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这一类的家长:
孩子的一点情绪不好,马上很紧张;孩子被别人批评,就格外激动,第一时间冲出来挡在孩子面前;孩子要是不开心,就格外烦躁;孩子要是开心,就比孩子还开心......
同时自己的重心除了工作,就是孩子;家里的任何事情,第一考虑的是孩子;孩子的学习是天下第一等大事,紧张得如临大敌;课外培优和兴趣班等别人的孩子上了,自己一定要上,而且恨不得把空余时间全部安排进去;在所有家人之中,孩子总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他人都排在孩子后面。
就算不是从事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出于基本的常识和判断,我们都会知道里面是有问题的。
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她非常关注孩子的一切,比如孩子爱踢球锻炼,再三叮嘱孩子要注意安全,可是踢球有肢体接触是不可避免的,身体碰撞是常见的事情,结果有一次孩子的脸部有些小擦伤,她心疼得不得了,就唠叨孩子,可是当孩子靠近自己,主动和解的时候,自己却一把推开孩子。
而孩子在她离开的时候,似乎没什么反应,可是当她回来,孩子是很生气推开,要哄一会孩子才会好起来。
我们从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细节里,往下探寻,看到她呈现出来的焦虑矛盾依恋型的模式:
原来在她很小的时候,非常想念经常离开她出去忙碌的妈妈,小小的她特别想念自己的妈妈,流着泪想念,可是小小的懂事的她,专门叮嘱身边的人不要告诉妈妈;等妈妈回来的时候,她也会生妈妈的气,要妈妈哄一会才能开心起来。
于是我们通过她的孩子,很清晰看到小时候的她!
她的孩子从小受过专业的足球训练,有天孩子兴高采烈告诉她:妈妈我的足球踢得比同学好。她第一时间回应孩子说:那是啊,你受过专业训练,你的同学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啊。
她过后隐隐感觉不对劲:怎么就不能即使肯定孩子呢?一想起来就特别心疼那个主动靠近自己要表扬的小家伙。
顺着这个回溯,那个心疼孩子的自己这里,原来也藏着一个渴望父亲肯定的小女孩。
妈妈对她常常还有很多的鼓励和肯定,可是父亲从小到大没有肯定过她,小小的她内心是极度渴望父亲能像妈妈一样来赞美她,看得到她的有点和长处,并且说出来的......
于是我们通过她的讲述,可以越来越清晰看到她电话里的两条线:
一条线是她对待自己的孩子,是那么的心疼,格外的保护,非常渴望做一个近乎完美的妈妈,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从生活,到学习,从心情到日常照顾,都竭尽全力去做到近乎苛刻的最好;
另一条线是通过她的情绪和感受的回溯,看到小时候那个很小就在全托幼儿园长大,从小就看大人脸色生活的小丫头;那个因为很小不能自如控制排泄,而苦苦等待天亮才能等到睡醒的老师来清理的小丫头;那个为了妈妈开心,每天尽力做好自己的小小丫头......
那个习惯看别人脸色的小丫头,对应着很敏锐察觉别人需要的自己的孩子;
过分关注孩子情绪反应的自己,是渴望能得到爸妈关注的小丫头;
过分关注孩子心情好坏的自己,是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的小丫头;
过分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自己,是渴望能得到父母悉心呵护照顾却从小住着全托幼儿园的那个小小的自己。
...........................................................
于是我们从对孩子特别关注的她那里,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反过来,当我们小时候在情感上的匮乏不足,会被我们倾注到孩子那里,透过孩子去关爱过去的受伤自己,你爱的越深,孩子的工具化程度越深。
当我们收不回在孩子那里的投射,也不愿意去分清楚自己寄存在孩子那里的需要期待渴望,就会慢慢把孩子塑造成童年时候的自己,让孩子来重复自己的命运,是最无声无息的“复制”。
于是你悲哀的发现:你的孩子发现TA越活越像你,而你作为父母常常会看到越想避免却越在重复自己命运的孩子。
所以透过她非常紧张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关注自己孩子成长,恨不能将最完美的自己奉献给孩子,不让孩子受到一点伤害的讲述者,我们发现常常竭尽全力无死角去关爱孩子的父母,深究下去,其实是父母在爱着过去某个时间段幼小的自己。我们过度关爱孩子,往往是补偿我们“过去的未曾得到”。
如何从这样的过分关爱里出来?
第一、你得觉察。
要对亲子关系觉察。
父母讲童年未曾得到的东西,很多都投注到了孩子那里,常常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是掏心掏肺全身心爱着孩子的父母,是全天下最好的父母之一,殊不知孩子那里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对孩子过分的关注,反而是孩子沉重的负担,孩子常常会用沉默或者激烈的逆反来表达承受本不该如此厚重的爱和关注。
父亲或母亲需要觉察和探寻亲子关系里个人的“过分”之处。
过分在哪里:过分的照顾;过分的保护;过分的控制;过分的要求;过分的小心;过分的担忧;过分的焦虑。
第二、你得分辨。
分辨这过分里面的投射。
从过分的照顾、保护、控制、要求、小心、担忧、焦虑里,常常可以分辨出哪些是孩子需要的,哪些是自己这里的东西。
如果不会进行分辨,那么您真的需要借助专业的力量,比如来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来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专业的东西。
第三、你得剥离。
分辨得出来,那么就能在你和孩子之间建立最基本的一个苏醒的区域——不再是无知无觉将自己这里需要负责承担的东西,比如童年时候的匮乏、创伤、渴望、需要等来放到自己这里。
第四、你得陪伴。
你得开始治疗过去的创伤,你得开始满足小时候那个自己的需求,你得学会陪伴内在的那个受伤小孩,你得陪伴过去的那个小小的自己......
你得用生命本源自己去开始陪伴TA,用慈悲爱接纳允许等来自滋养受伤的那个小孩子。
总之,在亲子关系里让父母成为父母自己,让孩子成为孩子,最关键的前提是父母是身心健康,且能活出自己的父母。
您是哪一类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