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出自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你愿意吗?(周小宽)

(2021-05-27 23:47:13)
标签:

情感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01

 

《至暗时刻》是一部电影,讲述了丘吉尔.温斯顿在英国陷入战争的黑暗边缘时,被临危受命为英国首相,如何从敦刻尔克让三十万英国军队平安回到国内,坚决抵制其他反对他的战时内阁成员想和希特勒进行和谈的压力,坚守“英国一定要抵抗要作战,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战斗到底”的故事。

 

电影还原了多少历史真实,我不知道,丘吉尔是一个怎样复杂的人物,我也不是那么清楚。

 

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抗争的故事。

 

如果你以为只要不断妥协就会换来独立,换来尊严和岁月静好那么最终,你会丧失掉全部的“你自己”。

 

维护自己的主权对侵略进行抗争的意义,对于一个战争中的国家民众是如此,其实,对于每一个个人也是如此。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战役。

 

主和派的内阁成员,不想打仗。是的,处于和平中的人,谁会希望有战争和牺牲,任何一个人的牺牲都是让人痛苦和难以承受的。

 

内阁中的很多人,都不想和希特勒继续展开艰苦的战争,都不想看到牺牲流血,不想为此付出代价,

 

但当丘吉尔面对希特勒这样一个人,以及当时和希特勒站在一起的其他狂妄的法西斯力量,他深信,和谈除了让对方认为英国无力招架极其软弱、瓦解民众爱国的斗志和信心、激励敌人的斗志,并不会真的换来和平,也无法真的保全英国。

 

贵族们或许可以在他们的乡间安全屋安然地苟且偷生,但是他们看不到,纳粹的旗帜飘荡在白金汉宫、温莎城堡和英国的大街小巷!

 

维护一个人的主权,就是需要有代价的。丘吉尔看到了这一点。

 

维护一个人的自我,不成为其他人、其他思想的附属品,也必然是有代价的。

 

02

 

很多人,做不了自己,在人生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的被生活蚕食掉自我信念,就是因为害怕承担后果,以及付出代价。

 

当读者问,我想做一个新的自己,可是为什么这么艰难?

 

有时候其实是在问——我怎么才可以不付出我的代价,就得到一个全新的独立的我想要的自己?

 

我想,如果他问的是这个,那么答案只能是不可能

 

丧失掉自我信念的人生,难道真的会让一个人快乐吗?

 

这是很多站在内心煎熬的十字路口,长久徘徊,往前走觉得无比畏惧,推翻过去又觉得成本高得可怕的人,都该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在想要着手改变旧生活的时候,之所以踌躇不前的原因是,他迫切地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他这样做一定会换来好的结果,

 

也就是可以量化明确的看得到未来的“更好”。

 

这个人可以是神、算命的人、权威人士、公众号文章、父母、朋友或者甚至随便一个人。

 

如果他相信真的可以更好,那么代价是值得的,那么他就会更勇敢地放弃。

 

但是如果付出代价,却走入一片未知,很多人都害怕自己会陷入深深地后悔、自责。

 

可是往往人生真正的转折,恰恰就是在一片黑暗之中。 

 

这部讲述战争和选择的电影,说出了我的心声。

 

在敦刻尔克的三十万英国军队(几乎是英国当时的全部正规兵力),被困在海峡对岸,无法撤退回国,德军步步逼近,当时的英国海军将领告诉丘吉尔,“很可能所有人都无法撤离,即使能撤离一成也非常勉强”,内阁希望丘吉尔马上和谈,接受希特勒可能提出的条件,也就是变相的“投降”。

 

但丘吉尔还是立刻就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在加莱驻守的四千英国将士去引开德军炮火,牵制德军步伐,为三十万大军撤退赢得更多可能的时间——“即使战死沙场也绝对不能撤退”,这就是他的指令。

 

他非常清楚,当他做出这个决定,四千在加莱的英国将士要面对的将是必然的牺牲,而且即使做出了这个牺牲,谁也不能保证,就连上帝也不能保证,他就能找到最好的方法,拯救那些在海峡对岸的英国军人。

 

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

 

在看不到结果又十分危急的时刻,他依据他的信念,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绝不投降。

 

征用民用所有船只去帮助海峡对岸的英国军人撤退,已经是后话,因为谁也不知道,连他也不知道,能够征用到的船只会有多少。

与此同时,内阁的反对派不断控诉他造成的四千人的牺牲,指责他会将英国拖入长期的战争,不断施加压力希望他用改头换面的“投降”来换取安逸。

 

可是这种“安逸”真的会让人安逸吗?

