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亲子关系 |
每个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的学员结婚添了宝宝,我都会在我们的群里恭贺,其中总有一句话会反复说:我们欢迎小天使选择来到红尘,和父母一起共修!
父母和孩子,一个大,一个小,在娑婆世界,小家伙只能依靠父母而活,所以父母怎么养大孩子,其实也是父母和孩子共修的重要内容。
没有父母不想让孩子好,如同昨晚参与者说:跟所有的妈妈一样,孩子的到来,我是满怀欣喜和期待的,想用自己最大限度能给的“爱”浸泡她,也希望她诸多的美好都属于她------这是所有做父母都能理解的心,因为我们都爱自己的而孩子。
有了爱,共修似乎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可是只有爱还不行。
只有爱,没有爱的能力,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如果没有御剑之术,那把锋利无比的剑,也会让孩子伤痕累累。
爱没有高下多寡之分,可是爱的能力上却是千差万别,一进入真正的亲子关系,很多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高下立判。
比如昨晚参与者朋友说:记得在孩子幼儿时期,我带她参加了几个兴趣班,以及之后的学前教育,我观察到她的习得能力似乎较一般孩子弱,集中力也不够.
这是一种能力---看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顺理成章出现这位妈妈怎么解决孩子那里暴露出来的问题,她说:我不是从引导兴趣入手,而是较劲地认为她怎么不行呢?从此就给下了个定义,这孩子基础薄弱,要尽力扶正她,帮助她才行。正是这个武断的决定,把我引上了一条对孩子不信任,不放手,全力掌控的不归路。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孩子一看到妈妈,浑身颤抖,甚至抽搐,说到学习眼神里全是躲闪;而妈妈在节目里痛不欲生:觉得自己就是粉身碎骨,也抵消不了给孩子造成的巨大伤害,甚至哀伤绝望地说只有自己死了,孩子可能才会轻松!
有很多父母这种能力非常高超,别人没注意,父母立马就能发现自己孩子哪里有短板,哪里有不足,哪里能力欠缺,真是火眼金睛。
我想起曾经多年前女儿玥玥读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搞一次演出,我看着台上那个丫头跳得非常好,不自觉为她鼓掌多次,这丫头一下台太,就兴奋仰着小脸问妈妈:妈妈妈妈,我跳的怎样?那么多掌声的情况下,我想妈妈一定会多多赞美这个孩子的,谁料到妈妈眉毛竖起,语气严厉:你跳得是什么玩意?腰没有弯到位,腿也没伸直,脸上的表情还不够喜庆,有的地方动作抢拍子了!还没有昨晚在家跳得好!真是丢死人了!一边站着去!
那孩子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不敢抬头,正要乖乖去一个墙角,我一个大老爷们看不过去了,我拉住孩子对孩子说:伯伯觉得你跳得很好,在那么多孩子里,你是领舞的,所以你的水平是得到老师认可的,是非常棒的,而且我真的没看出你妈妈说的那么多毛病,我就觉得看你跳舞很开心很快乐,谢谢你!
小丫头又哭!
她妈妈在旁边还怪我多管闲事的对着我翻白眼。
迅速看到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确实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只有这一种能力,那就完蛋了!
这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对于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他遇见的每样东西看起来都像一颗钉子。
爱的本质都是一样,但是爱的能力却是参差不齐,在我接触到的大量让人哀伤难过的个案例里,有一项能力父母特别的不具备,因而导致了父母爱的能力的低层次,于是父母越爱越出问题,这就是:
看到孩子生命的能力。
何谓看到孩子生命的能力?
就是在和孩子有关的事情里,你能迅速看到事情里面的那个孩子的能力,包括孩子的想法,判断,情感趋向性,需要,期待,渴望,还有孩子的心意情爱等。
简单说就是,在事情发生的一刹那,你这里首先看到的事情里的那个孩子,那个生命,还是孩子那里发生的事情的是非对错高低优劣!
