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你是不干扰孩子成长的父母吗

(2021-01-29 16:12:51)
标签:

教育

分类: 亲子关系


昨晚参与者朋友是一位成长非常好的妈妈,为远在国外,打算回国发展的宝贝女儿,送出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因为今天就是宝贝女儿的生日,此时此刻,刚刚从澳洲回国,还在上海隔离。

 

曾经所谓高一高二的叛逆少女,高三一年潜心学习,断绝一切不必要的社团和娱乐,成功逆袭,报送到北外,然后去澳洲留学读研,毕业在澳洲工作,丫头的这几年,就像一朵花,恣意怒放,迎风招展!

 

丫头的一飞冲天,越飞越高,因素很多,昨晚参与者朋友自己很笃定地说:我就做到了尽量不干扰孩子!

 

就此我想延伸一下,来说说什么是干扰孩子,什么是不干扰孩子,毕竟很多父母是在竭尽全力的用自以为是的爱,在干扰孩子的成长和做自己,而且爱的越多,做的越多,干扰孩子越多!

 

比如:

 

看着你这样不认真读书,我真是绝望!

 

你书都读不好,以后怎样养活自己?

 

你这次考好了,下一次呢?

 

----这是父母用自己的焦虑恐惧情绪在干扰孩子;

 

你不要跟成绩不如你的孩子玩;

 

你做作业为什么要听音乐呢?专心一点好不好?

 

其他事情都不要管,你只负责把学习弄好就行

 

----这是父母用习惯性规定在干扰孩子

 

孩子一有空闲,父母就带着孩子满世界培优或者兴趣班;

 

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学;

 

自己觉得好的东西,一股脑安排孩子去学习

 

------这是用满足父母需要的安排在干扰孩子

 

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能干什么?将来扫大街都要文凭!

 

你如果不好好学习,我和你妈妈就没什么指望!

 

你要是考不上好大学,你就会被淘汰,你这辈子就完蛋了!

 

----这是用恐吓在干扰孩子

 

你这么毛毛躁躁粗心大意,啥时候能改掉?

 

你每次看上去都用心了,可成绩还这么差,你还有希望吗?

 

你长得不好看,学习又不上心,将来你能靠什么养活你自己?

 

----这是用否定在干扰孩子

 

你要是这次能考上前十名,我就给你配手机

 

你要是能把所有的错题都订正,本月的零花钱就翻倍

 

----这是用诱惑在干扰孩子

 

你要是听话,我就很多爱你

 

我和爸爸唯一幸福的基础就在于你品学兼优

 

----这是用条件在干扰孩子

 

你真是个废物,啥事都做不好

 

你这辈子不可能有什么出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这是用判断在干扰孩子。

 

…………………………….

 

以上这些话语是不是特别熟悉?

 

我们总有很多的道理去那样说,因为我们自己焦虑担心,我们为了孩子好,我们为了家庭不出问题,我们为了孩子成绩优异能考上好大学,我们为了孩子不被社会淘汰,我们为了…..很多很多的理由和道理,,让我们干扰孩子可以理直气壮,可以心安理得!

 

还有很多行为都在干扰孩子:

 

孩子在那里休息,你一看,很不爽,一把掀开孩子的被褥;

 

孩子放下作业看课外书籍,你一把拿过书,二话不说,直接收起;

 

孩子拿着喜欢的偶像团体的画报和CD,你借口占地方,把画报扫地出门;

 

孩子一个人玩玩具特别专注,你一看时间,一把抱住孩子:该去洗澡睡觉了!

 

孩子和同伴玩得不亦乐乎,你觉得不能让孩子再玩了,否则后面的事情就都要往后拖,于是强行拖着一脸不痛快的孩子回家

 

…………………………..

 

我们为了孩子养成勤奋努力的好品质,为了孩子专心读书,为了养成时间管理的好习惯,为了不让孩子太兴奋等等,我们做很多的行为,去干扰孩子,还能理由充分言之凿凿!

