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走出自我封闭?(徐泽旭)

(2020-12-29 20:29:00)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自我封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心态。封闭之后可能会不太喜欢跟其他人打交道,情绪上也会变得消沉。要想这样的状态有所改变,很可能你首先需要知道你在封闭的是什么。

 

封闭情绪

 

比如说有的人非常不擅长表达情绪,那么对于他们来讲,封闭情绪是常有的事,于是在他们状态不好的时候,很可能就表现出来话比较少,不爱搭理人。

 

我们之所以会封闭情绪,会有以下三个原因:

 

不知道如何表达,缺乏沟通的技巧,所以自己不知道怎么说

 

身边的关系品质低,他人聆听的可能比较低,说了他们也未必懂

 

再或者就是很多莫名的情绪,就是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如何突破封闭的情绪?

 

所以在封闭情绪的时候,很重要的是能够想办法找到一个空间,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

在面对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当心,我们需要清楚情绪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而情绪不是我们的主人,所以情绪可以让我们感觉很糟糕,但情绪绝对不是全部的我们。

 

我们是可以透过行动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但通常我最推荐的还是陪伴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的核心是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封闭想法

 

封闭的想法可以说是固化的信念,这些信念也可以来自情绪。

 

比如说,如果我相信我的父母是不会爱我的,那么我很可能就不会把自己展露在他们面前,也许我会把他们当成威胁,这样的总结看上去会很合理,因为我体会不到他们的爱。

 

封闭想法的表现,我也简单的总结一下:

 

尽管知道要辩证的看待世界,但坚持自己的观点。

 

 

观点比较固化,缺乏弹性,也比较片面。 

 

很多信念会带给自己很多压力,同时坚信自己是对的。

 

当观点不一致,会倾向于认为是他人理解不了,并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立场。

 

如何突破封闭的想法?

 

通常这会需要我们有自省的能力,当然这种自信最好是不带着自我的攻击和否定。

 

就是说当我相信了某件事,某句话某个观点,我们需要能够看到这个观点,被约束的那个部分,或者说片面的部分。

 

比如说,不跟其他人交流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是封闭自我,也可以称他是善于独处,可以把它称作是没有其他很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把它当成是陪伴自己的一个表现。

 

突破封闭想法的关键在于增加自己内在的弹性和灵活,所以这个过程很像是我们从一个紧绷的僵化的状态当中,变成一个比较灵动的,轻松的像是一个喜剧演员。

 

当然如果这些信念是比较深的,比如说我在心灵的深处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那这一些确实会需要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来帮助你。

 

封闭关系

 

其实上面两点也有提到关系,那我在这里想重点讲的是,可能有一些我们有意疏远关系,是意味着我们在关系当中得不到滋养,沉重而无用的东西,我们倾向于丢掉,关系也是。

 

通常一个人如果选择封闭关系,那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点:

 

原生家庭当中和父母的关系一般不会太好。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里缺乏技能。

 

也许经历过失败的某些人际关系或者是伴侣关系。

 

也许会有对于亲密的恐惧或者关系的创伤。

 

于是封闭关系就像是一个有点自暴自弃,孤独,但始终害怕与其他人靠近的状态。

 

如何突破封闭的关系?

 

想突破封闭的关系,很多时候意味着我们需要能够比较合适的向对方去做一个很深层的沟通,沟通彼此对于对方的信念,沟通两个人之间过去的某些矛盾,把过去梳理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心灵靠近。

 

个人的选择

 

最后想说,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其实还关乎于自己的意愿。

 

虽然封闭自我看上去就像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你的意愿是怎样的,在这个时代我们很看重心灵的自由,如果我们要强迫自己必须要心灵打开,如果我们要求自己必须要关系融洽,这种自我的强迫感会让我们疲惫而有压力。

 

 

所以在我们状态不好的时候,如果你希望自己独处,那尊重自己的选择,如果你发现自己仍然在心灵深处有对关系对表达的渴望,那么你需要为自己的这份渴望付出行动。

 

个体心理学创立者阿德勒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而在关系当中,我们需要对话,需要沟通,需要交流,所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沟通不能解决的,如实的表达自己,尊重自己爱自己,这样就会治愈我们的自我封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