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背后藏着你不知道的心酸(鱼爸—养育男孩)

(2021-04-04 20:55:36)
标签:

教育

分类: 亲子关系


有人说,孩子看到娘,是无事也要哭一场的。

 

真的是这样,朋友说自己也是如此。

 

她儿子平时在家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像个小大人,很懂事。

 

但是自己一回家,他就变了样了。

 

所以她说老人还怪她,是她把孩子给惯坏了。

 

好像真的是自己做错了似的。

 

比如孩子摔倒了,她总是会蹲下来问孩子摔着没有。

 

爷爷就会说没事,他经常这样摔的。

 

当孩子说要玩游戏时,她总是满足孩子那些无厘头的要求。

 

但是老人会说,就什么都惯着他,让你当小狗就当小狗啊。

 

当孩子不敢挑战的时候,她会抱着孩子鼓励他加油。

 

但老人会说不去做就打屁股,何必说这么多,费事!

 

还说,就是你这样惯着,所以一见到你就哭啊!

 

还是男孩,这么爱哭!

 

话里满是抱怨和不满。

 

 

2

 

我一直觉得,孩子还能在自己的面前放心的哭,那是好事。

 

因为有一件事让我很愧疚。

 

由于习惯熬夜写稿,我睡的比较晚,但是小小鱼那时晚上会吵闹。

 

我可能刚刚睡下,又被吵醒,所以有时情绪没控制好,会发脾气。

 

次数多了后,只要看见我睡着了,他就不敢打扰我。

 

但有时晚上他一个人起床,因为害怕,还是会找我们,有时就把我弄醒了。

 

就算我没有说话,也能感受到他的小心翼翼,能感觉到他的害怕。

 

老婆说他很怕很怕我。

 

我也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

 

平时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跟孩子解释。

 

但他还是每次只找妈妈,没有找我。

 

幸好平素他在我面前还能发脾气,还能放心地哭。

 

但我心里还是觉得不舒坦,因为自己无形中给了孩子压力。

 

一定要改正,化解掉这个问题才行。

 

如果一直让孩子带着压力,在自己最亲密的人面前都不能放松下来。

 

那孩子的心理肯定会出问题的。

 

每个孩子都渴望从父母这里获得安全感。

 

一旦父母没有给,那他们的安全感就无法形成。

 

安全感没有建立好,就很难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不安、恐惧、缺乏对人的信任感有可能伴随一生。

 

孩子只有建立了安全感,才能表达出自己所有的感情,不仅仅是那些快乐的情绪,也包括负面的感情,比如忧虑、生气、恐惧。

 

这样的孩子才是真实而又完整的,能开心地笑,也能大声地哭。

 

如果一个孩子要在你面前是带着面具的,想一想都非常可怕。

 

 

3

 

其实,每个人在还是孩子的时候,都会利用这个身份,去试探大人的底线。

 

去故意搞些破坏,去看看爸妈是不是真的爱我?

 

也会找自己行为的界限,比如哪些事是父母允许做的,而哪些事不能做。

 

而且,他们只有对这个环境有了足够的信任,才敢去试探。

 

也只有对面前的大人有足够的信任,才敢去找界限。

 

《美国育儿百科》里提到: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千万不要急着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所以,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妈妈在,孩子就会变了模样。

 

突然提出这么多的要求,突然变得敏感爱哭了。

 

有很多的妈妈问我,鱼爸,我的孩子不乖,总是搞破坏,什么都要依着他才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要不要打他一顿?”

 

一问孩子的年龄,有很多孩子才两岁多。

 

这个阶段,就是孩子在爸妈的安全世界里任意探索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怎么爱孩子都不为过。

 

只要不养成坏的习惯就行。

 

记得小小鱼两三岁时,我非常宠他,让家里的老人们都觉得我太惯着孩子了。

 

但是我知道,在孩子最初的生命阶段,他们就需要父母给一种这样无条件的爱。

 

不管你怎么做,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

 

你要发脾气,我们让你发脾气,听你哭。

 

你要闹,就闹吧!只要不伤害其他就好。

 

孩子其实比任何人都关心父母对自己的态度。

 

爸妈是不是关注我呢?会不会抛弃我不管了呢?

 

他们会害怕失去父母,害怕自己一个人在世上孤独,担心受到伤害等。

 

父母需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倾听他的心声,理解他们害怕的情绪。

 

同时告诉他,不管你表现的好还是不好,爸爸妈妈都爱你。

 

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走上独立。

 

而且在独立之前,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依恋。

 

在这个阶段,他们放下了所有的戒备,打开了心扉。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看见孩子真正的需要。

 

 

4

看懂孩子的真实需求。 

 

弗洛伊德说: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内心深处相信:分离是会反复上演的。

 

那些越黏妈妈的孩子,内心越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

 

还记得那时候孩子刚上幼儿园。

 

隔壁班有一位妈妈总是充满耐心地跟自己大哭的儿子聊天,安抚他。

 

每天让人看到都累。

 

有人会嘀咕:怎么这么好的耐心,交给老师不就行了吗。

 

真的是惯孩子,将来怎么得了啊,会不会还黏着妈妈啊。

 

结果呢?

 

一年后,这个孩子跟班上的孩子比,一样的优秀。

 

老师说他的独立性还挺好,他没有再哭着找妈妈。

 

已经是一个自信而又勇敢的小男孩了。

 

幸好他有一位耐心的好妈妈。

 

因为妈妈的耐心等待和陪伴,让他能度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分离期。

 

在那个分离期里,他会迷茫恐慌,但是妈妈的爱让他感受到了放心。

 

一天天成长后,自己也变得强大起来了。

 

你会发现,那些得到过父母足够爱的孩子,会更独立。

 

而父母越没有耐心,越推开孩子,孩子反而越黏人。

 

孩子的哭声,很多时候是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

 

大吼大叫发脾气,孩子哭得稀里哗啦。

 

不如蹲下来弄清楚缘故,问他一句为什么。

 

也许就好了。

 

孩子也需要你独特的爱。

 

这份爱只有爸妈能给,因为这份爱意味着毫无条件,放心的完全的爱。

 

孩子在这里,去认识这个世界,慢慢伸出脚步,一步步去试探。

 

拥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会放心地离开妈妈的视线。

 

然后开始大步地奔跑,朝着远方跑去。

 

其实,掰着手指一数,孩子真正黏着我们的日子真的不多。

 

所以,让孩子黏黏我们,其实挺好的,不要急着推开他们。

 

因为这背后,是他们渴求的爱与陪伴。(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