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不起,从来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周周)

(2019-10-30 21:34:47)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最近几天在后台收到好几个读者的留言,看完之后让我内心很沉重。其中一个说:

就因为我爸爸脾气太暴躁,所以我现在也很暴躁,我老公总是拿这个说事,怪我不够温柔,不会控制情绪。” 

她的老公怪他不温柔,她怪自己的爸爸脾气太暴躁,这是她对于她生活状态的解释。这在逻辑上似乎行得通,但是这样的解释对她的生活会有帮助吗?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他出生与三十年代末,四岁失去父亲,几年后跟随母亲改嫁,原以为有了新的父亲就有了新的避风港,进门才发现继父家里已经有了几个孩子,我父亲加入这个大家庭,充其量就是给他家里增加了一个后备的劳动力。

父亲是没有童年的,他只读过三个月的书,不到十岁就跟随爷爷种地干农活,爷爷是个非常勤劳的人,他和父亲没有感情上的交流,只有如何劳作的技术传授,另外,就是爷爷的暴脾气,父亲干活若有松懈,田间会立即响起爷爷的震天怒吼,连邻居都说狮子又在咆哮了

爷爷另一个和军规一样严格的,还有早起的规定。父亲一辈子不睡懒觉,是爷爷严厉管教的结果,据说爷爷只要看出父亲有赖床的苗头,会立即拿起棍子吼叫再不起来我就将你的腿打断。父亲立即魂飞魄散的抓起衣服起床。

爷爷长大后入伍去当兵,而后分配工作到了外地,但是他被爷爷影响的暴躁脾气却伴随了他一生。后来,父亲对待我们的态度,完全沿袭了爷爷的管教方式,要求早起,要求守时,要求我们勤劳,否则就和爷爷一样的作狮子咆哮状。

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我现在不但自己不睡懒觉,也无法容忍我的孩子睡懒觉。

有一日我见儿子睡到八点仍不肯起床,也立即吼叫加威胁再不起来,我就要打你屁股了!

孩子被我大声的威胁吓得泪眼婆娑,我这才知道我在复制爷爷和父亲的教子模式。

我为此开始反省,并力求修正这部分的情绪,早上在家里放舒缓的音乐,起床前做冥想放松,只为了能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早晨。

而今,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开放,西方文化的引入使得大家对追求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质量的愿望空前强烈。我们知道了,健康不止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我们还知道,现在世界上多了一门学科,叫做心理学。

 

而心理学里,最多见的就是将人的个性和生存状态与她的原生家庭联系起来。

很多人似乎像是给自己的不幸找到了源头,然后拼死拽这这个源头,在内心里呈现嘶吼状爸妈,是你们害了我,你们要为我的人生负责!

这种将原生家庭当作复仇的子弹,真的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度不负责。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是要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更理解他人,并非是用作批判和怨恨之用。

精神分析的鼻祖,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童年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验中寻找根源,即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究其病因,往往都可追溯到童年时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重要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儿童生物需要的满足与挫折上,这些需要的适当满足会促成人格顺利发展,而过分的放任和挫折都会使儿童固定在某一阶段并产生人格的损害。

这个理论无懈可击,从心理学起源至今的若干年里,即使流派众多,但没有哪位心理学家会否定童年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在过去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没有哪个家庭接受过这样的思想洗礼,因此很多抱怨父母不够好的儿女,根本不明白他们父母经历的家庭模式是什么样子,他们自己的父母留给了他们哪些不好的烙印和问题。

有些家庭里有世代流传下来的家族问题,比如暴力,比如冷酷,比如道德品行不良,等等,代代相传,你很难去追根溯源,找到最终原因出自哪一对父母那里,即便追朔到,人已做千古,你也无法把人揪出来问责。

千万个家庭,千万种模式,而这些模式就成了家族的基因一样,在不断复制和传承。

因此,我们的记忆里即便有童年受创伤的经历在,也不能直接去怨怼我们的父母,因为很可能是我们的祖辈,或者更上层的祖辈那里延续下来的伤害。

著名的钢琴家郎朗,童年里为了实现父亲的音乐梦想,从小被逼苦练钢琴,完全没有任何游戏和玩耍时间。9岁跟随父亲到达北京,打算扎根在京发展音乐事业,然而事与愿违,拜访第一位老师,就遭到严厉拒绝。

郎朗的父亲将老师那里遭受的挫败感发泄到了郎朗身上,他扔给郎朗一瓶(可以致死的)药:要么你将这些药吃掉,要么就更刻苦的练钢琴。

郎朗当时就被吓晕了,但后来他坚决将父亲的药推开,愤怒的说:我凭什么要吃这些药!然后父子俩又开始了在北京的音乐求学路。

你很难评判郎朗父亲的教育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但是郎朗依靠自己的倔强和努力成就了比他父亲更精彩的人生。

如今在面对那段往事,以及童年里数年来被父亲棍棒逼迫的弹琴岁月,郎朗已经豁然开朗,毫无怨言,这不得不引出另一句话,教育本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不适合。

原生家庭固然重要,但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原生家庭,却只有停留在理论上的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