如果是前者,那么恭喜你,你具有看到孩子的天赋和良好的不可多得的基础,如果是后者,很不幸,您在现实中看到孩子的能力还需要训练和发展。
具体说,事情一发生,你看到后,你不是在启动头脑固有模式去寻找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不是去聚焦孩子那里出现种种问题,不是急着去给孩子找更高的目标,不是只看到事情里面的孩子这不对那不对,
这不是看到孩子的能力,这是聚焦事情看到外界人事物问题的能力。
人类在头脑固有模式下,对前者基本没有训练,所以掌握并运用此能力的人,并不多,可是后者,却是不断训练,并极力推崇,导致世界不断飞速发展,可是看到人的能力,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倾向!
那么什么是看到孩子呢?
具体说:
孩子做数学题,半天没做出来,一直在那里冥思苦想。
父母就说:这么容易的题,还做不出来?看来平时基础知识不扎实!以后你上课一定要专心,要改掉你吊儿郎当的臭毛病!
这是头脑固有模式下,聚焦问题,分析问题,孩子只是问题的责任人,这并非是看到孩子,孩子只是问题的背锅者。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的自我感始终无法建立。
而看到孩子是指:一个遇到困难,一直没有放弃,坚持在那里冥思苦想,想要尽力去解决的生命。
于是这样看到孩子的父母会怎么说?
大概会说:孩子辛苦了,半天没做出来,你都没有烦躁和放弃,遇到困难,你是个很有钻劲,情绪稳定的孩子,这是我觉得比做出题目还有价值的部分!
孩子的自我感会越来越清晰明确具体正面。
这两者是不是有着天壤之别?
看看,如果你是孩子,你愿意选择谁来做你的爸妈?
一个是没有看到孩子能力的父母,一个是有看到孩子能力的父母.
截然不同的两类父母:一天如此,一周如此,一月如此,一季度如此,半年如此,一年如此,十年如此,十八年如此,在孩子上大学之前,这中间的差距会怎样?
用屁股都能想得到啊!
是不是云泥之别?是不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是不是一个自信满满,一个自卑多多?
是不是一个情绪稳定,一个情绪多变?
是不是一个遇到困难绝不轻言放弃,一个遇到难题就丢盔弃甲?
是不是一个身心健康美好积极向上,一个却敏感封闭暮气沉沉?
来试试下面的诸多场景,看看你是不是看到了孩子:
1、孩子打完篮球,浑身是汗哼着歌进来
习惯反应:一个不搞学习,只知道玩,让人操心的孩子
习惯性表达:哎呀,作业不做,打篮球就有劲
看到孩子:一个充满活力,青春向上,热爱运动,享受运动,和同伴可以很好合作打球的男孩,正处在身心极度愉快的体验中。
看到孩子的表达:蛮开心咧,就喜欢你每天打完球哼着歌曲高兴的样子,今天打场子了,是不是赢了?跟我说说!
2、孩子在为好友的生日发愁,不停在手机上查找翻看信息。
习惯反应:正事不干,歪事挺带劲的熊孩子,学习不上心其他事情都很上心的孩子。
习惯表达:别耽误太多时间,差不多就行,你搞学习要是这么认真,你成绩早上去了。
看到孩子:一个注重友情,能够为友情注入事件和情感的重感情的孩子,对别人不敷衍很真诚踏实的孩子。
看到孩子后的表达:看来你蛮希望给他一个称心如意的礼物,如果拿不准,我可以当你的参谋,这么用心挑选的礼物,不管最终买什么,他一定很开心很满意你的礼物的。
前面的都是习惯性的评判分析,而且多是负面,呈现的是父母的担心焦虑害怕不满抱怨等.
后者则是看到了事情里的孩子,能看到是事情里呈现出来的孩子的样子,真实如是,只是看到了事情里如是呈现的孩子的样子,并且生发出对孩子生命的感受,一般都是正面而放松,肯定和支持,于是会跟孩子保持情感的连接。
多这样的对比联系,慢慢你就会明白头脑固有模式下的习惯性反应,和看到孩子后的反应,真的是泾渭分明,截然不同,在截然相反的系统运作下出现的亲子关系,一定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亲子关系,最终呈现出来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