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和父母和解怎么那么难

(2020-06-18 23:05:46)
标签:

教育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多年前看过约翰布雷萧的《家庭会伤人》,让我看到了西方家庭里面的各种大大小小伤害个案;后来又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庭会伤人》,让我也看到了中国的家庭里存在的各种深深浅浅的伤害,同时我主持《今晚我和你》的节目现场,听了太多中国家庭式的痛苦,我感觉最深的有三点:

 

1、子女都想和父母和解;

 

2、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3、和父母和解是很困难。

 

看前两个,既然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有爱做基础,孩子又是特别想和父母和解的,那么和解起来,应该是没什么难度的,可事实恰恰相反---很多人去和父母和解,不仅旧伤未愈,反而添了新伤。

 

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很小的时候因为父母的关系不好,九个月大就被丢在桥下,后被好心的姑父捡回,一直养大到九岁姑父离世,然后就被婶婶嫌弃,直到初中毕业没在读书,被亲生妈妈叫到身边呆了几个月,就因为一次看病花了1000元钱,就被后爸赶走,这个不到十五岁的孩子就到服装厂上班,慢慢自己能养活自己,在宁夏银川幸福生活了10个月,有一天她想通了,还是要回去面对她的原生家庭,逃避不能解决。她辞职回去找了她的亲生父亲,想要一个答案,当她鼓起勇气去了他家,父亲当时对她漠然的表情语气,她心里知道了答案,她对自己的亲爸爸不必有期待了。

 

她从父亲家走了,像从未去过一样。

 

跟母亲呢?昨晚参与者朋友说:

 

我也早已不怨恨我的妈妈,懂她也不易,所以上个月23号我回去了,专门去了她家,想好好沟通,交流,事实是我在说出我的感受和需求,妈妈的淡定自若的姿态,以及一如既往地批判,我当时几次陷入了哽咽,妈妈还是在说着别人在寄养中是怎么生活怎么度过的,我完全感受不到她对我的关怀,自己希望她给我一点爱与支持,换来的是指责,高傲,我终于崩溃失声痛哭,她依然沉静冷静坐那讲道理而对我的无动于衷,我哭着从她家走了出去,哭了一路,回想这么多年一个人在外流浪的日子从未得到的关怀,我学费,生病药费,手术费其他的加起来10万左右,亲生的父母,养母家并不给我任何支持,我自己一个人承担的,我只想得到一点安慰关心,而不是关心我上学有没有用,上班能否挣到钱,带牙套很恶心之类的,我的亲妈都是批判,高傲,种种,只希望我快点嫁人。我决定还是断绝来往,接着哭了3天。

 

这是在一个小时节目里常常让我难过的女孩,坚强,善良,努力,独立,再糟糕的状态都会选择努力活下去并努力活好的女孩,可是这样的一个女孩想跟父母和解靠近,母亲高高在上讲道理,父亲冷漠敷衍,让她心灰意冷,想和父母断绝关系,从此一个人过好自己算了。

 

为什么和父母和解那么难呢?

 

因为当我们希望父母能够懂得我们的一切诉求,并在情感上给予滋养----这本身是个悖论: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就不存在早年和父母的各种功课。

 

父母那里本来就有功课,孩子这里就不可避免会拉下病根,这是第一难。

 

指望父母不是如是存在的父母,而是如己期待的父母,只想和如己期待的那样的和解,一次一击即中,和解达成,这是子女难以意识到的困境,这是第二难。

 

父母能够在晚年大彻大悟,从物质世界的是非对错中超越出来,放下道理原则是非对错,来到懂得心意情爱的层面,能一改画风,和子女进行情感上的连接,这样的父母毕竟是少数,父母脱胎换骨改变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这是第三难。

 

以上三个难题是存在性的困难,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动消失,反而更大的可能性是父母更固执,子女更强烈的期待父母能理解,一张嘴,对抗性的冲突会更大概率出现!

 

这样说,并不是代表和父母和解,就基本无望,不是的,而是要说,一切的和解,包括和身边他人的和解,是个技术活。

 

这个技术活需要掌握几个要点:

 

1、首先要明白和解的主题是谁。

 

和父母和解这五个字,常常让我们在固有模式的模式下,把焦点放在父母那里,全部希望压在父母的反应上。

 

这是习惯性的模式导致的,外抓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就如同上面我说到的,大概率会再次失望伤心,如同昨晚参与者朋友一样。这个是省掉了主语我,却突出了宾语父母的表达,实际上和解的主体是我们,父母只是配合我们进行和解的关系方,并非是真正决定和解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关键人物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子女,而非父母决定了和解的成败!