 

想一想,作为父母的你们,还有那些不知不觉就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里天天在干扰孩子呢?

 

还有更大更隐形的干扰,是什么?

 

当然是夫妻反目,强势对抗,争吵不断;或者父母冷漠隔离,不沟通,不化解,用冷暴力去对待家人;或者爸妈隐忍讨好,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也没有自己的真实想法交流;或者父母彼此批评指责抱怨不断,无法正常沟通等。

 

我想起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亲子课程里一个帅气的高二男生告诉我们一教室的父母:我现在的问题如果是十的话,父母之间的关系占了十分之六,我自己的问题十分之二,同伴和社会影响十分之二!

 

我们父母干扰孩子的言行多种多样,只要在家安装一个摄像机录制下来每天的互动和不互动的场景,是可以清晰呈现出来的,只是没有多少父母愿意这样去看自己和孩子的互动。

 

干扰孩子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

 

孩子的专注力被打断,孩子的自主性被伤害,孩子的自信被一点点摧毁,慢慢建立负面评价的自我感,孩子变得压抑自我否定,孩子的内驱力被压制,于是一个个灵气十足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呆头呆脑,乃至问题频出。

 

当然完美的不干扰孩子的父母并不存在。可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要尽力去做一个不干扰孩子得父母。

 

什么叫不干扰孩子呢?

 

就是你能看到孩子最本质的生命样态(恒久不变的),也能在红尘世界看到孩子如是的一切(动态的当下),能放下你自己这里的头脑固有模式运作,根据你的看到,去停下无意识状态下的盲动和习惯性的反应,停下那些给孩子带去阻碍的言行,给出孩子当下真正需要的支持、陪伴、帮助和分享(所谓的指引)。

 

不干扰,包括那个当下的不做和不说,也还包括那个当下做和说--其实不做不说,本身就是在做在说。

 

怎么去破呢?

 

首先你得承认自己在亲子关系里常常拿出了干扰孩子的自己。

 

你看到孩子玩得很开心吗?

 

看到了,可是时间到了!规定的时间到了,要洗澡,上床睡觉了

 

这是用时间观念高于孩子这个人,高于一切,这是成人固有的思维和习惯。

 

(我是农村长大,晚饭后常常是一堆伙伴玩躲迷藏,大人是不管的,孩子玩累了,自然会散去,各自回家睡觉,这好像没有什么大问题。)

 

你看到你的孩子每一次被你那样否定批评,是越来越自信努力开朗,还是越来越沉闷不说话,成绩越来越不好?

 

我如果不说,TA成绩可能下降的更快!

 

...................................

 

如此种种,这就是不承认!

 

一进入具体场景,父母的反应就会是如此。

 

其实承认自己在干扰孩子,是很困难的,你睁眼看看,不承认自己在干扰孩子,在祸害孩子的父母比比皆是。

 

个个都错得理由充分振振有词,而且顽冥不化。

 

其次,承认之后就会迷惑:那我不说不做,我就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这才是对的。

 

有很多人认为以上都是错的,我就知道怎么才是对的,那我就以后反着来,就对了。

 

这并不对。

 

这不过是二元对立的世界里的答案。

 

其实你知道错了,很多时候并不知道真正的正确是什么。那时候你会混乱,你之前的被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被摧毁了,真正正确的东西并不会马上出现,立马出现的,往往只是之前被摧毁的另一面。

 

就像A看起来到倒了,马上出现了-A。实际上你只是在思维层面抛弃了一面,来到了另一面。

 

因为A-A 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你并没有抛弃A,如果你真的离开了A,那么-A其实也是不存在的。如果你马上知道不高饶怎么做,那只能说你还在干扰的层面运作。

 

所以当你真的承认自己在干扰,实际上接下来,你是并不知道不干扰是什么。

 

