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什么叫对最表面言行做反应

(2019-05-17 22:03:40)
标签:

教育

分类: 亲子关系



在亲密关系里,有一种反应模式叫做对表面言行做反应


比如


我今天好累啊


——你,我比你还累!


最近新开了一家小吃店,味道不错!


——你就只知道吃吃吃,家里事都不操心!


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玩具。


——家里玩具一大堆,不买


这样的对话,就叫做对表面言语做反应:


你说了一句话,对方马上只是对你说的话去做回应;对方说一句话,你马上对对方所说的进行回应。


而且回应的方式是针锋相对的反应,直接对抗式亮明观点或旗帜鲜明表达与之相反的结论,或不问青红皂白附和


雅心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家呆着不去学校已经好几天了,我到底是送他去学校,还是允许他待在家?


雅心老师,我们家老公对我冷暴力,我要不要跟他离婚算了?


雅心老师,我们家婆婆的育儿理念和生活习惯让我无法忍受,我要不要跟老公说让婆婆回家,自己找保姆?


这些话语里都有一个决定,这个决定从何而来,就是对外界某一个浮现出来的最表层的现象或者结果所做的最直接的最表层的回应。


只要你稍加留意这样对外界的言行做最表层的反应现象真的是俯拾皆是。


为什么会出现对最表面言行做最直接的反应呢?


这是头脑固有模式的必然呈现,也是无名状态的必然结果


因为头脑固有模式就是依靠问题来生存的,运作的依凭就是问题——当头脑固有模式在别人言语中发现问题就会不假思索启动头脑固有模式的运作:聚焦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想尽办法解决问题。


对最表面言行做最直接的回应,就是反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实站在头脑固有模式角度去看,这个反应是最正确,最习惯,也是最拿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亮明观点,在自己看来,真实,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不含含糊糊,简直是稳准狠的直接体现!多么威武有力量!


可是这样对表面言行做反应结果是什么呢?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只要出现这种状况,就会导致对抗产生,冷战出现,冲突呈现,关系一下子从和平安静,进入战争和混乱关系中的两个人就会别扭保护和攻击模式就会启动。


如果一方或者双方没有觉察,继续沿着最表层做出的决定下去,生活就会进入混乱和糟糕的状态——不该离的婚,离了不该出现的一连串的麻烦,出现了;不该发生的事情会滚雪球一样发生——因为你只要一旦没有觉察,始终活在最表层的反应模式下,外在很多糟糕的事情就会进入你的生活。


这都是你仅仅只对最表层言行做直接回应的模式,吸引而来结果。


总是对表面言行做反应,对最表面的问题做回应,始终无法去关注携带所谓问题的人,无法去关爱带着所谓问题的孩子本身,只是在事情问题去用力,就如同在浪花那里去解决问题,而丢弃了整个湖泊或者大海


怎么去避免或者减少这样的对最表层做最直接的反应呢


第一、焦点转变由事到人即由问题到生命


对表面做最直接反映的焦点是聚焦事情或者问题,当你焦点从事情转向“事情的人,从问题转移到“问题中的生命”,那么你就会按下暂停键。


比如


孩子没考好,向你递上试卷要签字。


对表面做反应就是:


你看你,这一道题,上次还教过你,你怎么又错了,真是笨死了。


或者:你看看这道题你根本不会做,那就说明你对这个知识点根本没掌握


这是典型的聚焦问题或者事情,而忽略人的存在。


聚焦点放在孩子那里的时候,那个孩子就是因为没考好而显得郁郁寡欢的生命;那个孩子就是因为没考好有点害怕靠近父母的生命那个孩子就是一个人运用了很多心理力量走到父母跟前的生命。


于是你会对这个生命作反应,而不是对事情或者问题做最表层的反应了


第二、保持觉察


一件事情出来,一个人对你说话,你对外界人事物的反应,如果总是在表层反应,那么开始保持觉察:是固有的那个反应,还是要将之转变对生命的关注?!


一开始总是滞后,总是做了固有反应后,然后有了突然这样的一瞬:啊,我刚才又是固有反应,这样的一瞬即为觉察之光,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关注下面会出现的人事物的言行,我的焦点在哪里,在问题和事情那里还是开始有那么点关注事情中的人,关注问题中的那个人,于是我在觉察,就会出现不同于以往的状态。


第三、坚持体验。


当我们开始开始的那一次觉察之光的迸射,到时有时无的觉察,从不太稳定的状态,只要坚持这样去体验,你会越来越多的觉察,越来长的觉察状态,越来越多的清明于是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从固有的反应模式中慢慢上岸,来到了越来越完整反应的彼岸!


而昨晚参与者朋友,真的需要从儿子的各种表面言行的反应中做出改变——从关注孩子的问题,到关注携带所谓问题出现的孩子;从关注孩子的事情,到关注事情中的孩子;从关注问题如何解决,到在问题漩涡中竭尽全力做出了各种拯救自己的孩子;从各种表面呈现中的是非对错,到陷入是非对错评价中的那个孩子。


如此进入孩子的内在之路,是情感连接,而不是是非对错的内容“链接”,后者其实不具备链接的粘性特质,情感才是。


孩子那里常常出现问题,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生命深处是孤独的无人能懂,常常处在无情感连接无心灵共振内在回应绝境。


所以真正聆听孩子、懂得孩子、接纳孩子,在此基础上陪伴孩子,就是卓越父母


如此,父母就开始看到了孩子这个生命,那个看到孩子的父母也是纯然的生命,于是关系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就具备了——两个人!


有了真正的关系,所谓的解决问题,才有了真正的容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