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轨”满足的是价值需要,“婚姻”满足的是安全需要(冰千里)

(2020-07-05 17:45:04)
标签:

情感

分类: 婚恋关系


这是我在潘幸知平台解答“为何女性出轨不选择离婚?”这个问题的文章。

 

这个问题牵扯到三个部分:“女性”“出轨”“离婚”。

 

这是三个不同的领域,想完整回答必须弄明白这三个部分的心理学本质及其相关性。 

 

特别是出轨和婚姻,需要认清其发生的意义,会有好多种解读方式,今天我想用“需要理论”进行描述。

 

“需要”是一种人的本能,在比较低级别的需要上人和动物极其相似,比如饥饿感导致的“进食需要”。

 

需要的本质在于满足,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总在寻求某种满足,满足之后这个需要才会暂时消失,否则会引发更大的焦虑和恐慌。

 

从这个角度而言,“需要”是人活着的基础动力之一。

 

我们首先看一下“出轨”满足了人哪些需要。

 

我们谈的出轨指的是社会层面的普遍认知,因为本质上无所谓出轨和不出轨,只不过当把婚姻作为了参照物,才有了“出轨”这件事。

 

所以,婚姻内的“性幻想”和“精神出轨”不在讨论范畴,我们指的是在婚姻以外,和伴侣之外的另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发生了爱情与性关系。

 

我接触过的许多人都有过出轨的事实,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婚姻状态,同时也有一千种出轨的理由。


比如婚姻内感觉不到温暖与爱、被暴力对待、被冷漠对待、空虚孤独、压力大、伴侣出轨、家庭变故、性生活不和谐、频频受挫等等。

 

为满足婚内得不到的“补偿需要”和由于伴侣导致的“报复需要”,人们就会选择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得到,加上外部条件促和,就会发生出轨的事实。

 

我很少见到出轨满足的是基本需要,比如为了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为了住大房子,就算性需求也是某种“情感依恋”而非纯粹性需要,特别是女性。

 

而更多的是某种价值的需要。

 

说的直白一点,出轨满足的是“在另一人那里我是值得被爱”的需要。这个需要直接区别于任何生命形式,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别的需求。

 

这个“需要”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婚姻之内没被满足,未被满足的部分越多,从另一种渠道获得满足的动力就越强。

 

有人选择了拼命工作、有人选择了过度关注孩子、有人选择了物质滥用比如酒精和毒品,而更多的人选择了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满足。

 

我们从不把“过度关注孩子”和“工作狂”看作出轨,而是把和另外一个人的情感看作出轨,其实本质上都应该被称为“出轨”。

 

这种“被爱的”需要分为两种主要感受:

 

一种是“我是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的。

 

在情人那里,我的思想和身体是被接纳的、被欣赏的,而对方很少去关注到其它方面,特别在前期。

 

这就让我们有了一种理想的感觉:并不是这个人多么好,而是在这个人那里“我是好的”。

 

甚至情人的外貌、金钱等外部条件并不如自己的伴侣,但“我是被看见的”。

 

这种需求十分重要,源自早年植入内心的“理想的异性形象”。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形象,早年的异性态度很关键,比如父亲和母亲的关系、父亲对自己的态度。

 

如果父亲对你是有爱的,就很难降低标准;如果父亲对你是苛刻冷漠的,你对温暖有爱的渴望则更加强烈。

 

每个人都渴望对方爱的是我这个人本身,而不是我的某些功能,之所以认为自己优秀才会被爱。

 

是因为从小被强化的结果,这是发展出来的“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身材好、长得漂亮、会赚钱、上进心、温柔体贴会照顾人、矜持懂事乖巧贤惠,也包括激情和性魅力。

 

这是从小被驯化、洗脑、强化的结果,并不是人最真实的样子,比如你从小被父母挑剔和指责,你就会觉得只有把事情做得合他们心意才会被爱,你成绩好才会被喜欢,否则就不值得拥有。

 

