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职场也是回看亲密关系模板的镜子
(2020-11-14 22:26: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有很多人在职场左右逢源呼风唤雨,也有一部分生命在职场进退失据无法生存。
我们总是对前者不自觉总是羡慕,而对后者往往很是不屑。
可是对于我,我总是会对后者投注更多的关注,因为我知道每个长大的成人,在职场上努力去适应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对于自己和三口之家是多大的冲击,不言而喻。
就像昨晚参与者。
她说:
大学毕业后,觉得学校太烂,自己的专业也学得不好,又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对自己的外型也很自卑,就没有堂堂正正的在人才市场求过职,换了好多份工作,都做得不长。
算起来,我已经有5年没有上全职的班了。孩子今年上小学了,我必须要出去工作了,可是,我好像更胆怯,不知所措。
不要以为她没努力过,她大学毕业这多年,到处辗转,只是没有任何真正的积累。
而且她觉得对于跟人相处,特别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职场,她更加没底了。
是不是她每次都遇人不淑,同事都不待见她?也不是,比如:
在上家单位,领导和同事已经很关照我了,她都感觉不自在,干不好工作,也处理不好跟同事的关系,对待工作就是一个字“混”,对待同事关系就是“躲”。
所以她现在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工作,可以养活自己和孩子。
职场上混,同事关系上躲---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她不适应职场,必然遭遇滑铁卢的根源。
其实那只是结果,并非原因,虽然看起来它会导致她最终离开单位回家的原因。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原因?
大家可以不妨看看她在职场上混的状态,和她在原生家庭的哪种生活状态相匹配呢?
职场上混的状态,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激情,也没有热情,没有存在感,对于单位来说,就是可有可无随时可以替代的员工。
相对应的,在她的原生家庭里而她感觉自己在家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她在家里就是混着过的孩子。
还有就是在单位见到同事就躲的状态。
相对应在家庭里的状态是什么?
她说:其实原生家庭里,爸爸兢兢业业的赚钱,妈妈勤俭持家,对我们姐弟照顾有加,我不曾真的被忽视,可我活得很别扭,一直想逃离那个家。
逃离,和躲,本质都是害怕和人亲密接触的结果呈现。
在家里,在职场,她还有什么状态事本质一样的呢?
我把她说的三段话放在这里,大家找出中心词,就会明白。
第一段:其实原生家庭里,爸爸兢兢业业的赚钱,妈妈勤俭持家,对我们姐弟照顾有加,我不曾真的被忽视,可我活得很别扭,我不曾真的被忽视,可我活得很别扭,一直想逃离那个家。感觉自己从小就活在被比较里,很难受。
第二段:大概2011年的时候,好不容易在亲戚的介绍下,进了一家公司,从打杂到后来做会计。最终在2015年的时候选择了离职,当时就是感觉在单位混不下去了,没脸,真的没脸。那家单位其实人际关系已经算很简单,可我还是待不下去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别扭的存在。
第三段; 在上家单位,领导和同事已经很关照我了,我都感觉不自在,干不好工作,也处理不好跟同事的关系。
找到了关键词没有呢?
第一段里的别扭,第二段里的别扭,第三段里的不自在,不自在的书面语,对应的就是别扭!
所以她在家里在职场的感受是一样的,都是别扭!
尤其是第三段原文和第一段原文,寥寥数语,直接对应上,职场领导对应着自己的爸妈,兄弟姐妹对应着单位对她很好的同事---对于她而言,无论是家庭道场和职场道场,都是同一个一个能量场,而她只不过移步换景,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可是她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模板,却一直都是原生家庭的模板,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此,她来到了职场,在职场上运作的还是她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板!
