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习惯性否定(长安文涛)

(2020-11-14 21:22:00)
标签:

育儿

教育

分类: 亲子关系


01

 

午后,我在森林公园的溜冰场里,欣赏女儿笑笑溜冰。

 

看着她从踉踉跄跄的步伐,一点点摸索,稳健地在溜冰场中遨游,不禁默默点赞。

 

笑笑在的是大龄组,从6岁到10岁,教练正耐心地指导着孩子们练习。

 

距离我比较近的,是坐或扶着塑料小海豚助推的45岁的小龄组。孩子们还不能独立溜冰,教练给他们配备了器具。

 

这时,其中一个4岁左右的女孩惶恐不安,练习了十多分钟后,在冰面上有点害怕,就急着向栅栏旁成人溜冰区喊道妈妈,抱抱

 

她妈妈正驰骋冰场,闻声过来,厉声问,怎么不好好练?

 

小女孩正想去寻找温暖怀抱,妈妈毫不留情转身了,估计想锻炼女儿的自立能力吧。

 

小女孩的眼泪快出来了,又急着喊妈妈,喊了十多嗓子,妈妈又过来了,眼里有剑一般的光,喊什么?全场都看着你,丢不丢人啊?

 

我在的位置正对着她们,也观察了偌大的溜冰场,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练习,没有人看她们俩。

 

这时,她挣脱了女儿的小手,转身飞驰而去。

 

小女孩着急了,自己钻过栅栏之间的空隙,扶着栏杆,穿着冰刀鞋,踉跄向隔壁走去,边哭边大喊妈妈

 

这下,人群注意力真的被她吸引了,纷纷扭头看过去。

 

妈妈还是不理她,继续往前滑行,直到转弯时,被女儿碰了正着。

 

女儿拉住妈妈不放,哭腔响彻上空,妈妈,抱抱。

 

妈妈一把推开她,指着女儿鼻子大骂哭什么? 丢不丢人?

 

女儿一屁股坐在湿冷的冰场中,嚎啕大哭。旁边的人听不下去了,还过来问问情况,被妈妈一句怼回去,别管她。丢死人了。

 

几分钟的功夫,妈妈嘴里说了至少三遍丢人

 

 

02

 

这是一个对女儿要求特别严格的妈妈。

 

她愿意投入学费和时间,带女儿来练习溜冰,可见是重视女儿素质和身体培养的。

 

她希望能够锻炼女儿的自立能力,不需要帮助,自信地滑翔。

 

她没有那么心软,被哭声所打动,要培养她坚毅的性格品质……

 

只是,她一遍遍重复丢人现眼面子真被4岁女儿给丢尽了吗?

 

她觉得孩子没坚持练习,是胆怯的;在众人面前哭泣,没有遵守公共场合的规则,不可以撒泼哭闹丢脸

 

作为观察者,我看到大家并没有关注孩子的哭泣,反而是她的行为引发了全场的注目。

 

妈妈为什么在精神层面没有接住孩子的呼唤?

 

她有可能认为,忽视和语言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自我改进。

 

这种方式可能有一定积极的效果,但在孩子内心需要支持的时候,就不那么合适了。

 

4岁的幼年关键期,孩子遇到情感挫败的时候,非常需要妈妈的积极关注。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理论,可以运用在家庭关系或情感支持中,即给对方营造抱持性的环境,去及时呼应,给予温暖的信号。

 

当一个人处于情感受挫需要帮助时,如果能得到环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可以暂时去发泄情绪,感受宽容和关怀,通过积极地心理调整,就会从不良情绪中积极地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环境的照顾而获得成长,这种环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抱持性环境

 

积极回应孩子,让他感受到是受欢迎的、被尊重的人,内化成自我价值感;而父母习惯性地否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03

 

成年之后,很多关于自我的看法、观点都是从过去的经历中一点一滴积累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的著作《社会学习原理》解释到,孩子是通过环境中的榜样来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自然知识和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这些榜样包括他们可以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一切源头。比如说家庭成员,朋友,同学,社会环境。

 

我们会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关于自己是谁,我表现的好不好等等这些信息反馈。

 

每个孩子在幼年,都很容易像海绵一样,不加区别地去吸收这些反馈消息,形成一些自我认知。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为了脸面责备孩子你真丢人,比如哭泣了,考试考的不好……

 

孩子的行为,总是被家长贴上没面子”“丢脸 的标签,孩子也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和否定,认为我是不是不够好,没有成为理想的孩子,自尊心变低。

 

或者,爸爸妈妈经常选择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去否认和忽视他的感受。

 

孩子在寻求精神支持时候,总是换回冰冷的面孔,一味要求按照标准去做,孩子的情感就被抑制住了,很难找到释放的合适渠道,也不再觉察自己感受,觉得没人能理解自己,甚至自我怀疑,是否我不值得别人花时间来了解?

 

长期的苛责或则忽视,让孩子很难在环境中,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培养良好的自尊感。

 

 

04

 

在公共场合,为什么家长遇到孩子哭泣,觉得丢脸呢?

 

背后原因不是来自看似无理的孩子,而是家长的潜意识里,这种方式是不能被接纳的。

 

一旦碰触神经,立马就被点燃。

 

这可能来源于家长自身的成长环境,所受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她的认知模式,害怕外界的目光和评价,选择呵斥和忽视孩子。

 

实际上,我们了解了孩子的行为模式之后,认识到这没有什么丢人的,是孩子的一种正常诉求的表达,外人也不会介意。

 

我们或许可以采用简单的四个沟通步骤,来和陷入恐慌状态下的孩子交流。

 

第一、不轻易责备孩子当下的情绪。

 

孩子是因为紧张、害怕而哭泣,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可以接纳低落情绪的存在,再去询问和了解具体情况。

 

第二、专注聆听孩子的表达。

 

先放下自己的焦躁情绪,积极地关注对方,等孩子情绪平静了,平和地等他讲完心中的恐惧、担忧。

 

第三、给予积极的情感反馈。

 

对孩子的心理,表示感同身受和理解,让孩子从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是被认同的,这时候再启发他,看看用什么方式,来调整现状。

 

第四、给予理性的建议和积极行动。

 

假如溜冰场的妈妈给予女儿关注后,重新开启探索之旅,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女儿也许就可以逐步适应冰场,通过有效训练,克服内心障碍,体验运动乐趣,而不是留下心理阴影了。

 

对于妈妈来说,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也放下自己内心苛责的一道枷锁;

 

没有人在意你丢面子,孩子也比面子重要太多倍;

 

成年人放下内在的恐惧,才能清空自己的思绪,去接住一个孩子的渴望;

 

对于孩子来说,这世界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在哭泣中寻求关怀,最爱的妈妈回应你真丢人

 

这世界上最近的距离,是即使隔着千山万水,我也能在妈妈的眼中,感受到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