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让重大丧失之痛如是流淌

(2020-06-04 19:09:13)
标签:

情感


从世俗层面上说,重大丧失是指事业严重受挫,深爱最终分手,婚姻破裂家庭解体,至亲离世等生命中的失去造成生命重大创伤性的事件。

 

重大丧失其实不是选择题,我们躲得过这个,躲不了那个,今天以前安好,明天突然就天有不测风云,就如同2020年一月初的武汉,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

 

也如同昨晚参与者朋友,第一个孩子在某一个瞬间就离开了人世,你都来不及思考什么,那么美好的稚嫩的幼小生命就离开了人世,离开父母。

 

这样的重大丧失,无法去想象来临的时候,父母要经受多大的痛苦和煎熬的过程!

 

我曾经在节目交流现场说过,我很早就买了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那本书,写的就是周国平对患了癌症只活了一年半的女儿妞妞的真情记录,我买了,然而一直没有去翻看,我当时不敢,也没有勇气去看,买了就放在那里,只是作为一个父亲,对另一个父亲的一种无言的理解。

 

这么多年,那本书就一直放在书架上我不曾去翻开。

 

因为作为深爱女儿的我来说,那深知是碰都不要去碰触的疼痛。

 

所以我对周国平,对昨晚参与者朋友保有深深的敬佩和心疼。

 

不管是勇敢如周国平那样去打开自己直面重大丧失,还是昨晚参与者朋友一直期期艾艾在内在自己一边逃避事实一边思念,一边牵挂一边抗拒发生。

 

要去面对挚爱的离世,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正如我高中的挚友卧轨自杀,其后没多久,深爱他的妈妈也思念儿子过甚,每日以泪洗面,最后也撒手人寰。

 

挚爱的离世,会在生命里面硬生生掏出一个大洞,这个洞大到可以将这个生命也吞噬掉。

 

所以重大丧失会带来几个非常重大的创伤性体验:

 

身份被改变:女儿的离世,妈妈这个身份也被抹去,那么我是谁,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上都要重新去调整修正,这个过程非常难熬。

 

关系被终止:比如孩子的离开,在红尘生活层面,那么丰富全面的亲子关系随之而终止,原来丰满充实的亲子关系瞬间变成空荡荡,无处用力,无人可爱,这个重新适应到没有孩子之前的状态非常难过。

 

亲密内容被消失:你和孩子之间一日三餐的内容没有了,日常互动消失了,所有和孩子的一切生活内容都戛然而止,就像走着走着就一脚踏空!要去适应从丰富充沛到虚无是非常困难的。

 

情感体验被剥夺:这是最痛苦的事情,情感体验是两个生命完全交融在一起之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们”,而孩子离开,就意味着那个和孩子建立起来的“我们”丧失掉了,这种精神实体的“我们”突然的消失,要在情感上去接受只能停在此时此刻,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一般来说以上四大方面的改变就是创伤性的体验内容,哪一个都不是轻而易举搞定的事情。

 

所以面对这个词,不是两个音符,也不是两个谁都认识的简单的汉字,而是那么厚重,带着害怕,无助,无力,痛苦难过等却依然产生出勇气去尝试站在真相面前---就像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谁都知道它法力无边威力无穷,可是“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不是你想拿就能拿得动的!

 

正如面对,不是你想面对就能力面对的。

 

不过要感谢很多生命在面对重大丧失收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比如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 1969 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提出哀伤的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在此阶段人会拒绝相信已经发生的事实。孩子还在附近孩子还会回来的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通过不断地重复过往的生活方式,来表明这个人还存在着,从未离开。


第二个阶段是愤怒。痛苦的人开始思考各种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认为这件事情无可避免地发生,就必然存在一个责任者或者原因。于是迁怒指责这个被自己认定的责任人,责怪TA对自己生活造成重大丧失。这个责任人,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自己本身,如昨晚参与者朋友认定的黑暗的力量,妖魔鬼怪的力量导致那件不幸事情的发生。

 

第三个阶段是讨价还价。当否认都无法更改事实,愤怒似乎也无济于事,人们就会进入进行讨价还价。比如希望用自己的寿命去换取逝去的人的生命等想法。

 