就像一栋楼轰然倒塌后,你看到的是废墟,是混乱,是硝烟弥漫,是空,是那里不再有东西了,不再有那些干扰的东西,可是新东西,真正不干扰,它其实来自生命深层的改变,并不死一个思维层面的转换,所以实际上大家要的不干扰并不会马上出现。

 

第三、要开始去感受一个孩子,而不是去评判一个孩子。

 

你看到一个考试成绩不好,有些害怕心情不好的孩子,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一定会很心疼那个孩子,一定即使你有一肚子话要说,那个想要教训孩子的冲动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你可能也在那个当下只是在自己的内在驰骋而已,在更大的空间里,你会翻涌处对孩子的心疼,觉察,和想要靠近这个孩子的情感动力,你由此会说:是不是因为考试不好,心情很沮丧?

 

对的,你会开始关注这个人及其情绪,而不是对这个人制造的一个结果去评头论足,你的关注点开始在任何人的能量表达,即情绪上,而不是对这个人制造的某个结果去用力。

 

于是孩子感觉到温暖平和的力量,会慢慢敞开自己,孩子的心门因为感知到你的关心而推开,不会因为你的评判而关紧,你会继续随着孩子的分享而组感受这个生命当下的呈现,借助那个不怎么让人满意的结果,去到那个孩子生命那里,而不是在表面结果做反应,于是分水岭就会出现---孩子这生命会在你这里得到了凸显,于是Ta会信任你,内在会和你在一起,亲近和安全就会出现,这才是你不干扰孩子出现的结果,否则孩子被你的各种干扰手段所干扰,TA感觉到的是破坏性的力量,于是不安全,紧张害怕会让孩子关紧心门,躲进自己建造的安全防空洞里。

 

记得,不是你的评判是什么,不是借机去教训孩子,让孩子长记性,孩子在心情很不好的时候,不会长记性,只会张情绪,不是需要道理和教训,因为道理教训,只要你不去灌输,生命自己都会去矫正调整,很多父母都以为孩子不会,其实都是忘记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留给我们心里最深刻最温暖最持久的力量,一定不是爸妈某次对自己的暴跳如雷,或者某次的恨铁不成钢的否定和挖苦,你一定是伤痛,而不是你的生命力量。

 

第四:你借助感受可以不断感知一个孩子,于是你就能知道这个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就此你就能知道那些话不该说,哪些行为不要做,而哪些话需要说哪些行为必须要做。

 

你的感受就像是一个生命雷达,不断在扫描眼前这个生命当下的每一个呈现,于是你的雷达所在基地--心灵所在的空间,就会出现关于这个生命本身的悲喜变化,能量的转换,包括头脑层面的脑电波一样的想法分析判断,还有精神实体层面的渴望需要和期待等,都会层次分明立体在你这里呈现,你会明白有的话是属于无名的小我,有的话也是新年系统下的红尘生命的语言,有的是内在受伤小孩的行为,有的是清明的心灵言行......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禅宗故事: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重新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的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这还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是表面的,身体还是身体,眼只是附着在身体上面;“通身是眼”这是从生命已经是一个明亮清明的存在,像眼睛一样看得见的存在,生命已经是清明的存在。

 

于是我们就知道怎么说,怎么不说,怎么做,怎么不做,就一清二楚。

 

这并非禅宗故事或者传说,这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到达的境地。

 

这需要我们放下或者停下头脑固有模式的运作,不再是信念系统在运作表达,也不再只是思维层面的起承转合,而是进入了心灵层面,启用了生命感受的通道,去清明看见生命,然后会自然而然出现的结果。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评判是信念系统启动的结果,更是头脑固有模式的运作结果。

 

不干扰孩子,需要灵魂上的联通,而不是仅仅只是头脑里信念系统的启动和运作。

 

所以有缘人,来走上心路吧,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那样成长,可以不去干扰孩子,于是兰子丫头就像一朵花,迎着岁月的时光怒放,也祈祷您的孩子和兰子丫头一样活出自己,生命是那样的流光溢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