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奇葩说有一期在讨论要不要做单亲妈妈,反方的观点之一是单亲妈妈会无法提供给孩子完满的爱,导致孩子心理创伤,成年后难以修复。正方反驳,谁没有一些“伤痕”,但是我们就要不停抚摸这个“伤痕”,不学着往前走吗?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谈“原生家庭”“童年印记”,我们都知道童年的时候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小时候缺失的东西,似乎长大后永远补救不回来。小时候没有安全感,长大后仿佛不变成查岗超人就不会谈恋爱。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和童年确实对我们影响重大。它让我们就算千锤百炼独当一面,也在面对过去时丢盔弃甲泪流满面。用老祖宗的话来说,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可是,谁不是带着过去的伤痕,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了行走和奔跑呢?
我们都知道,最好的亲子依恋是安全型依恋,妈妈陪在孩子的身旁,像镜子一样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能把妈妈当做“安全基地”不断向往探索,有情绪时能很快安静下来。可是这种完美的亲子关系太少了。
很多家长,自己都还是一个孩子,第一次成为父母,新手上路,毫无准备,赤手空拳,毫无把握,自己尚且在婚姻家庭中自顾不暇,如何能给到孩子理想中的关爱?更别提那些对孩子施暴的父母。
在成长过程中,这些“创伤”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没办法要求自己的父母都是一个完美的父母,让自己有一个完美的从未受伤的过去。我们能做的,是自我修复过去的伤痕,从过去中获得新生,成长地更有力量。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这一概念。
温尼科特认为,母亲太好,婴儿无法内化这好母亲,不能有效地自我分化,结果是对母亲过分依赖。如果母亲偶尔躲一会,设置一些“丧失”机会,婴儿也会觉得这母亲时不时坏一下,这叫做丧失认同。能更好地形成好母亲客体,同时,丧失认同也会让婴儿内化好母亲。这样的好母亲,叫做足够好的母亲。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受到一些挫折,体验到母亲不在的丧失感,这样会帮助孩子自我成长,而不是一味依赖母亲。
所有的关系都是走向“合”,而唯独亲子关系是走向“分”。
因为亲子关系是由母婴一体走向两个独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母子都势必要通过不断的分离来成长,也就是温尼科特说的“丧失”。妈妈离开孩子,双方都是痛苦、挣扎甚至绝望的,感觉到自己失去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感觉自己快要死去。但正是这些时间,让我们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了自我成长。
我们只要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一个60分的妈妈,为什么还要一个完美的没有受伤的童年呢?事实上,我们也要不到。因为大家都是不完美的人,而不是万能的神。
除去伤痛绝望,过去的“伤痕”还带给了我们什么呢?
1、更好的情绪处理。
在和“伤痕”相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曾和自己的负面情绪狭路相逢,扑面而来无处闪躲的黑暗情绪让自己不得不调动所有的资源来应对困境,也对情绪有了更深的体验。这个过程不好受,但是我们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2、更深刻地理解他人。
经历过负面情绪,对情绪有更细腻的感知,这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别人,能更真切地共情别人,和别人感同身受。就像小时候拼命也得不到妈妈的关爱,长大后你会对别人的“得不到”多一分理解;就像失恋过的人总是更知道别人失恋的时候真正需要什么。
3、更有力的自我。
过去让我们软弱,但同时也我们坚强。不被过去打倒,你就终将成王。那些不被过去的“伤痕”困住的人,会发现自己意外的强大,这种自信和自我效能感会让他们成功渡过很多坎坷和逆境。奇葩说的嘉宾李诞说:“人间不值得,但人间很美”。悲观到极致,就是乐观。坎坷到底,就是力量。
过去的“伤痕”的确会带来很大的破坏力,虽然我们早已成年,但是很多人都还是在重复着过去的模式,不断把过去糟糕的经历投射出去,自己“似乎”一直无助软弱。但是,那不是我们的一生。决定我们一生的,是我们对过去的态度。
与其抵抗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不如接纳现实,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允许过去存在:“真的很痛苦,如果无法改变,那我接受了”。
而我们接纳过去接纳“伤痕”以后,用此时此刻的眼光重新去认知和衡量它,看到它的两面性,找到解决的办法,比如做一些尝试,客观评价结果,比如去找一位心理咨询师。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从不受伤的童年经历,我们更没办法决定自己的过去,但是对于过去的“伤痕”,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渡过它、穿越它,去看到生命的另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