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武志红)

(2019-01-03 17:33:21)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富豪的寓言


一位富豪,死后上了天界,天使问他,你可以选择一个房间,并且可以在那里生活一千年,那么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房间?


富豪大喜,说:请给我一个最奢华的房间,能看到世界上最瑰丽的风景,我还要最好的食物。


天使满足了他的要求。一千年后,天使来见他,他嚎啕大哭说,我以为这是天堂,可没想到像地狱一样可怕。


天使说:谁说这是天堂,这就是地狱啊。


这个寓言,可能有人会说听不懂。

 

听不懂可能意味着,你也觉得这样的生活蛮不错。

 

这不就是天堂的样子吗?至少是其中的一种吧。

 

但这是最可怕的地狱之一,因为富豪要的这个房间,只有他一个人。

 

有一些电影里对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有这样的描绘,他们最恐惧的是关禁闭。

 

有些最顽劣的罪犯,甚至酷刑都会让他们开心兴奋。

 

但如果绑住他们手脚,扔到一个完全黑暗的小黑屋里几天,就成为他们最恐惧的事。

 

等把他们从小黑屋里拉出来时,他们都瘫软如泥。

 

在完全黑暗、不能动弹的房间里,人的内在心灵会陷入彻底的幻想状态。

 

没有任何外在事物和你互动,特别是没有人,于是你内心的一切都找不到可以投射、嫁祸和归罪的对象;

 

然后黑暗本身会成为一个空无的屏幕,接受你的一切投射。

 

那些穷凶极恶的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最恶劣的人性。

 

于是在小黑屋中会有各种可怕的幻想,甚至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关于妖魔鬼怪的各种幻觉。

 

而又因为他们自己的身体不能动弹,所以面对各种可怕幻觉时,是全然无助的,所以这是最可怕的惩罚。

 

至于那个富豪能看见全世界最瑰丽的风景、吃最好的食物、有最舒服的设备的房间,只是一个放大到一千年的小黑屋而已。

 

最终会演化出各种可怕的感受和想象来。

 

当然,我觉得如果待在小黑屋或这个完美房间里的,是一个非凡的灵魂,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般来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

 

那些能安住在小黑屋或完美房间的非凡灵魂,必然是已经在关系中得到过充分的淬炼。


 

残酷的实验

 

 对于一个婴儿而言,更是如此,没有关系的互动,他们会死掉。

 

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个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关在一起。

 

让负责养育的护工,只给予物质满足,但不能有任何情感互动,比如抚摸等,结果这些婴儿无一例外都死掉了。

 

1959年,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用恒河猴做了类似的残酷实验。

 

他让新生的恒河猴一出生就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替代母亲”一起。

 

这两个“替代母亲”都是用铁丝架做的,一个是“铁丝妈妈”,小猴子可以在这儿喝到奶;

 

一个是“布偶妈妈”,就是在铁丝架上放了毛茸茸的布,头型也弄成了恒河猴的样子。

 

实验结果发现,小猴子宁愿挨饿,也要和“布偶妈妈”待在一起。

 

心理学家哈洛认为,这证明对于哺乳动物而言,身体碰触,是比奶水养育还要重要的事物。

 

然而,这只是这个实验的开始,后来哈洛还发展了一系列残酷的实验。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灵长类动物而言,爱的存在有触摸、运动和玩耍三个变量。

 

他的实验如此残酷变态,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位心理学家哈洛内心也是变态的。

 

(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不更多介绍他的研究,如果你感兴趣,推荐一本书《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研究。)

 

哈洛残酷实验中的猴子,虽然大多数都存活了下来,但都像是得了精神病。

 

而腓特烈二世研究中的人类婴孩,无一例外都死掉了。

 

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如果缺乏情感的回应,灵长类动物会有精神问题;

 

而如果没有情感回应,至少人类婴儿的灵魂,或者不能形成,或者宁愿死亡。

 

有一种奇怪的疾病,叫婴儿猝死症,它常常发生在婴儿睡眠的过程中,医学方面对这种病的病因有很多解释。

 

但我个人猜想,可能是婴儿在缺乏回应的养育环境下,选择了死亡。

 

我的这个猜想可能不一定准确,不过我是因为一位来访者的故事而想到的。

 

这位来访者的脸上,似乎刻着“素、寡、淡”这样的几个字,见到她时,我常常会联想到行尸走肉。

 

这个联想很不好,但我总是控制不住,有一次我就和她谈了我的这个联想。

 

结果她告诉说,她两岁时有一次昏睡了两天两夜,父母怎么都弄不醒她,后来是她自己醒了过来。

 

这件事还时常被她母亲拿来当玩笑说。

 

深入谈到这件事时,她说那很可能是因为,在那个寂静没有回应的家里,她当时不想活了。

 

她的家庭有六七个孩子,但家里常常是鸦雀无声,安静得就像坟墓,而她的家人,自然就像是一具具僵尸。

 

在这样的无回应环境之下,她有很多次想要死去。

 


回应,就是光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

 

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所以,不管是被关小黑屋的罪犯也罢,还是住在完美房间里的富豪也罢,都是处于绝境中。

 

观察你自己和身边人,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你会看到,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

 

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是匮乏干瘪的,哪怕他们是天才。

 

所以人性就是这么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

 

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所以大家务必要重视回应这件事,回应,就是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复归于婴儿”,因为婴儿的世界,只有“一”。

 

而道家乃至各种修行所追求的境界,都会提到“合一”这个词。

 

精神分析学也的确认为,婴儿是活在原始的合一中,自己和世界完全合而为一。

 

这是心灵的原初状态。

 

只不过这种原初状态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

 

婴儿需要在和母亲等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切记心理学家哈洛残酷的恒河猴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

 

如果我们只关注后者,而疏于前者,那父母就和那个铁丝架子没什么两样。

 

这个结论可以不断延伸,任何关系都是如此:

 

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