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的模样,都是原生家庭的影射—《少年的你》(养心斋)
(2019-12-10 16:27:41)
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亲子关系 |
最近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预告的时候就被很多人期待着。
整部影片细腻的刻画出了校园霸凌事件,并呼吁所有人对其抵制。
许多人或许都以为霸凌事件中自己不曾参与,但除了施暴者和受害者,还有目击者。
目击者包括霸凌的协助者与响应者、彻底旁观的局外人、保护者,这三类。
所以,在任何一起事件中,都没有人可以完全置身事外。
我们常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每一个孩子的模样,其实都是原生家庭的影射。
01
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遭受校园欺凌?
答案是:丧失父母保护的孩子
电影中的陈念,就是霸凌受害者。高三学生,成绩优异,只想考上大学,脱离苦海。
她自幼父亲不知所踪,母亲因卖假货欠下外债逃跑,阴暗破旧的居民楼里,备战高考的她,孤身一人,幼无所依。
最无助绝望的时候,她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四处逃窜的妈妈,眼泪和鼻涕一起嘀嗒到手机上,她还要调整呼吸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很快乐。
一个跟父母失去连接的人,就像浮萍,空虚、孤独、渴望、匮乏,好像一棵被连根拔起的树。
她敏感、内向、自卑,无依无靠,这样的处境也让霸凌者更加肆无忌惮,所以她被跟踪,被侮辱,被围观,被殴打。
因为,她没有后台,也没有退路。
02
霸凌实施者同样是教育的悲剧
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学校的环境,都可能导致孩子成为霸凌的施暴者。
影片中的女生魏莱,成绩好,漂亮,却是校园霸凌的主导者。
她有着十分典型的“霸凌者父母”——看起来都是体面的人,却奉行“丛林教育”,只在乎成绩,对孩子的品行毫不关心。
魏莱的母亲要求她只能够与“高质量”的人交朋友,魏莱的父亲则在女儿第一次高考失败后,整整一年都没有理过她。
魏莱内心非常渴望父亲的爱和关注,所以她努力变得优秀,但另一方面,她的母亲又对她却十分纵容。
母亲的纵容,父亲的严苛,其实都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爱,他们谁也没有尽到管教的义务,谁也没有教给她什么是正常的交往与友谊,以致于魏莱孤独、矛盾、没有安全感,只能通过欺凌别人来获得优越感和掌控感。
03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爱与陪伴
电影没有一味挖掘人性的恶,而是让那些疼痛绝望的人,依然在感同身受中,对别人秉持理解和希望。
这样的光,指引遭受欺凌的陈念,遇见小北。
小北是个辍学的小混混,他很小父亲就逃跑了,母亲独自带着他生活。后来,母亲爱上一个男人,却因为小北,那个男人不要她了。然后,母亲就把对男人和世界的失望,统统咬着牙发泄到小北身上:辱骂他,殴打他。直到有天,连这个殴打小北的人也抛弃了他,再也没有回来。
这样的小北,凭拳头说话,靠武力解决问题,从来没有人在乎过他的生死,也从来没有人看见他的伤疤。他默默守护陈念,更是守护着自己内心的软肋。
每个缺少了父母的爱和陪伴的孩子,都犹如在残酷冷漠的无形监狱里服刑。
04
原生家庭 、父母
每一个少年的成长中,都该有这么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关于如何变成大人。父母要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做到真正去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环境。
之所以很多父母都缺失了这一段,是因为也许他们的原生家庭的背景也是如此,他们不知道怎样正确的与孩子相处。
就像电影里,面对陈念,不明所以的妈妈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你一个小孩家的,他们能拿你怎么办呢?”虽然很爱自己的女儿,却也只会跟她说,“再咬咬牙,咱们就算熬出头了。”
我们必须要承认,父母都是平凡的人,他们已经带给我们生命,我们不能幻想甚至要求他们能给我们更多。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无论是父母带给我们的快乐,还是我们所认为的缺憾,都要心存感恩。
当我们能够接纳父母的时候,才能接纳自己。
05
影片里有几句台词,是通过影片中的少年之口,说给所有大人听的。
“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陈念,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
“反正也没有人在乎我,我有什么好怕呢。”
“你往前走,我一直在你身后。”
爱,是婴儿-儿童-少年最强硬的后台。
我们都曾是少年,都曾受过伤。我们终将长大,也终将是父母。
无论以后如何,都别让少年独自孤独,独自受苦。
请爱他们,请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如高山,如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