第四个阶段是抑郁。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就会产生各种自我怀疑,包括对自我身份、信念及人生意义的全盘否认。在与失去的痛苦正面碰撞中,所有的信念系统,人生希望等都在重塑, 所以郁郁寡欢的阶段其实也是重塑信念系统的阶段。

 

第五个阶段是接受。这是哀伤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当事人慢慢真正地知道那个至亲已离开,无法改变事实,只有接受,虽然依然痛依然苦依然想念,可开始有力量去正常过好日子。

 

因为是上个世纪里七十年代的成果,随着发展,这里面我想是可以增加让“哀伤如是流淌”的过程。

 

这意味着让哀伤痛苦成为如是的它自己:既不是否认,也不是外抓责任人(愤怒),既不是抵抗(讨价还价),也不是被动承受(抑郁),而是让内在的所有体验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它成为它自己本身:

 

具体说:对于身份被改变之后的难熬具体内容和体验;亲子关系被动终止后的空荡荡和难受;亲密内容被消失之后的空虚无力感:丰富情感体验被剥夺后的撕心裂肺的痛苦和艰难:对于孩子离世后的煎熬适应过程等全然去表达,去陈述,去倾诉,要让自己的痛苦得以去抒发开来,让自己的自责难过去舒展开去,让自己的内在的所有情绪去呈现出来,不要考虑是非对错,也不用去思考好坏善恶,就是你内在的情绪感受想法需要期待是什么就表达什么!

 

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

 

如果不让哀伤痛苦成为它们自己,那么就会想象出来的妖魔鬼怪,都不过对应着自己未曾处理的创伤性事件和重大丧失深层次的痛苦,延伸出来附加到了“妖魔鬼怪”那里,然后又生产出更多让自己烦恼痛苦的幺蛾子。

 

与其跟头脑里的“妖魔鬼怪”斗争,去空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如让自己去面对那难以言说的丧失之痛!

 

不让痛苦充分展现,即使二宝来临,也当不好父母,总是一边亏欠(对大宝)一边付出(对二宝),一边爱(对二宝)一边愧疚(对大宝)---生活就是去了应有如实的美好,爱也无法在关系里真正实现。

 

当我们只是陷入自己的头脑世界,哪怕满脑子都是孩子,可是在内在真正呈现上反而没有孩子,而是一个失去孩子却无法接受现实真相的痛苦的母亲自己,是连接不到那个孩子的,只能出现那个封闭在自己的头脑世界里痛苦难熬失眠的自己!

 

那个封闭在自己的头脑世界里痛苦难熬失眠的自己,才是最需要我们去关爱和靠近的生命,跟逝去的孩子连接,反而是下一步的事情。

 

因生命逝去而导致的各种应激反应,都是生命痛苦的呈现,在特殊时期对自己的保护,但是如果不能慢慢出来直接去面对,就会在日常生活出现各种痛苦状况:比如失眠,精神萎顿,生活无精打采,抑郁,开心不起来……跟周围发生的一切,和周围一切人事物就失去了真正的连接和互动。

 

而这个自己的出现,就是因为没有让自己内在的痛苦难过哀伤煎熬如是出现和表达!

 

让失去孩子的父母内在的痛苦充分舒展,于逝者既是祭奠,又是深爱的表达,对于生者,是让生命恢复弹性回归更深沉的本性,必经的过程。

 

这就像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张静初对妈妈一起自己耿耿于怀,从不曾放下,可是看到徐帆饰演的妈妈,精心洗好的西红柿,那是女儿地震前准备给女儿吃的;住在破旧的老屋一直在思念祭奠女儿,也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母承受的痛苦;去扫墓的时候,她看到自己的衣冠墓里摆放着书。弟弟说,这是每年开学的时候,母亲都会买两份书。姐姐才知道其实自己并没有被自己的母亲遗弃,两人终于冰释前嫌。

 

母亲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如是表达自己的思念,痛苦,哀伤,爱,尤其是对于失去的孩子在母亲的内在一直有着属于她的位置,安安稳稳在母亲的心里!

 

所以让哀悼过程来得从容如是,不缩减,不可以夸大,充分舒展如浪潮---潮起潮落,最终才能归于平静。

 

周国平作为父亲用文字给深爱的女儿垒起的一座坟,用来安放女儿。

 

昨晚参与者朋友就用如实的哀伤流淌出来,既是对孩子的祭奠,又是跟自己的亲近,同时也是和逝去孩子的真正的连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