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孩子真的只是想换班吗
(2019-07-02 16:06: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亲子关系 |
挺优秀的一个武汉男孩,读高二,一向成绩不错,优势在文科,也跟父母充分商量后确定文科方向,因考试有点小失误,最后分到了文科慢班,孩子就强烈想要回到原来的理科班,甚至不惜以下跪哀求父母想办法。
可是父母因为不同的想法,错过了最好的转班时机,孩子对父亲基本上就不交流,对母亲也不是原来的那种亲密,孩子从活泼大方,积极乐观,热爱运动,变得封闭自己,沉默不语,情绪来了,就火山爆发。
最后副校长安慰孩子只要他好好安心读书,会有机会转班的,孩子的情绪算是好一点,现在孩子依然还在文科慢班,可是那个身心快乐的孩子似乎消失了。
我知道很多的家长都会在转不转班的问题上纠结不已,是转到文科快班还是原来的理科班上左右为难。
这些在表层上看确实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只到这一步,就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更需要去读懂孩子。
如何读懂呢?
那昨晚参与者朋友的孩子来说。
第一:孩子跟父母商量读文科,在表达什么?
孩子是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明白自己的长处,而且对自己的优势长处深信不疑。
不仅仅如此,这样的确认,是跟以后读相关的大学,专业甚至以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孩子16岁,正是在形成心理学家埃尔克森所说到的同一性成熟的过程,涉及到“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的过程中,而且是重要的时间段,孩子这样的笃定和清晰自己的优势,实际上也是在清晰化自己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借助这次所谓的转班事件,看到一个走在雕刻笃定优势清晰自己路上的一个男孩,他是一个明白自己天赋,懂得自己优势,不为这个社会如何看待文科就业而动的笃定的男孩,一个自己的未来就是在文科领域的男孩。
这个男孩,如果看到了,父母在转班的问题该如何跟孩子互动呢?
那么就要跟孩子再次回到原点上去——确认自己的优势,笃定自己的长处,做一个在文科领域有所作为的孩子。
如果真的要转班,也不要转到理科班,就要跟孩子分享做自己,活出自己有多重要,分享忠实于自己的独特,是有多大的价值,让孩子从纷乱的状态里,看到那个独特的如是的自己,然后要忠实于他,只有不断忠实于自己的孩子,在青春期阶段,才能更好完成自我同一性角色的成熟。
而父母帮助孩子稳定在这原点上,这才是真正智慧的父母。
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多父母使出浑身解数,找不到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其实此刻的封闭,是孩子自己在内在运作的过程,父母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也不用急着否定自己——孩子一封闭,父母就慌神,往往是父母这里出现了功课。
孩子在遇挫后出现的异乎寻常的“静”,往往也是孩子在不断探索“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重要且宏伟的生命主题,比如孩子的优势在文科,可是要选择去理科,那么TA会非常痛苦——到底是要背叛自己的“天赋”,还是忠实于自己的独特性,实际上在帮助孩子探索自己“是怎样的生命”和“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等这些重大的生命主题。
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父母能否看到那个孩子。
第二:孩子提出重新回到原来理科班,在表达什么?
因为原来的理科班班主任老师一位讲话温柔,温文尔雅的教地理的女老师,家长感觉她对人都没有脾气,很温和,但家长没有感觉到孩子有多欣赏这个老师,所以交集也很少,高一上学期也就这样相安无事的过来了。
在换班事件闹得最凶的时候,有一天孩子给妈妈写了两段文章表述了他内心的情感,文章表达了他对班主任老师的喜欢,也表达了对自己好和喜欢的老师,孩子无法接受分离情感,这个情感在小学分离时也都有过,所以他宁可放弃自己的文科未来,也要选择回到原来的理科班,甚至愿意去下跪去哀求妈妈,要妈妈帮他想办法。
我连篇累牍将大段文字引用过来,大家看到其中涉及到了孩子关于哪个重要的方面呢?
对的,情感方面。
如果说上面是在呈现孩子独特优势天赋的生命部分,那么这一段,就是在呈现孩子的情感世界。
情感世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因为情感世界的选择,情感关注在哪里,情感付出在哪里,情感投注给谁等等,同样是在慢慢雕琢和呈现重大的红尘生命主题——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孩子对于班主任的情感,我知道,很多成人会生发出很多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关于这份情感该不该,要不要,能不能等一系列的评判。
可是一个16岁的孩子对于一个班主任的情感,有多干净,多纯真,很多的幻想...我们都年轻过,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的自己有多么的纯真简单,难道我们已成熟,就都忘记了曾经的自己,现在的他们吗?
那孩子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在表达自己喜欢,自己对班主任的崇拜,只对班主任的不忍离开,都只是在呈现着孩子是一个重视情感交流的孩子,忠实自己内在纯真情感的孩子,一个内心拥有充沛美好情感的孩子,敢于敞开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有着纯真情感的孩子,在分科上如果不能满足自己,那么选择在情感上满足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多么忠实于自己的孩子?!
如果看的到这个孩子,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去陪伴孩子,处理剪不断理还乱的分班分科还牵扯到情感的问题呢?
那么就要大大方方承认孩子的情感是纯真的,而不是世俗饮食男女那种低俗的判断,要明白这样的孩子,是非常正常且健康的孩子,要看到孩子在分科分班上满足不了自己,就选择忠实自己情感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孩子,就要去接纳他,而不是打压评判他,更不要用所谓的道德伦理去弄脏孩子的情感世界!
于是,父母就在第一点基础上,让孩子稳定选择读文科,然后鼓励孩子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这份情感是美好的,是纯真的,是干净的,是重要的,因为我将成为怎样的人的生命主题里,就涉及到情感这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情感的世界里,我们的喜欢什么,爱什么,亲近什么,赞美什么,讨厌什么,抗拒什么,远离什么...都是在清晰呈现生命的情感特质,也是在呈现我们的情感长相!
所以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可以多和班主任保持正常的沟通,班主任也不要杯弓蛇影,而是要懂得去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情感,去引导和鼓励孩子成为越来越美好的自己;鼓励孩子多和身边同学交往,让自己的情感变得丰盈灵动;鼓励孩子多和世上美好的人互动,让自己美好的情感能得到美好的互动和回应,让纯真变得更大,让美好变得更茂盛。
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拥有纯真情感,能用情感去连接周围人,有情有义的男人!
所以,实际上,孩子在转班的事情上呈现了如此丰满立体清晰的自己,父母看见了吗?
孩子的愤怒暴躁失控情绪多变,只是在想尽力满足自己想成为独特的自己的需要,在想尽力满足自己成为一个有着纯真情感用情感连接的美好生命而已。
这才是红尘层面那个被称为男孩生命的真相。满足生命的需要和渴求,给予生命本身需要的营养,才是父母真正需要用心的地方。
每个孩子都是了不起的,不管TA看起来多么“反常”,甚至“颓废”——进入其中,你会看到那个年轻的生命已经堆满了本身生长过程里的沉重、茫然、矛盾、渴望、混乱等,还要承担成人世界的种种冲击控制打压要求期待和需要等。
孩子异乎寻常的言行,只是在表达TA的痛苦,并且希望TA的痛苦能够被身边父母看到、接纳和懂得。
而孩子的痛苦里包含着生命自己的生长节奏和路程,最终都是在经历迷茫和矛盾这个过程后,获得专属于孩子生命的清晰和明朗——我要什么,不要什么;我是谁,我不是谁等。
去看到孩子,看到真相,然后跟孩子在一起,看向同一个方向,按照真相去互动,所有的办法,就真的才是符合孩子生命发展生长的好办法,否则,即使看起来多么正确,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