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婚恋关系 |
刚刚过完团聚的春节、甜蜜的情人节,文萍却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
在和老公大吵了一架之后,她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任由伤心和委屈的泪水肆意地流淌。
她对这段婚姻已经彻底地死心了:
自己辛辛苦苦为家庭付出,从来没有得到老公的一句好话,这就不说了。
关键是老公太偏向于婆家,婆婆或者小姑子一有什么事,老公总是冲在最前面,出钱出力,扔下自己的小家不说,拿钱时连告诉都不告诉的,更别说商量了。
文萍感觉自己完全被忽略了,在这段婚姻中她感觉不到爱,无尽的争吵已经让她心力交瘁。
离婚吧,她下定决心。
她抬起头,擦干脸上的泪水,猛然看到书桌上孩子的照片:儿子和女儿的合影正对着她,笑吟吟地看着她,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让她刚才决绝的心有了一丝犹豫。
10岁的女儿曾经问过她:“妈妈,你和爸爸会离婚吗?我们班上的一个同学的父母离婚了,我觉得她好可怜。”
想到这里,文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小儿子今年8岁,还有10年才成年,再等10年,将孩子们抚养到18岁,我再离婚,孩子是我的心头肉啊。
类似文萍这样的婚姻故事,我听过太多,但有一位男士因为婚姻问题跟我求助,却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出差途中接到一位朋友(男士)的电话,他说太太脾气不好,常常发火。
今天,太太又对孩子发脾气,还踢了孩子很多脚。
他请我帮忙劝劝他太太,他说太太人到中年了,老发火对身体也不好,我心疼她……
听到“心疼”这个词,我的泪水刷地流下来,在各式各样对婚姻的吐槽中,我还第一次听到“心疼”这个词,它是如此地稀有,触动了我内心柔软的地方。
它不禁让我回顾,在我的婚姻中,彼此之间还有没有心疼?那个人,还是你心疼的对象吗?
婚姻啊,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
曾经那么相恋的两个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曾经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发誓一生一世白头到老。
如今却渐渐如陌路,或在冷暴力中煎熬,或在争吵中彼此伤害,爱,在婚姻里已经所剩无几了。
但婚姻,恰恰是生命中最艰难、最挑战、最重要的关系。
“谁痛苦,谁改变?”刚听到这句话时,文萍差点跳起来。
如果有人面对面讲给她这句话,她肯定第一个站起来反驳的人。
凭什么?
她自己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经济上从来没有依靠过老公;一双儿女的养育是自己在操心,辅导孩子功课更是自己全权负责。
老公下班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一“刷”手机就不挪窝,家务、孩子的功课从来就没入过他的法眼。
“我既要工作,还要做家务、管孩子,他除了工作家庭的事情都不参与,偶然管管孩子还没有耐心,刚辅导孩子一会就发脾气,还得要我来安慰孩子,是他要做出改变才对!”
一提起老公,文萍就气不打一处来。
在最初的蜜月期渡过之后,婚姻开始步入磨合期,一起生活的两个人有太多的差异了。
作家毕淑敏说:
“双方的家庭、教养、环境、阶层、教育,包括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能力不同,夫妻在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
因为这些差异,婚后两人有矛盾和摩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问题发生的关键是:
很多人觉得,夫妻两个人就应该心心相印、融为一体,就应该有默契、三观一致。
当对方和自己有差异的时候,就想改造对方,哪怕婚前对方和我们不一样的那部分正是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2003年以来,国际家庭治疗联合会的董事约翰·贝曼博士每年都来中国研究中国的家庭。
他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他是这样回答的:
“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大多数夫妻关系仍处在以支配/服从为特点的体系中,很容易非白即黑,导致解决问题变成谁对谁错的争执、谁服从谁的问题,这个特点很明显。”
家庭中这种支配/服从的方式,在中国家庭中比比皆是。
生活中很常见的就是当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时,我们就会不满、失望,继而指责、抱怨,这就是别人没有随着自己的想法而改变产生的情绪。
这种方式,必然会导致改造与被改造过程的冲突。
冲突中,那个痛苦的人,想改变的往往总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之前,文萍坚持认为,自己在婚姻中没有错,自己付出了全部的身心,自己之所以成为“丧偶式家庭”,全是因为丈夫的心不在小家,需要改变的是丈夫。
这次冲突后,她冷静思考后猛然发现:
数十年的婚姻中,她一直执着于对错,希望让错的那一方改变,企图改造对方。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改造大业不仅步履艰难,而且痛苦不堪,情况没有任何改观。
如果人只活这一世,年复一年,她都不知道自己在现世的痛苦中轮回了多少次。
爱,就这样一点一点地随着岁月不断被消耗。
为什么说谁痛苦谁改变呢?
