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心语20220629:讨好别人,只因内在有不敢真实的受伤小孩

(2022-08-23 10:47:33)
分类: 雅心心语

参与者:一位女性听友

 

倾诉者说:

我今年32岁,早过了结婚的年纪,然而我属于母胎单身,家里催得很厉害,但觉得脱单结婚很难。想到这个年纪的自己蛮一事无成的,有时还挺绝望的。对于找对象这事儿我总是力不从心,喜欢我的我不喜欢,喜欢的又不说要么就是鼓足勇气去表白最终失败了。我有一种执念,一度只希望跟一个男生谈恋爱谈到结婚,所以我总是不敢轻易开始,我并没有理顺自己就封闭自己。我觉得我是个很自卑又很骄傲的人,其实蛮讨厌这样的自己的。

其实不太知道怎么写自己的经历,写得也比较细碎。我有两个姐姐,父母很爱我们。但他们需要养家糊口很早就去大城市打工做生意了,所以我们就不得不被留在老家由外公外婆抚养。在那个年代还是比较重男轻女的,因为我们姐妹仨都是女孩子,外婆觉得不是特别好就把我表弟和表姐要过来一起带。两个老人带五个熊孩子可以想象那个难度和粗糙度。

不敢表达真实想法,压抑内心的想法----在家里,我大姐尤其是我表弟是得到更多的偏爱,剩余的我们就比较被边缘化。因为表弟是家里面唯一的男孩子,他是得到了最多的溺爱和关注,家里面好吃的好用的都是他的,我们吃剩下的。老一辈的人是不太会用柔和的语言去鼓励人,相反他们比较喜欢批评责骂。小时候在家里面总是小心翼翼的。那个年代农村的饭桌上菜并不多,一个荤菜好几个小孩一起吃还要吃好几顿。在我的记忆里,我经常没有吃饱过。一方面是可以吃的真不多另一方面是心理原因。这种心理很严重,甚至我去好朋友家或在幼儿园,我从来都是饿着的,饭菜都特别好吃就是倔强地不多吃。在幼儿园和朋友家是不敢表达我的真实想法,生怕多吃别人就没得吃似的,所以总是饿着肚子回家。上学和刚开始上班那会儿,经常被同学和同事欺负,我都是忍着(这样的事情很多)……

不安全感不配得感泛滥----小时候有人对我稍微好一点我就感动到不行,别人给我一块糖,我必须还回去两块糖。特别怕亏欠别人,我不敢奢望别人对我好,但会加倍地牺牲自己去讨好别人。在很多次未遂的恋爱中,都是我在感情和物质上付出。我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因为我不优秀不漂亮……

很容易相信别人,没少经历过被骗,在感情上也比较舔狗和吸渣[委屈]……

我特别想改变自己,所以想老师帮忙让我能够改变好心态,跟别人能够建立稳定长久的关系。

 

索引条目:

 

1寄住或者寄养的日子,总会给孩子带来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

2父母的爱,在孩子内在扎根,是TA面对人生一切困难的底气。

3人际关系中的应对模式,都带着强烈的个人经历的烙印和原生家庭的影响。

4孩子的自卑是被周围人培养出来的。

5在孩子的生命那里,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父母。

6否定指责型的父母或老师最容易成功培养出一个自卑的孩子。

7讨好模式,是很明显的保护自己的手段。

8真实诚恳比讨好更有力量。

9有一种笑实是让人难受的---用习惯性的笑来掩饰内在脆弱和真实。

10在不属于自己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特别容易形成讨好模式来应对外界的人际互动。

11外在讨好,内在隔离,是有寄养或者寄住经历的人们常见的亲密关系互动模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主导着自己的情感发展,进入恋爱和婚姻之难,常常就是最明显的结果。

12不断去靠近被寄养或寄住在别人家的那个孩子,聆听和懂得TA的一切,内在受伤小孩会越来越呈现TA固有的美好,包括和人之间的连接互动。

13重男轻女的言行,不仅仅对女性造成伤害,到头来男性也一样不可避免深受其害,失衡的世界终归是走向平衡的,哪怕是用痛苦的方式。

14在生活中先满足别人的同时隐忍自己的人,会具体发展出互动中讨好,事情中多做,内在极度渴望别人和自己一样第一时间来满足自己的模式。

15做一个真实的自己,风险和挑战很大,所以很多生命宁可隐忍和虚伪也不敢真实。

16在亲密关系中真实真诚能把关系导入更深沉更美好的境界,所以真实真诚的生命本身就是对关系的贡献。

17一个不敢真实袒露自己的生命,另外的生命是能嗅出其中隐藏的味道,继而远离你。

18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在关系里面对真实的别人。

19最终能帮自己解困的,只有那个不断面对内在功课的自己。

20去陪伴好自己内在的受伤小孩,成人的世界就会减少很多的痛苦。

21在寻找亲密爱人的路上,别忘了找寻和靠近内在很多个我们无暇顾及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