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当你解读错误,你的世界就出错

(2020-08-26 15:50:52)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最近几个个案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就是昨晚参与者朋友。

 

她在她的节目梗概里写道:

 

“这些天,我越来越放不下,越来越难受,就像吃了苍蝇的感觉,咽不下吐不出来,感觉很恶心,很委屈,我那么努力,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后来却落得这样的结果,我不甘心,虽然能力欠缺,但是我很努力的在做事啊,为什么他们就不给我这个机会呢,难道就是因为他们说的我学习能力不行,我不够强势,不够机灵,因为这些就否定了我之前所有的努力,我真的很难以接受,没有人给我任何的解释,我也不敢去问,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职场,我的性格真的不适合职场吗?

 

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走了,那个在职场里面卑微,胆小怯懦的自己,我不知道要拿她怎么办,每次看到这样的自己,我就想哭,心疼她,但是我真的没办法帮她,她那么卑微的努力,却换不来任何人的承认,就像连这努力本身都是错的,那个卑微努力的我就像个傻子,被她们嘲笑,质疑,利用,但是我却没有办法,我真的好恨她们,好恨那些嘲笑我,利用我的人,她们人前对你不知道多亲切,人后就利用你,很多时候我都不善于去想这些,也不想去想这些,我能做的就自己做,但是就是这样傻傻笨笨的自己被别人利用,我就会很难受,我又不会拒绝。

 

看上面这段文字,你一定会认为这位朋友进入了一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办公室环境里,甚至有一个感觉:感觉她就像是在宫斗剧里当了女主角,那里人心险恶,那里步步惊心,那里如履薄冰,那里简直就不是个人呆的地方!

 

很多朋友一看,也就会心一笑,因为职场就是江湖,那里刀光剑影背后插刀的事情还少吗?

 

大家见怪不怪,也就司空见惯。

 

可是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她眼里的强势领导,她妈妈和小姨的替身,让她痛苦不堪的那位领导,是亲自将她招进公司的人,要知道她进公司的时候,作为出纳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基本上是零,她只有几个月的会计培训,后因为新疫情影响被中断,她自己网上视频自学,只能说是一个靠近会计门槛的一个学习者,连菜鸟都还算不上,可是这位领导还是将她招进了公司。

 

这是这位领导给她的第一次机会。

 

进入公司后,领导问她:你会那个什么吗?

 

她如实相告:我什么都不会。

 

领导没有立马让她卷铺盖走人,而是又问她:那你能做什么?

 

非常技巧又宽容的一问,没让她走人。

 

这是贬低还是给机会?当然这是第二次机会,可是她却认为领导不喜欢她挑剔她,这也是她解读的第一次错误,并且认同了她的错误。

 

然后领导告诉她:我是不会带你的,你自己想办法。

 

她觉得领导很强势不近人情。这是她的第二次解读错误,并认同了她的这个错误解读。

 

可是领导第一次告诉她;你要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如果你要在这个职位,涉及到的都是公司的现金流和流水,需要自己很清楚,该报销报销,不符合程序的,必须遵守规章制度,该拒绝拒绝,一定要把好关,没自己的态度和想法是不行的。

 

这其实就是领导在培训她的职业素养,可是她认为领导是在嫌弃她。

 

这是第三次机会,也是她的第三次认同她的错误

 

后来领导找来了年龄比她小,专业能力强的同事,安排和她一个办公桌,有什么问题,随时问,一起解决。

 

可是她对领导的安排也很反感,对这位年龄小的同事也非常排斥,认为她们就是在排挤她瞧不起她。

 

这是她的第四次解读错误和认同了她的错误解读。

 

熟练职场规则的人都明白:这是领导很基本也是很成熟的职场应对:一方面一旦她成长较慢,让后来进来的小同事取而代之,另外给时间让她成长,也是在给她机会和时间。

 

后来领导又再次找她谈话:目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赶紧拿出领导满意的结果出来,另一条是拿出适合本部门的财务制度办法,那么她就能通过试用期留下来。

 

这是领导对她的宽容和指点。

 

于是她去找本部门协调,结果没有协调成功,反而和同事吵了一架,结果不擅长人际沟通的她就没有再去沟通协调,转而和小同事一起加班加点努力拿出让领导满意的结果出来,可是最终结果依然是老板不满意。

 

她就这样被辞职了。

 

辞职和被动辞职,职场上屡见不鲜。

 

可是我关注她那里发生的事情----重点在于她是一次次错误解读周围的同事和领导的言行举止。

 

这个是非常可怕的呈现。

 

当你一次次站在自己的角度,却一次次错误解读你身边人的言行举止,一定也会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的同样犯错的时候,你的人际关系,你和其他生命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一定也会错误频出,导致职场发展受阻,人际关系糟糕,亲密关系朝着错误的方向滑行。

 

有位学员,正在和老公关系很糟糕的状态,她去参与老公一位亲属离世的事情处理,那天正下着小雨,她没带伞去上厕所,那厕所和自己来时乘坐的亲戚的车有段距离,等她出来,发现老公的车子开到了厕所门口,她看了一眼,觉得不是来接自己的,冒着雨跑向来时那辆亲戚的车。

 

然后她开始数落老公的种种不体贴,对自己的不懂得,对自己的不珍惜巴拉巴拉,全教室的学员都发出惊呼:你搞错了,老公是来接你的!

