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来的“父母皆祸害”(王雪岩)
(2019-08-19 21:52:10)
标签:
教育情感 |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一年前我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临床中常常遇到我的来访者告诉我,是因为看了某某名士的文章,所以感觉自己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错,而这个想法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来访者难以回到自己身上来,难以看到自身所具备的成长资源,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向父母“讨账”。当然,“讨账”比“成长”在感觉上确实要容易得多,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反倒是妨碍了来访者的成长。
一年前我开始写文章讨论这个问题,一直是很孤独的,到现在发现众多的同道其实都在关注这件事,并且都有共识,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的确会感觉非常欣慰。
“父母皆祸害”的说法广有市场,我虽没有泡过那个豆瓣小组,但我相信,它的存在,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那些“被伤害”的感觉一定是真实的,而且很可能是强烈的。那,既然那些感觉是真实的,这个说法是不是就是真理呢?恐怕,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人的感觉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虽然基于现实,但与现实并不完全重合。
当我们感觉“父母皆祸害”的时候,现实中父母可能的确有他们的错,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但“有错的父母”这个情况也非常复杂:
首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本身,就是一句错话,“无不是”的不是父母,是神仙。既然父母是凡人,就一定做过伤害孩子的事,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造就。只是如果是有意,对孩子的伤害就会尤为强烈,因为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父母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对象,如果这个唯一是伤害孩子的人,就会破坏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造成孩子日后适应的困难,人祸对一个人的伤害,会远远大过天灾,是对孩子巨大的祸害。
除去人祸,父母无意中同样会给孩子造成各种伤害体验(注意,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伤害性体验,因为孩子的感受与现实之间,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早晨不想起床,妈妈一遍又一遍催孩子起床,因为再晚了就没时间吃早饭了。几个回合下来,孩子可能很烦,妈妈可能很恼火,孩子和妈妈可能都会感觉在关系中很受伤,彼此都会感觉对方不理解自己,孩子可能会感觉妈妈很控制,不给自己自主的空间,妈妈可能感觉非常失控,感觉被孩子被动攻击。这种戏码演多了,孩子的内心不会太舒服。
那,这是不是妈妈对孩子的伤害呢?是,孩子内心的伤害感是真实存在的,妈妈没有能力承受失控的焦虑,一直试图控制孩子也是真的。
那,妈妈是不是祸害呢?恐怕不能这么讲,因为妈妈作为一个普通人,本来就是有缺陷的,问题是孩子能接受妈妈是不完美的,是有缺陷的吗?对孩子来讲,这是很困难的。因为人在造化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以一个孩子的人生阅历,还远远不会发展出接受自己的渺小、无力的能力,所以,他们(包括非常多的成年人)会采用“理想化父母”的方式来对抗无法承受的渺小感,即:期待父母是足够抱持、足够共情,足够有能力容纳负性情绪的,最好所有的痛苦体验都可以投射到妈妈那里,然后冰消瓦解,这样孩子自己就不必承受痛苦体验了。
可现实又是残酷的:这个理想化的妈妈根本不存在,妈妈自己可能还有许多的人生议题没有处理,又怎么可能完美的满足孩子的期待呢?于是,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这个巨大差异,就会造成孩子内心强烈的被伤害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定要给“被祸害感”找个责任人的话,那就只能是上帝了吧,因为上帝没有把人造就成他自己一样全能和完美。
其次,我们“感觉”有错的父母和现实中“真实”有错的父母”并不是一码事。这涉及到我们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我们在成长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也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体验,这些事情本身和我们的情感经验加起来,形成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内在模版(客体表象、内部客体关系),而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就会调用这些模版去感受和评估我们所遇到人(投射、投射性认同),然后启动我们之前的应对经验去与面前的这个人相处。就是因为这样的感受方式,有时会让我们将一个温暖的人感受为一个暴徒,这是在咨询室中常常上演的戏码。
在父母子女间,这个方式同样在起作用。比如一个孩子出生后,父母因为工作忙,把孩子送到了外地抚养,可同时家里的弟弟妹妹都没有被送走,一直留在父母身边。当这个孩子长到六七岁,回到父母身边上学时,他与父母是生疏的,而他同时可能感受到弟弟妹妹与父母的亲昵。要这外孩子的内心,可能会形成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理解:父母更爱弟弟妹妹而不爱我。当这个感觉形成之后,他就可能无意中寻找蛛丝马迹来证明这个猜想,而人与人的关系,其实是禁不住这样的考察的,他一定会寻找到证据来证明他的推测,同时,由于投射性认同的作用,他在潜意识中,也会把与父母的关系朝他认为的方向去推进,最终就真的会形成他最害怕的结果:成为父母最不喜欢的那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从判断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但孩子感受到了被伤害,是一定的。
那么,面对“父母皆祸害”的痛苦体验,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首先,就是承认,承认那些痛苦的体验是真实的。当然,如果父母有能力承认对孩子现实中造成的伤害,对于孩子修复成长中的创伤会非常有帮助。我想,那个豆瓣小组的存在,也许有一部分就是在呼唤“被看到、被承认”。被看到、被承认,对于创伤修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会让当事人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允许,会将他从无法处理自己内心冲突的体验中解放出来,会让他意识到并接受自已的感受都是真实的,这就可以帮助他建立确定感。
其次是哀悼,哀悼我们失去了理想化的父母,哀悼我们没有得到的那些爱的体验。对于创伤修复来讲,看到和承认只是很小的一步,当然,只是这很小的一步,就有可能大大改善当事人的生存状态,但如果当事人一直停留在这一步,就容易陷进抱怨和自怜中,用愤怒和责备与父母联结,实际上,这还是受控于早年的创伤体验,是远远没有完成修复的,而此时,“父母皆祸害”的信条恰恰可能成为了完成哀悼的阻力。
哀悼的过程远比抱怨和愤怒的阶段困难,因为承认我们失去了那些渴望的东西,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接受,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补偿那些丧失了,这会让我们非常的哀伤,而哀伤所带来的虚弱感,会比愤怒带来的力量感难以承受得多。但,这是成长与修复的必经之路。
完成哀悼过程之后,就会踏上超越之路,超越自身的局限,也超越创伤带来的局限,我们终于可以接受和承认作为一个人的渺小,承认创伤的不可避免,承认父母的有限性,也承认生命本身的不完美。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自身的诸多资源:当我们有能力接受现实的不可控时,我们会逐渐发展出接纳的能力,当我们可以接纳在自已身上发生的一切时,能伤害到我们自己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了。
是的,真正的修复,真正的改善,并不是来自于父母的改变,也不是来自于历史的改变,而是我们扩大了自己在内在空间,扩大了我们自己修复创伤的能力,真正的改善,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