而在情人那里,你本人之外的一些东西很少被关注,好像是可以真实地做自己。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完全展示本来的样子,好像我只有足够好才是本来的样子。

 

另一个被爱的体验是:“对方很特别,这让我感觉很好”。

 

比如他和我老公不一样、他和我父亲很像,比如他活得很精彩、很有趣、很有魅力。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比较。

 

看起来像是对方的“特别”引发了情感,其实是对方活出了你活不出的状态。

 

比如你是个传统的、按部就班的、遵守规则的、做事小心谨慎的人,就很容易被做事夸张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勇敢豪放的、浪漫潇洒的异性吸引。

 

就像《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人,当对方身上有你和伴侣都没有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恰恰是你“活不出的自我”,你很容易坠入情网不可自拔。

 

综合以上两种被爱的感受,他们的需要分别是:

 

在你那里,我有着众多美好体验,证明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我这里,你活出了我想要的样子,这让我的价值感有所寄托。

 

所以,出轨满足了我们的价值需要。

 

而婚姻满足的却是安全需要。 

 

婚姻的生物学价值来自“繁衍后代”。而关系发展到今天,几乎很少有人为了生孩子而结婚,最初目的也是为满足价值感,有着和情人在一起的相似体验。

 

只是后来慢慢变了,其中原因诸多,不是今天讨论的范畴,而有一点显而易见:

 

当一个人失去了爱的感受就会退其次而求之,那就是安全感。

 

最重要的安全感来自社会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时至今日尽管会有丁克家庭和独身主义,但“家庭”依旧是社会的主流模型。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有活下去的动力,是因为归属感,这让人产生很多生活的意义,而不孤独。

 

众所周知,归属是安全最基本的保障。

 

家庭的组建就是如此,绝不是只和情人在一起的感受,这是一种多元化关系,彼此的父母、亲朋好友、人际圈子、物质经济、共同经历等相互融合相互交织,更重要的是有了共同的孩子。

 

这就形成了某种独特的“团体”,究其一生这个团体任何的变动、丧失、新成员的加入等,都会影响到团体中的每一个人。 

 

人类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就是因为合作,而不是独斗。单打独斗方面,我们在不使用工具的前提下,无论如何都不是老虎的对手。

 

所以,我们都是以“部落团体”形式存在的,就算外出打猎也是团队协同作战而不是一个人。

 

家庭、家族就是这种形式的演变,婚姻就是演变最主要的形式。

 

所以,婚姻中的价值感总是让位于安全感。

 

就算夫妻之间没了感情,但选择离婚的还是少数,本质上和出不出轨关系并不大。

 

这种安全感、归属感也有两种体现:

 

第一,不期待伴侣会多么爱我,但至少不要伤害我。

 

糟糕的婚姻双方都在回避伤害,而不是追求爱情。“我可以忍受不被爱,但我不能忍受被伤害。”

 

这也是个需要,听起来有点伤感,但很多婚姻的确如此。

 

好比一个孩子经常被虐待,但又需要活下去,他的内心并不苛求父母表扬他、赞美他,而只是希望父母别打他,甚至只要不比上一次严重,就满足了。

 

安全感对每个人都不同,最基本的就是能够提供活下去的条件,一个人饿了两天绝不会要鲜美的牛排,而是随便什么吃的都代表安全。

 

对上面这个孩子来说,父母的温暖与爱是奢望,不再虐待就是安全。

 

当一个低级别需要未被满足,人绝不会追求更高级别的需要满足。

 

离婚意味着归属感丧失,这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人会尽最大可能维系婚姻,离婚绝不是首选。

 

离婚不仅仅是两个人关系的结束,同时瓦解的还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团体模型、基本态度等,这都需要重新建构。

 

孩子之所以能够成为离婚最大的阻碍,一个因素是担心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发展受挫,更重要的是不能接受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巨大的“愧疚感”,这会直接影响安全感受。

 

只要婚姻中被伤害程度小于自己对安全感的需要,婚姻就不会解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