 

她一脸茫然地反问道:难道不是他不经意间正好停在厕所旁边的吗?他是来接我的吗?

 

我们全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这解读,错得简直不是离谱,简直是超过了人类思维的水平。

 

我问她:你是不是经常会这样错误解读了对方

 

她再次一脸的茫然,我一直都是这样和他互动啊,难道错了吗?

 

亲密关系一般都是这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如果总是在这些日常出现解读偏差,工作职场一般孤家寡人还心存怨恨,亲密关系一定会是漏洞百出错误连连,最终渐行渐远。

 

为什么会出现提取错误信息的环节?

 

一般而言和小时候抚养者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内容有关,比如依恋模式有关。

 

父母往往是矛盾焦虑型依恋关系和回避型依恋的合体,比如矛盾焦虑型依恋关系里,孩子对于养育者的离开是非常警觉的,养育者离开会有较大的情绪反应,会不安和焦虑,甚至会大喊大叫,但是父母往往并不回应孩子,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离开,也许会简短的回应一下孩子,但对孩子来说那只是敷衍,还不如不回应,而且没时间和养育者表达自己的不安,和震动,都放在内在去解读和消化哪怕养育者回到及自己身边,孩子会特别的矛盾---想靠近爸妈,可是自己不主动,等爸妈主动,孩子却又做出推开的举动和反应,非常矛盾。

 

于是表现在长大后的亲密关系里,常常就会自己不会去表达,也不会去澄清,只是自己解读,将把自己的解读当成事实,依此事实(可能是对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解读)去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并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把自己的思考结论等当作事实毫不怀疑,即使有不同的声音出来,会显得特吃惊和震惊,然后依然坚信自己是对的,而无法看到真实的如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同时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自己特别想要亲近和靠近,但是外在的言语上往往是排斥的表达,行为上常常也是推开对方的,哪怕内在其实特别渴望亲近!

 

而如果孩子对于父母的离开并没有什么表面的焦虑不安,而是看起来若无其事,父母离开好像没事,但是过一会会难过不安,可是父母回到自己身边,孩子也没什么反应,好像没事人一样,这种回避型依恋孩子和父母之间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互动和连接,孩子内在的渴望和情绪感受被自己忽视和隐藏,等反应出来的时候,父母也容易忽视和不在意,于是孩子很容易就那样“若无其事”孤独长大!

 

可是这样长大的孩子,不会在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互动中主动而敞开,也不会对别人的的言行举动去做太多的回应,容易封闭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自己的认知判断情绪感受就当作事实,因为别人的声音是很难进入的,也就较少有纠正丰富扩展自己想法的声音,在自己这里出现。

 

所以就会在人际互动和亲密关系里出现提取信息错误,并将把自己的想象判断当事实去运作自己的关系,结果自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自卑,也越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受苦!

 

所以,解读错误,在各种关系里反映出来,只是在反应自己小时候和养育者之间慢慢形成的互动模式,出错的模式和不健康的模式。

 

当你解读错误, 你的世界就出错。

 

这是一定的。

 

如何修正呢?

 

大家可能都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心理学家艾利斯及其abc理论。

 

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也就是说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读不同(B1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结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和错误结果。

 

那么改变我们对于事件的解读和认知,改变自己的信念,那么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出来。

 

这里其实我并不能完全认同,因为信念真的是个集各种道理原则理由个人经历等的混合体,里面真的都是狭隘的正确和局部的真理居多,甚至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所以单靠新年的改变,其实也是有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甚至不排斥用一个错误信念或者解读取代了之前的错误解读和信念。这样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

 

在此,我更愿意建议此类朋友最开始要做的是多多打开自己,敞开自己,这个反而是最重要的。

 

因为此建议有三个功效:

 

第一疗愈功效。

 

从依恋角度上看,矛盾焦虑型依恋还是回避型依恋其实都是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其中有一个共性的不健康的东西: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交流没有建立起来,父母没有真正的聆听,孩子也没有真正的表达,内在的焦虑不安全安和情绪感受想法等。

 

这实际上是在建立一种跟以往不同,尤其是跟小时候的自己不同的相处模式,利用现在自己周围的人事物的各种资源和事件,从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中去尽力修正和丰富之前不健康的依恋模式。

 

第二重塑功效。

 

敞开自己,将自己丢出去,去接受不同声音的碰撞和刺激,不断接受外界的冲击,让自己的错误解读模式不断接受撞击,即使你可能会固守,会坚守,会很顽固地绝不崩塌,但是如果真的坚持敞开,总有一天某个地方就会出现一个口子,于是在撞击中那个口子会越来越大,那个跟外界固化的模式会越来越多的崩塌完结,于是新的互动模式才会慢慢丰富完善起来。

 

第三接近如是的功效。

 

在前面基础上,自己的错误解读和错误互动方式,其实只是在反应曾经和养育者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健康。

 

如果真的勇敢打开自己,去接受碰撞和重塑过程,那么一个生命相对完整的反应,比如看问题的角度,立场,以及如是会慢慢出现,那么之前狭窄的自己会慢慢丰富而完整,于是一个稳定成熟灵活的自我会出现,一个人正常的情感反应,解读事情的如是性也会随之而出现的。

 

所以,当你看待和解读人事物真的老是和别人格格不入错误频出的时候,很有可能你与世界的相处模式之前就出现了问题,随之解读世界的模式也出了问题,就需要重新去构建和塑造,这是有路可走的成长之路,你愿意走上来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