 

2、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做和解


如果是渴望父母能对自己的伤害说对不起的我们在做和解,那么就是已经在对父母做了是非对错判决的法官,在做裁决,这不是和解的本质。

 

如果是想让父母按照自己的期待来爱着我的我们在作何解,那么依然是我们在操控父母,将父母矮化为和解的工具而已,这也不是和解的本质。

 

如果只是想让父母来解决自己的心头之痛,让父母来处理你的创伤,那是把父母当作了医生来要求,这是奢望,这也不是和解的本质。

 

和解的本质,不是将这样受伤的、期待父母和要求父母的自己呈现给父母,然后让父母来处理应对了事的。

 

和解的本质是我要和如其所是的父母一起,而不是让父母来满足我,虽然这个东西会在和结果出现,但是这不目的。

 

所以需要一个能看到父母,尊重父母如其所是的我们出现,是一个能看到带着满身伤口的自己,同时愿意去真的了解父母,看懂父母,接受一切的自己出现在父母面前,这是和解的基础。

 

否则所有的和解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旧伤未了,新伤又现。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

 

3、和解要尽可能多去了解父母的来处

 

就是这样的父母是怎么来的,要去真正了解曾经发生在父母那里的一切,尽可能去了解你不曾了解的被标签为父母的生命,去让被叫做父母的生命在你这里更丰富更立体。是的,是生命而不是父母标签,在你这里开始真正去走向父母,不管父母在你这里是怎样的固定化的想象和判断。

 

这个很多子女是不曾考虑过的,那么想要和父母在一起,跟父母亲近,就少了很多可以走向父母的桥梁。

 

4 、和解是需要去感受父母所呈现的一切

 

父母所有的呈现,好的不好的,大的事件里的父母,小细节里的父母,需要去看,这个看,不是评判,也不是分析,而是去感受,就像一个东西,你拿到手上,闭上眼睛去抚摸他,去感知它,去尊重内在涌起的关于和这个东西的连接感,哪怕是细微的。都要开始去接受,去承认那些内在翻上来的连接感。

 

这个过程里实际上是有抗拒,有排斥,将这些习惯性做主导的东西允许它们出现,但是放在那里,不让它们来主导,也不让它们来干扰自己,而是借助内在的感受开始和父母建立联系,而不是原来的评判的分析的来跟父母互动。

 

感受一个人而不是评判一个人,这个能力你有吗?

 

5、和解是能去接受父母所呈现的一切

 

当你能够让感受做主导,那么在你这里会出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父母形象和感受,慢慢你就会发现你之前对于父母的认定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然后你就会慢慢发现父母还是那样说话做事的父母,但是父母在你这里的感觉变了比如冷漠,变成了含蓄不会表达;强势,变成了保护自己;自私,变成了父母在爱他们自己……

 

是的,情感色彩在变化,你对父母的能量在感受上不知不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在头脑层面,你对父母的判断是相反的,原来以为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其实真的去看,才发现父母比自己想象的要更爱自己一些!

 

于是你开始能接受自己的父母,是的,接受是有基础的,而不是一个硬性的观点和步骤,接受依然是建立在你生命能感受并且能开始看到父母生命的重大变化之上。

 

6、和解是在以上基础上所进行的生命赤裸相见

 

这个过程其实是要有专业的力量,或者符合规律性的步骤去完成。

 

这个对于没有专业力量陪伴的子女来说,其实是很困难的,绝大多数是鼓足勇气去跟父母表达自己的伤痛和难过,结果常常得到父母的勃然大怒,或者父母站在自己角度的严词驳斥子女的判断,搞烦了会骂自己大逆不道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有多少人有福去掌握并且运用出来呢?少之又少!

 

才华横溢的姜文,面对妈妈,多少次想走进妈妈,多少次努力想和妈妈和解,最终也只是仰天长叹——妈妈走了,都没和妈妈走近!

 

所以和解并不是父母给予我们的保证和承诺,反而是我们做子女的,需要开始去真正接纳父母的如其所是,慢慢接纳在自己这里发生的一切,于是和解才有可能发生---由此可见,真正的和解都是在自己内在的提升后才会发生的,而不是靠父母来给予我们和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