 

在电影里,导演安排了一场丘吉尔坐地铁去民众中了解大家心声的戏,当丘吉尔问到,如果现在有一个和希特勒和谈的机会摆在眼前你们愿意吗?

 

地铁上的群众回答,不!绝不和谈绝不妥协!

 

民众说,我们可以战斗!用一切工具,如果他们攻占了伦敦,我们就在街道和他们作战!

 

一个小女孩,也同样和大家一起高喊“NEVER!

 

是的,也许她不知道牺牲意味着什么,但是每个人都有做自己、不被奴役和控制的本能。

 

所以,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争,而不是如何取得胜利。

 

做出抗争的选择,难就难在一定会有代价,却不一定就能带来胜利。

 

至少在那样一个“至暗时刻”,在欧洲大陆的很多国家都先后沦陷,法国也准备投降的时候,的确,没有人可以保证英国人的抗争就能真的打败希特勒,终结法西斯的黑暗,没有人能保证大家都能平安活着等来新世界的光明。

 

这就是当时丘吉尔面临的抉择。

 

但是电影试图呈现,在那样一个至暗时刻,即使看不到“必然到来的胜利”,就每一个普通的个体面前,大家也不愿意就这样对法西斯力量举手投降,哪怕是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就是生命所带有的天然的自由的信念。 

 

03

 

人生就是一场战争,它随时都在问你:

 

你怕了吗?你服了吗?

 

现在要不要举手投降?

 

是不惜代价的守护一个你信念中的自己,

 

还是甘愿一点一点被黑暗侵蚀,

 

直到你成为黑暗的一部分?

 

生命力的光明的力量从何而来,

 

它不是来自于胜利,或者量化评估的“更好”,

 

而是你为了维护你心中的那个信念的自己,

 

而做出的选择和抗争。

 

如果只有在结果好的时候,才敢做出改变,那么就永远不会有改变的一天。

 

如果只有在代价很小的时候,才能够维护自我的信念,那么你就永远找不到最佳机会,去建立你的自我信念。

 

有人问,我怎么才能更勇敢独立活出自己?

 

如果你真的想要这样,那么,请做好承受痛苦、付出代价的准备。

 

所有你看到的逆境中也能强大自如的人,面对他人的干预和压力也可以牢牢把控自己生活,活得风生水起的人,你并不知道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至暗时刻”。

 

其实人生的问题,和国家是一样的。

 

当你丧失掉对于自己主权的时候,你还是你自己吗?

 

你连你自己都不是了,你以为你放弃自我所抓住的那些你不想付出的代价,对你而言真的还有意义吗?

 

如果那么有意义,你应该就很快乐了,可为什么你不是呢?

 

就像法西斯和英国一样,法西斯每前进一寸,得逞一寸,英国每放弃一次抵抗,每做出一次妥协,都是在瓦解一个国家的自我。

 

人也是如此。

 

很多长久陷入不喜欢的生活泥潭的人,既无法改变生活当中的任何一部分,又不能爱上自己现有的生活,

 

在抱怨和消极的黑暗情绪里,找着各种根本无法真正说服自己的理由,就这样度过了一生。

 

这样难道不是一种彻底的失败吗?

 

既然已经是失败,为什么不放手一搏?

 

人终有一死。

 

你可以不成功,可以推倒重来,可以付出代价。

 

因为到头来,无论你在意什么,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从生命本身的意义而言,至少要活在一种,可以把控自己人生的感觉里,方不枉此生。

 

这种感觉,才是我们活得好的光明力量源泉。

 

我对我的一位经常被母亲以各种病痛和道德要挟,而不得不听从母亲的来访者说:

 

即使同样是顺从你的母亲,来选择你的工作或者你的女朋友,意识到你是有选择的,和认为自己别无选择,你的内心体验是不同的。

 

你觉得自己毫无力量和选择权,只能以你母亲的意志活着;还是你意识到你是有选择的,但是你选择了顺从她而做出让步,这是完全不同的,即使结果相同。

 

即使结果是一样的糟糕,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是永远有选择权的这样的意志和信念。

 

守住这一点,你就能在至暗时刻,守住光明的火种,

 

而如果你的意志放弃了这一点,那么你的人生战役,就会全线失守,节节败退。

 

写在最后

 

我很喜欢电影最后,丘吉尔的一段演讲。

 

他说:

 

即使我们的战争进行到了最后一刻,

即使英国悠久的历史真的要在这里结束,

它也应该结束在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前赴后继的牺牲中。

然后,我相信,在某个时刻,一定会有新的力量诞生来终结旧的世界,建造出新的世界!

 

人,就是应该活在一种,这样的感觉里。

 

特别是,没有人可以保证未来的至暗时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