没有谁可以改变一个不想改变的人,即使对方只是个孩子。
除非那个人自己愿意改变,不是因为你,也不是因为婚姻,而是因为他的觉醒。所有的改变都是那个人自主自发完成的,外界至多提供了一个支持的外因而已。
如果这个人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他也不痛苦,他就没有改变的内在动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了快速消费,也习惯了丢弃。
我们的伴侣关系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闪婚闪离”开始出现:只要觉得不再适合自己了,就立即换一个新的。
可是问题是:下一个男人会更好吗?下一个女人会更好吗?不改变自己,换了伴侣,命运可能还是一样。
文萍若有所思,难道这就是荣格所说的:“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醒着”?
梦想不再的无奈,你懂的;
柴米油盐的艰辛,你懂的。
“筷子兄弟”说,我们拍的片,你懂的;
“春天里”说,我们唱的歌,你懂的;
德国小伙卢安克说:有些事不需多说,只要去做,你懂的……
曾有一段时间,“你懂的”这三个字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它成为了人们所有“心照不宣”“心有灵犀”的最佳表达。
文萍发现,婚姻中“你懂的”“我懂的”这种心有灵犀的状态只在恋爱时出现过,现在自己挂在嘴边的常常是——他根本不懂我!
每天身在咫尺同枕共眠,心和心的距离却有千里之遥。
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懂身边的这个人?不再在从心里了解TA、懂得TA?
在婚姻中你越了解对方,你就越容易与对方保持连接和理解,越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夫妻关系也越深厚,从而有更多可能平安渡过婚姻中的暴风骤雨。
“文萍,你了解丈夫为什么如此偏向于婆家吗?”
“他是家中唯一的独子,在他们老家非常重男轻女,打小他父母就把家中所有好吃的好用的都投入到他身上,再穷都要负担他的学费和生活费。
姐姐妹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最后全家人倾尽所有供他读了大学。
工作后老公对自己的原生家庭非常负责任,几个姐姐妹妹以及外甥外甥女他都非常照顾。
而我成长的家庭环境和老公完全不同,我爸爸妈妈对我们几个孩子都很好,我从小都是在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的宠爱下长大。”
文萍忽然意识到,他俩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彼此对待原生家庭方式的不同。
自己完全不用操心爸妈和哥哥姐姐,只要管好自己就好。
而老公从小都担负着整个原生家庭的期待,整个家庭为他投入了太多的关爱,寄予厚望,而现在是老公为大家庭付出和回报的时候。
他无法逃避,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在原生家庭中所塑造出来的价值观。
她突然感到一丝内疚。
丈夫一直都在尽其所能地承担着重责,压力想必非常大,以前自己总是责怪丈夫不顾小家,而从来没有细想过他承担的重责和压力,更不要说体谅和分担了。
文萍开始有些“懂”丈夫的行为了。
一个人行为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一个人的背景:他的动机、需要和感受、思想和价值观,他的家庭文化……
只有洞悉到这个背景,你才真正了解这个人,懂TA。
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在《真爱的发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只注意一个人的行为时,
你没有看见他;
当你关注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意图时,
你开始看他;
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时,
你看见他了。
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
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
也是生命与生命相遇了,
爱就发生了。
爱会开始在心之间流动,
喜悦而动人!
这就是吸引而幸福!
人们常常以为爱情很美好,有爱就可以把婚姻过得很美好,这往往是一种误解,因为,好婚姻都是经营出来的。
很多时候婚姻出现危机,不是不爱了,而是不懂得如何经营。
就好像经营一家企业一样,你需要投入和付出,才能收获。
而这投入和付出不是光鲜的party和名贵的礼物,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心相处:
你是否在用破坏性的言行对待对方,婚姻中隐藏着幸福“杀手”,如今需要弥补和悔改?
如何与爱连接,给爱的存折添满储蓄,即使经历争吵,婚姻依然稳定?
婚姻是一部机器,故障在所难免,离不开日常的调适和维护。如何修复关系解决矛盾?
如何认知和理解婚姻中的差异,“让我们因相同而连接,因差异而成长”……
亲密关系如同一面镜子,借由伴侣,我们不过是照见了自己。
婚姻不仅是爱的寓所,也是心灵成长之处,婚姻中的矛盾和问题,不过是成长的资源和推动力。
正如梳理完跟老公的冲突根源之后,文萍所认同的那句话一样:成长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一样幸福);不成长自己,和谁结婚也一样(一样痛苦)。
婚姻痛苦时,换一个人,不如换一个思维,换一颗成长的心。
换一个思维、换一颗成长的心之后,你会发现:
两个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教育历程等等不同的人,因为婚姻的连接,成为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并携手相伴走过人生,这何尝不是生命中最美好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