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其实就是真相---职场上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型,就是每个人内在早已存在的在原生家庭建立并形成的亲密关系的模板。
因为职场看起来和亲密关系水火不容,但是只要涉及到人和人的关系,只要进入生命之间的互动,那么每个生命的亲密关系的模板就会发挥作用,因为我们一路成长的人与人的互动基点,是在家庭里面,始于和父母以及兄弟姊妹的互动,这是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互动模板,最基本的模板,父母其实就是权威,对应着职场上的各级领导;兄弟姐妹和学校的同学对应着同事和基层领导,所以即使职场是以利益原则来运作的地方,和以爱为运作基础的亲密关系看似完全不搭,但是实际上生命之间的互动其实依然是在亲密关系模板在职场上的延伸,追根揭底在职场上的人际关系的模板还是来自我们原生家庭中自己形成的亲密关系的模板—---只不过很多人进入职场后,在自己亲密关系的模板上面,认识到了职场规则,吸收了职场以利益为原则的独特性,同时被动或者主动进行了诸多的调整和修改,所以看上去自己的职场互动模板和自己亲密关系的模板似乎并不相同,可是职场关系的模板基础依然在各自的亲密关系的模板上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上说到财富和事业的发展顺利不顺利,对应着都会说到原生家庭自己和父亲的原因:因为在原生家庭里,父亲更多代表着社会角色,承担着社会角色的功能,对孩子进行的是社会角色的影响,孩子经由父亲去认识和了解社会,而父亲本身就是社会角色的代言人,你和父亲的关系好不好,就是你和这个社会的相容度,融洽度,融合度的模板和基础(当然前提是这个父亲也是社会化完成比较好的人,很适应社会角色,能很好承担社会功能);
而母亲呢,则是人际关系和情感流动的符号(当然母亲是一个能很好承担家庭角色,具有情感联络能力的人),妈妈往往代表着家庭角色,是家庭角色的代言人,承担着对孩子在家庭角色上的影响,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联系和流动上,对家庭和孩子的影响特别大。
所以跟父其关系比较好的子女,在职场上适应社会较快,懂得和领导打交道,和同事相处融洽,相应的职场发展会比较顺利;和妈妈关系好的子女,懂得在情感上和人沟通,注重家庭价值和人际交流,特别是情感上的流动,没什么障碍,这对于子女在职场上的发展和人际交流就非常有利!而兄弟姊妹的关系,对应着虽年龄各异但同辈同级的人之间的互动,代表的是互相合作和彼此体谅,相互尊重,一起跟着父母(领导)往前走的支持系统,所以兄弟姊妹,对应着职场上的同事关系,那么跟兄弟姊妹关系融洽的孩子,相应的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就会顺畅很多。
所以原生家庭里面,子女和父母关系以及兄弟姊妹,并由此建立起来的起你关系的模板,其实就是每个人职场运作的基础模型。
回到昨晚参与者朋友这里:
很显然我们看到了她的职场状态和感受,跟她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状态和感受,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而且很清楚看到这么多年,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职场,她都是卡在了和身边人比较,非常难受,又不被父母看到和赞赏,可有可无的低生命价值判断,在家庭和职场都非常别扭不自在的状态下!
这里面的她,很明显一直都没有发展和成长,就一直是那个状态活到现在!
不是她不聪明,不是她不努力,主宰她现在的日常生活和职场表现的,是住在她内在的那个小时候卡在那里的小女孩。
那么她怎么突破,去发展自己呢?
按照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所教的回到内在,陪伴自己以及受伤小孩的路径,都可以去让内在卡住的小女孩松动,继而活动,再然后恢复生命的灵动!(请多多关注公众号“武汉雅心”,也欢迎加入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来学习这些对生命有用的人本回归心学的体验课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点泪点卡点伤点狭隘点和局限点,这些都是每个生命里最脆弱最疼痛最无奈的部分,我们自己和别人生命里表现为那些脆弱的不如人的部分,就像鸡蛋一样很容易破碎,想起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的一次演讲中这么说: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愿离开高墙站呵护我们和别人内在鸡蛋的慈悲和爱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