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不是选择问题而是“你是怎样的自己”的问题
(2019-11-05 12:15:09)|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大家都会碰到选择之难,比如:
我该选择A美女,还是B佳丽?
是该做销售,还是干行政?
是该在一起过小日子,还是去外地取得事业发展?
诸如此类的选择总是会出现,就常常让我们左思右想难以决断。
我们常常会根据利益最大化来进行衡量取舍,这是人之本能,无可厚非。
难就难在很多选择常常让你觉得差不多,都不完美,但又都能满足某些自己的需要,到最后就变成恨不能掷骰子或者猜单双来决定了。
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就面临一个选择:是去做行政,看起来轻松自在没那么大压力,还是坚持自己的专业,在专业上都投入钻研,却要面临优秀同事和专业成果的压力?
所以就成了选择之难!
除了利益最大化的“功利性”考量之外,还有一个维度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你是这样的自己”这个最根本的考量要素。
“你是怎样的自己”和做什么选择有关系吗?
一个看上去是最表层的红尘问题,一个是最深层的生命命题,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紧密关联呢?
如果你是鱼,你就要选择水,即使土地在肥沃,你也不能选;
如果你是鸟儿,你就要选择天空,即使海水再宽阔,你也不能选;
如果你是一棵树,你就要选择大地,即使楼顶视野再好,你也不能选择。
如果你是一只猴子,你就要选择树林,即使湖泊再清澈,你也不能选择。
.......................................................
你是什么,就有真正最匹配你的一切。
所谓选择,不过就是找到最符合你生命独特心性样态的东西。
所以与其去绞尽脑汁研究选择想什么,不如追根溯源来看清“你是怎样的自己”。
怎么看清你是怎样的自己呢?
看清你自己,不是在头脑里思考你自己,分析你自己,也不是想象你自己,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直观法:通过你的往日,去了解看到真正活出来的那个自己。有一个内观法:借助自己走过的路,来看到自己是怎样的生命。
日常生活其实有一个重大的功能,就是呈现呈现实际活出来的那个自己。既不是你脑袋里想象的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的那个自己,更不是理想中的自己,而是真正活出来的那个真实自己。这个自己往往呈现了你的个人心性,你的独特想法,你的优势天赋,你的个性特质,你的短板狭隘……无不在指明“你不是怎样”,也在指明“你是怎样”,还在指明“你的自我实现之路”。
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我陪伴她去从她学习之路,成长之路,慢慢去看到她自己,她发现自己虽然常常感受到压力,想要逃离,可是清晰看到自己其实是一个只要投入,就能出专业成果,也很努力坚持,没想过放弃专业,还是很想在专业上做出成果,也能做出成绩的人!
而且看到这是一个相对很稳定的她,因为压力大而想要轻松的她,只是在走专业路上必然出现的一个关爱自己的她, 并不是要否定她而改弦更张!
那么所谓去做行政,只是匹配了一个想要轻松本质,同时却又是对承受压力自己的一种关爱罢了,那么坚持专业之路,就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
那么她就明白了她要继续走专业之路,同时学习怎样去面对压力,以及如何去关爱压力之下的那个自己!
所以,哪里是什么选择问题,分明就是“你是怎样的自己”!清楚了后者,所谓的选择之难,就可以轻而易举破解!
为什么“你是怎样的人”,可以真正帮助我们解决外在选择之难呢?
这个可以从埃里克森的“自我的同一性”理论来解释:
在自我的诸多特性里,埃里克森最为重视自我的同一性,他认为健康自我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要维持一种同一性(也称自我同一性、心理社会同一性)。
至于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曾经提供过多种解说,如“一种熟悉自己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内在的自信”等等。
内在是怎样的你,外在选择上就会与之匹配,这才是人一致性。
如此,成熟的自我同一性,在红尘生活里会帮助我们做那个清晰稳定笃定的自己,那些纷纷扰扰的外界在我面前,都不会让人迷失----“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你是怎样的生命,与其说是选择问题,不如说是关于你自己是谁,以及你能不能和敢不敢做那个自己。
当你清楚了你自己是谁,是怎样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一个清晰的衡量器,会清澈明亮照亮自己的前路,你的整个生命就是一盏明灯,无惧前路的晦暗不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