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父母如此忠诚,你看到了吗?(王志康)
(2018-12-04 01:03:11)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父母们经常吐槽孩子不听话、不与父母一条心、叛逆。
但其实,你只要耐心地走到这种表象背面,就会惊诧地发现:叛逆的背后赫然印着另两个大字:忠诚。孩子对父母,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忠诚。只是这种忠诚,很少有父母能够读到。
王妈在工作和生活中,多次被一些孩子对父母的刻骨忠诚所吓到。
一次应邀在一所小学给家长讲亲子教育。讲座结束后的咨询时间,有一位妈妈拉着个圆头大眼睛的小男孩前来,说是这孩子总做错事,骂过多少次,还是经常犯,希望我帮她教育教育。
小男孩八九岁的样子,妈妈诉说时,他一声不吭。但看得出,他似乎有话但不便说。我支开了他的妈妈,跟他单独谈。小男孩支支吾吾地说:老师,其实,我犯错,是想让妈妈开心。
这话似乎不合常理,里面必有隐情。我鼓励孩子放松,启发他慢慢说出了原委。
孩子的爸爸对妈妈很凶,孩子妈妈胆子小,不敢反抗,总是忍气吞声,郁郁寡欢。一次孩子不小心摔碎了杯子,妈妈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孩子以为妈妈很生气,却惊奇地发现,骂过之后,妈妈反而显得开心了,晚上还破天荒地哼起了歌儿。
孩子当然不懂这里面的缘故,但他想,既然妈妈骂了我能够开心一点,那我就时不时地让她骂骂吧。于是,就有了那些接二连三的错事。并且,不管妈妈如何指责他,他都不说破。
孩子还央求我:老师,这些你都别告诉我妈妈。她如果知道了,那就不灵了。
你知道王妈当时是什么感觉吗?感动?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揪心!孩子对父母的忠诚及深爱,真是难以想象!
王妈担心的是,这孩子以后仍然会使用这种痛苦模式,来使母亲的负面情绪得以宣泄、使父母之间相对平衡,从而不惜委屈隐忍,牺牲自己的形象及一些快乐。并且到成年后,他也极有可能将痛苦模式带入他自己的小家庭,难以拥有纯粹幸福的人生。
这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事实上,很多孩子因了对父母这种看不见的忠诚,自觉不自觉地复制着父母的人生,延续着父母的痛苦,传承着父母的命运,甚至连性格特征和身体疾患,都一脉相承。
孩子在高喊“我决不像你们这样活”时,潜意识里却在不断向父母靠拢,寻求认同。“长大后,我就活成了你”——这种影子般的忠诚,看似令人欣慰,实则细思极恐。
程序员小柯,父亲当年是活活累死的。小柯的父亲家里家外都是劳模,大事小事一肩扛。小柯16岁那年,父亲英年早逝。小柯悲痛之余暗暗发誓,决不像父亲那样辛苦,一定要善待自己。
奇怪的是,他大学毕业,就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劳碌生活。成家后,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忙得戒掉了所有的娱乐,有一次竟然累得吐血。也曾感到这样下去很危险,但就是停不下来。
后来在好友的帮助下,意识到自己如此拼命,只因潜意识里有着这样的恐惧:觉得自己不忙不累,似乎就是对父亲的背叛,会十分不安。
设计师兰芬,小时候一直生活在纠结之中。父母感情不和,战争不断。小小的她,有时和妈妈一起对抗爸爸,对抗后又为对爸爸不忠而愧疚;于是又和爸爸一起对抗妈妈,之后又为背叛妈妈而懊恼。
兰芬成年后,嫁了一个像爸爸一样的男人。婚前暗下决心,一定跟夫君过太平日子,不像父母那样争吵不断。岂料,她不知不觉成为妈妈一样的女人,于是他们复制了父母的婚姻,开始热吵冷战。并且,她还与父母联手,对抗丈夫的家庭。
所幸的是,兰芬是一个知道自省的人,她感到这里面有问题。她发现自己每当跟丈夫争吵时,尽管也有烦恼,但同时似乎又有一种满足,那种通过共同的命运、与父母更紧密联结的满足。相反,如果自己过得美满幸福,却似乎在与父母疏离。
意识到这一点后,兰芬先是对自己的过往及父母的命运重新认知,然后与丈夫有过一次深谈,与父母也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她发现,她深爱着父母,父母也深爱着她。他们并不希望女儿重蹈他们的覆辙,而是渴望看到她拥有更美好的家庭生活、更快乐的人生。而丈夫,内心是很欣赏她的,只是为她不稳定的情绪而感到困惑。
小柯和兰芬,在解开了“忠诚”心结后,从痛苦模式里走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人,过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这值得庆幸。
但还是有不少孩子,无法走出“忠诚”魔咒,爱恨交加地与父母痛苦链接,无法感知理性的、独立的、成熟的爱,紧步父母后尘,重复父母的命运,过着自己其实并不想要的人生。
对孩子来说,无论叛逆,还是忠诚,潜台词都是一样的:爱与渴望被爱。越是父母之爱欠缺的孩子,越是会采取种种方式,努力去与父母链接。或是示好,或是牺牲自己的意志成全父母的期待,或是以糟蹋自己的痛苦模式让父母释放焦虑。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温暖感和安全感。否则就像没了根的树木、断了线的风筝,心无所依,茫然惶恐。
所以,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爱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走出父母的怀抱,拥有独立的人生。
而父母之爱欠缺的孩子,潜意识里却更难挣脱父母的影子。他们也许肉体离父母很远,但会在精神上与父母久久纠缠。父母始终是他力量的驱动者、情绪的控制者,难以独立。那些怨恨、愤怒、疏离只是表象,灵魂深处的深层联结才是内里。
孩子对父母的忠诚,父母要看到,要懂得,要舍得分离。不要对此视而不见。不要为此沾沾自喜。
传承优良品质和正能量是父母之责,但精神上的胁迫、灵魂上的控制,满足于让孩子活成你自己,却是非理性的。你会说,我意识层面上并无此意啊,我巴不得他超越我呢。但潜意识里对孩子忠诚的执念,更为可怕。
父母舍得分离,才能鼓励孩子从难以分割的忠诚里走出来,自我成长,拥有更独立、更丰富、更幸福的人生。他们也许仍然与父母相依为命,但精神各自独立,轻松愉快;也许天各一方,但仍然彼此深爱,且互致祝福。没有忠诚的羁绊,也并无背叛的惶恐。
到那时,你会发现,孩子走出父母的影子,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