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漆漆一片里的那个小女孩

(2019-06-13 09:47:24)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昨晚参与者朋友说到:

 

我发现内在很多东西想说,但好像总习惯性压着这些声音,或者习惯把很多东西闷在内在自己消化,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封闭的内耗着。也羡慕那些可以很自由地清楚表达自己的人。我觉得是我习惯闷着太久,都不太会表达自己。

 

经常我发现自己在一堆人里面,容易觉得自己是被忽视的那个。就是身旁的人都可以聊得火热,我好像站在那里很多余,想参与都觉得有些参与不进去。有时也会主动说话,但自己都觉得无足轻重一般,说了也觉得没什么,有时都不会被人听到当回事,有些尴尬不自在。有时两三个人在一起,突然来了另外一个人,本来都认识,可是来的那个人就像看不到我的存在一样,只跟其他两个人打招呼说话,其实我也在微笑着跟后面来的这个人打招呼,那时我其实有难过和失落的。

 

总觉得人际关系让我很累,无法真的与人亲近和走近。有时遇到很好的人,或者关注我走近我的人,我又会很不好意思靠近,或者不知道如何靠近,别人可能慢慢都会觉得我比较冷或有什么我也不知道。发现自己也是没有真的接纳自己的。

 

如果你是她的亲朋好友,会怎么来跟她互动?

 

安慰,鼓励和想办法。

 

如果你是她的心理咨询师,又会怎么和她咨询?

 

建立信任关系后,利用各种咨询技术,进行各种深入探索,然后一起来面对她的人际交往障碍,鼓励她在自己的生活里去突破。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专业的力量,都会有用。

 

只是我们常说回到内在,去进行面对和转化,会是怎样的状态?

 

就是平时大家都惯常用的武器,我们都不用,比如安慰想办法和给建议,分析,评判,下结论等都暂时放下,在进入内在的过程里,这些常规武器,基本上都不会用到。

 

反而是那些不曾或者少用的技术和手段,以及少有人走的路,会大量用上。

 

就像在昨晚参与者朋友那里,全程共情基础上的跟随聆听陪伴,尤其是对她感受和情绪上的链接,接纳和具体化,她对自己越来越敞开,于是她一点点跟我们呈现着她的内在世界:

 

第一、常常吵架的父母,让她过早懂事,成为家庭开心的主要承担者。

 

过早懂事的孩子,实际上就是没有童年和少年应有的过程,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童年和少年,小小的年纪,开始承担年幼的孩子本不该承担的东西。

 

父母吵架,过早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有挥之不去的忧伤和害怕,忧伤的是自己的父母关系处不好,两个自己的最爱的人,在自己面前上演伤害彼此的剧情,不能善待彼此,小小的孩子没办法去解决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去让父母开心——既然你们两个让彼此不开心,那么我来吧,我来让妈妈开心,我也来让爸爸开心,这是我能为这个家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于是,我们在很多个案例会看到——很多孩子打小就有一个沉重的生命任务——让争吵、对抗、冷战之中不开心的父母开心起来。

 

就这本该是两个成人之间的重大生命项目,小小的孩子却承担下来,小小的生命,不动声色去代替两个成人去完成。

 

第二、妈妈对她的倾诉,让她成为妈妈情感的支撑者。

 

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常常会出现一个让人很忧伤的状况,父亲或者母亲(往往是母亲居多),会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甚至情感的支撑者。

 

这也本该是夫妻之间的事情,父亲或者母亲因为彼此之间关系的坏掉,转移到了孩子那里——这是父母常常意识不到的,总以为我自己受不了嘛,既然另一半不是好的倾诉对象,那么找孩子说说,天能塌下来?

 

于是孩子有意无意慢慢就成了糟糕夫妻关系的支撑者,支撑着父/母在夫妻关系里坍塌的那一部分,取代母亲或者父亲的位置,承担父亲或者母亲应有的关系功能。

 

    这样的转移,对夫妻关系而言,是一种死缓过程,对于孩子,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伤害——天生有爱且聪明的孩子会第一时间发现失衡的父母关系,于是孩子往往会充当父母心事聆听者和装载者,于是孩子的内在会不知不觉迅速成熟甚至苍老

 

第三、没有双向流动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只能成为家庭内在悲剧的守秘者。

 

本应是孩子向父母无所不说的幼年时光,因为失衡糟糕的父母关系,让孩子成为妈妈心事的收容所,小小的孩子自己的心事没有人聆听,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都过的不开心,我何必再为他们增加烦恼?

 

于是该表达的小孩不发声,该聆听的父母却在向小孩倾倒心事,于是沉默就成了孩子保持家庭平衡的最好法宝——对父母沉默,不增加父母的不开心,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对外沉默,成为母亲或者父亲心事的守秘者。

 

无人诉说的痛苦,会在孩子那里形成红尘生命的负担,慢慢让小孩不堪重负——不善交际就是必然的;不能随心所欲敞开表达,内在积压的东西越来越多,抑郁也是必然的结果啊!

 

同时善良又封闭的红尘生命,习惯了孤独和承担,对于外界的温暖反而会非常不习惯。

 

这真的让孩子向外走,难,继续封闭沉默活着,一样的难,进退两难,孩子只能卡在那里,动弹不得!

 

第四、卡在那里的孩子,进退失据,成为内在一片漆黑的意向中迷茫的寻路者。

 

所以在最后的交谈中,在参与者那里会出现一片漆黑的意象,而一片漆黑中,她能感觉到那个小小的女孩就在其中,四处黑暗,她的周围一个人都没有,这个小女孩完全被漆黑包围,她被黑暗吞噬其中。

 

这就是她内在精神实体最直观最清晰最客观最真实的呈现!

 

所以借助外在的问题——人际关系交往的困难,和父母走不近的困境,将我们带入到了她内在的一片黑暗和漆黑中的那个找路的小女孩那里!

 

于是我们真的和内在的精神实体自己相遇,我们就来到了面对转化的真正基点!

 

这就是借助问题回到自己的内在,在心路上去陪伴面对转化的路径。

 

于是我们听到了那个女孩内在的声音:

 

长大成人甚至成家的子女,舍不得放下爸妈的这样的一种黏连,其实一方面是依然习惯性在尽力撑起原生家庭坍塌的一角,同时也是在表达没有肆无忌惮做一个纯粹的孩子的不甘心。

 

想做一个纯粹的孩子,会成为很多过早承担家庭重负的孩子最有生命力的渴望,会久久缠绕在生命的每个亲密关系里,一有机会,就想去满足它。

 

父母对子女的爱,让子女持久看到和感受得到,能彼此直接感知温暖、灵动、轻松、支持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太重要了。

 

于是我们可以建议她:

 

从小背负父母的人,要学习把自己敞开和交付出去,让别人来支持自己。

 

同时让她,及红尘生命去跟那个漆黑一片中的小女孩对话,慢慢去聆听和看到她。

 

她就走在真正面对转化的路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