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把父母,当做你的“道德”(周小宽)

(2019-12-09 14:37:52)
标签:

教育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1

我们对父母,很可能是充满着爱恨交织的,矛盾的情感。

了解到自己对于父母,存在的恨意,了解原生家庭,看到这个“恨”的情绪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意义在于——还原你和父母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交织在一起的爱恨关系的真实。

是的,还原真实。

不因为他是你的父亲,或者她是你的母亲,我们就要绝对必然地认为,他(她)给予你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有好处的,这个关系都是有益的。

不把父母,当做自己的“道德”。

我们常常谈论守住边界,特别是在我们和父母之间,或者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和父母对我们的期待之间,要划出一条界限。

这条界限,就是成长——我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人存在,而不是你的一部分,不是实现你的愿望或者期待的工具,即使你的愿望和期待里都是你说的“爱”,但是我仍然首先是我自己。

对于有的人来说,划出这条界限是困难的。

比如我在上一篇文章《是的,我恨你》里提到的小J的故事。

父亲对她的期待是她能够承担她不成器的弟弟的人生,她承担不了,也不想承担;

父亲希望她能经常电话给他,可以对她提出很多要求,可以对她继续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情绪体验,她不想这样勉强自己去继续满足父亲这个巨婴。

可是,假如看不到自己的恨,看不到恨从何来,看不到这部分的真实。

她会因为“忤逆”自己的父亲,违背了父亲的期待,而有深深的内疚。她会认同父亲的评价,“我辛苦养育了你,你却如此无情”。

看到真实,还原父母与我们的真实,感受我们的情绪,是为了不要向小时候那样,像还没有任何力量的自我那样,不假思索地将父母的话就当做你的道德,当做你必须完成的事情,当做你永远不能跨越的线。

也许,其他任何人责备你,你都不会那么难过,情绪那么起伏,但是身为孩子,被父母这样评价,则很容易陷入深深的内疚,乃至强烈的自我怀疑。


2


因为父母,内化在很多人的心里,就是道德的所在。

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是多么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接纳,这就是深深地萦绕在每个人意识深处的本能。

所以,我们要去谈论原生家庭,谈论爱与恨,谈论真相,这样我们可以在必要时在内心为自己辩护,我们可以在维护自己界限而造成父母的难过,被他们指责时,不被内疚和自责击溃。

我们还能站在,坚持自我的原地,我们才能守住那条独立的自我的界限。

有的人觉得做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论面对谁;

有的人觉得做选择的前提,是自己真的要这样,

但也有很多人不是,很多人觉得做自己很难。

很多人的无法成长,无法与父母之间划出自己的边界,

是因为那种内疚的情绪自己无法承受。

很多人的父母,虽然没有小J的父亲那样重男轻女,不承担责任,但是一样也会试图对孩子进行控制,不断在成年的孩子的人生里,施加自己的影响,强加自己的心愿。

特别是那些整天将付出和牺牲、人生大道理挂在嘴上的父母。

“父母为自己牺牲了一切,大半生都在辛苦奔波,爸爸的沧桑和叹息,妈妈的皱纹和泪水,还有那个为了自己才存在了几十年的勉强的婚姻”——这些都让你天然地觉得“我有罪”。

你觉得你的罪就是,你的父母都是因为你而变得不幸福;你觉得你的罪就是,如果你不存在,他们就可以追求自己的人生;你觉得你的罪就是,父母如此巨大的付出下,自己却并没有让他们因为你的成就和生活感到快乐,你不够优秀,配不上这份沉重的牺牲;你觉得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他们的,按他们的意愿生活,这样他们可以少一些烦恼和失望。

但是,我们不应该去承担也承担不了他人的人生。这个他人,包括父母。你不是无所不能。父母作为成年人,结合,生育你,养育你,守在婚姻里,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既和你相关,也可以说,和你无关。这就是界限。

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爱,是养育他,接纳他,给予他独自离开的能力,不成为牵绊他的负担,让他拥有他自己的人生。

当然,不是很多父母可以认识到并做到这一点,这是生而为人的局限。

但是,作为孩子的你,请不要把自己当做赎罪的祭品,献给带你到这个世界的父母。

尊重你的感受,尊重你自己。


3


我们如果不觉察“父母不是我们的道德”,很可能活着活着就把自己的人生活丢了,会活成了父母的人生,或者在自己身上活父母的那部分。将他们的期待,内化为自己的愿望,不断对自己提要求。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要求,假如这个要求是他自己的真实自我,真的想要完成的,是他自主意识想要攀登的一个高峰,或者想要实现一个的目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能清晰意识到,没有人在逼他去做,这是他自己想要的。

所以他的努力是为自己而做,他会有动力,无论目标是否达成,这个努力的过程,本身其实是愉悦的,虽然艰苦但是仍然是愉悦,因为是为了自己而做的。

可是假如这个要求,并不是他自己的呢?

假如潜意识里,他一边做,一边有种“我被人逼着在做”“我为别人在做”的感觉,就像小时候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清晰地意识到我是被父母逼着学习、只有学习好了他们才会接纳才会开心。

当这个人这样去努力的时候,这个努力的过程其实是不快乐的。他会有一种感觉——我不是为自己做的,也许这个感觉不是在意识里,而是压抑在潜意识中。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本能,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父母施加的压力,我们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要做到自我实现,希望自己能够被肯定,被尊重,符合主流思想,被接纳,实现自我的价值。本来就是这样的。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童年的记忆是这样的, “我考一百分,或者考90多分回到家,我的父母才会展露笑颜,对我说话的语气马上就会不一样了。如果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失望,那滋味太难受,我接受不了那样的自己。”

在孩子的内心当中,无一例外,本能里都希望看到父母能够幸福快乐,看到父母的笑容,感受到语气里的温暖和肯定,那就意味着接纳。

所以孩子在无意识中都会去讨好父母。作为一个孩子,我想要被接纳,于是我要表现优秀。

所以孩子其实不是在为自己努力,而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肩负了父母的愿望和人生。

我要乖巧,我要勤劳,我要变得优秀——满足父母对我的期待,满足他们的要求,然后我会体验从他们开心温暖的反馈上,感觉到自己被接纳了。很多人就这样长大了,长大了还是这样。

逐渐内化了父母的愿望、要求,由于害怕不被他们接纳的那种感觉再度被体验到,于是渐渐将他们的准则当做了自己的道德,不断苛求、束缚自己,对自己提出一个有一个新的要求,或者不断去满足父母的心愿。

就像小J,违背父亲的期待,不能做到父亲期待的多打电话,不能做到负担不成器的弟弟的人生,她还是很难受的,很自责的,觉得自己糟糕。尽管她的理性知道,她没有必要对父亲予取予求,可是当她拒绝满足他,她还是会自我攻击和内疚。

所以我们需要看到恨,或者其他的关于父母的情绪,我们需要看到我们如何试图背负父母的人生,如何承担着他们的情绪,我们需要看到,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会陷入这种循环。

我们把父母当做道德,违背就内疚,是因为我们太渴望,被看见和接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