伴、聆听那个善良、懂事、隐忍、敏感、胆怯、自卑的内在小孩,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让内在小孩卡住的能量得以舒展,更是让爱的接纳的容器内化,从而真正转化自己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当我们自己的内在容器足够大足够好,这个敏感、胆怯的内在小孩就不再需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受,并且不再对外界不接纳不习惯我们的言行做直接反应,因为我们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去容纳和看到那些对我们的不接纳不喜欢的人和事。

这其实是武汉雅心的内在小孩陪伴技术的精髓和要旨所在,内在小孩的陪伴并非只是去疗愈过去岁月里的那一个个受伤小孩,而是通过看望、聆听、陪伴、接纳一个个受伤小孩的过程里,去锻造我们爱和慈悲的内在容器,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在小孩并非我们的问题和阻碍,而是引领我们皈依连接到慈悲和爱的生命本源的天使!

建议和邀请这位女嘉宾和所有想要活出真实自在的自己的亲们,来武汉雅心学习系统整体专业的内在小孩陪伴课程,不仅恢复成为敢哭会笑的灵动生命,更是为自己为身边人为子孙后代打造爱的容器和生命圣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