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43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日常生活正常化是走好心路的必由之路

(2020-12-13 20:49:54)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其实要穿越头脑固有模式,离苦得乐,有不同的路径:

其一,就是脱离凡尘。

比如全心修佛的弘一法师等人,现代社会还有一些人远离红尘,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干脆把红尘俗世全部丢下活着全然放下,一心向佛,或者一心修炼各自找到的法门,其实都是在做一件事情---穿越固有模式的束缚,想要离苦得乐,证得究竟。

可是无论你在远离人群的清幽古刹,还是香火不绝的寺庙,即使你放下了娑婆世界的三千烦恼,也还是会身处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以及自己和外界以及宇宙的关系里,但是只要你的运作模式还是头脑固有模式,放下的,可能依然会在内在盘踞不去。

这一切只有你自己心里最清楚。

就像弘一法师,我仔细看了他在1938年十一月十四日对佛教养正院全体师生最后的讲话,还有他在1937年同样在佛教养正院所讲的《南闽十年之梦影》,两次讲话,弘一法师对于他自己无比谦卑的诚恳剖析,都让我感受到修行之不易,尤其是37年的讲话,如果把特定的诸如佛教,居士、学僧等的词语去掉,相信你和我一样看到的依然是在各种关系里,比如师生之间,比如同侪之中,一个生命和另外生命之间的复杂连接,以及身处其中丰富多彩的诸般感受和感悟。

其实在人间,哪里都是娑婆世界,那里都是红尘俗世,只不过从此门出去,进了另外一扇门。

而弘一法师依然在依凭着佛教和众僧之间的关系在老老实实修行到老----他老人家依然是在各种关系里勇猛精进,只不过是窄化到了专心学佛的同道中人的关系里,也是在特定的圈子中的日常生活里在修行。

第二在红尘生活里去修。

这也是我们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一直在力荐的方式,遇到各种问题的学员,不要在头脑层面找寻答案,不要在头脑层面走心路,而是在日常生活里去修行,在遇到问题的日常生活里去找到真正的答案。

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之前相当长时间里就是在头脑层面寻找答案,按照她的话说就是“这么多年我没有在生活中修行,我每天抱着手机看文章,看群消息,我觉得那就是学习”。

一个没有自己日常生活的生命,你却要让日常生活好起来,这是怎么可能的事情?

就像你要从股市里赚钱,你必须先要进入股市,你脱离股市,却想从股市里赚钱,这逻辑都不通啊!

也像你想要房屋树木成荫,你必须想要去买树苗种下,你需要进入植树养树里面,否则,你只是在头脑思考怎么养活一棵棵树,你想的再好再美,掌握的知识再多,终究只是头脑的狂欢!

如同你想要练习瑜伽,你总只是看着图片去想象,记熟各种动作,哪怕滚瓜烂熟,却不去在真正练习,最终也只是南柯一梦而已。

一个完全没有出现的人事物,只是在你的头脑世界里想象的东西,你却在竭尽全力想要从中得到一个在现实层面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结果,这真的叫做“无中生有”啊!

所以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想要日常生活好起来,必须先要放下头脑的“以为”,而进入日常生活的如是,让日常生活正常化。

什么是日常生活正常化?

就是从你的一日三餐入手,从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入手,不管你的生活,还是所做的事情到给你多大的烦恼和困境,你想要真正进入其中,而不是绕开它,避开它,然后在头脑中去得到解决烦恼困境的美好结果。

比如她后来在日常生活里去做到的那样:她每天开始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然后回家择菜,洗菜,按照手机里教人们做美食的教程去做菜,哪怕做得并不那么美味,但是至少家人回家有一口人饭菜;看到女儿被褥单薄,开始为女儿换被褥;看到妹妹忙不过来,就帮助妹妹接送女儿上学放学等。

这就是日常生活的正常化。

它的好处在哪里?

一是因为所有的问题产生,一开始都是在日常的互动里产生,都是在日常的事件经历中出现了自己的问题,所谓的困境出现的土壤,依然是日常的生活,只不过后来事情结束,活着事件发生的过程里,我们容易从事情和事件里去思考,进入头脑层面,最后进入是非对错的信念系统里面,已经远远脱离了日常生活本身,等我们再次回到日常生活,头脑创造出来的问题,就成了日常生活的障碍,所以当我们真正回到日常生活,其实就回到了所谓困境产生的真正的基础里去,而不再只是在头脑层面去在运作了,而是用日常真实不虚的生活取代了头脑固有模式的过分运作,这才是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就回到那里去。

二来是用日常生活的节奏去截断头脑的过分运作,将日常生活还给生命本身。

人一旦行动,真正进入到日常的生活,那么行动的内容,日常生活的过程就会很自然打断了头脑习惯性的过分运作,就从思维过程进入到了行动过程。

就像昨晚参与者为家人所做的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让日常生活正常化,开始有了正常红尘俗世的生生活内容,然后她的世界节奏就变化了,不再只是抱着手机看细腻些,用头脑去思考群消息,用思维去做成长过程。

从自己能做的,可以做的,想去做的,就去安心做,于是就创建了积极的行动,也创造了踏实不虚的生活内容,成长和改变,才有真实不虚的依凭。

就像一些调查显示的结果:行动力强的人,总是做事,不去过分思维的生命,一般不会有抑郁症。也证明了从头脑固有模式里过度思维中走出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用行动取代过度思维,用行动打断“踩不住刹车”的思维流。

头脑可以想象一个美好的结果,但是头脑无法直接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结果,它需要在日常的生活里去行动,去做,在此过程里,辅之以头脑其应有的功能,才能慢慢呈现出一个个美好的结果。

写道这里让我想起有道禅师的一则禅宗公案: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

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点了一下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能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罢转身就走开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这个卖茶人都不如,惭愧!于是痛下决心,勤苦参学,闭门深修,终于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这家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当即虔诚地说: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吆喝道:伙计!茶,上茶,上好茶!

前一段的对话,有道禅师的回到只是就事论事,而且所说的答案,似乎非常的正确,可是实则谬误;后者的回答里面,看似驴头不对马嘴文不对题,可是他的答案里,却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借用汉阳和黄鹤楼前鹦鹉洲两个地方不同的风景,来回答磨镜前和磨镜后的不同,可是汉阳不远,和黄鹤楼前鹦鹉洲,都是一个地区,同属一个整体的存在,镜子还是那个镜子,但是前后又是不同的“镜子”!

就像日常生活,你进入进去,好好生活,那个生活就是未磨之镜,等你真正在生活里去接受所有的发生,去借助所有的日常发生来真正去走出自己的生命究竟,那么这个日常生活,,就是磨后之镜---同样的日常生活,出现的却是不同的生命之镜!

所以多去拥抱我们的日常生活,即使它看上去带给我们太多的痛苦和烦恼,即使日常生活跟究竟相比也不过是“幻相”,可是烦恼痛苦的根源不是日常生活,而是日常生活里习惯性运作的头脑固有模式才是根源,我们就要回到生活里去,去超越其中运作着的头脑固有模式,慢慢来到心灵空间,于是我们就真的得大自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