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对表面言行作回应你就丢失了孩子

(2018-11-09 14:35:15)
标签:

教育

分类: 雅心心语

亚新老师 武汉雅心 11月1日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jpg/o4pbiasQkXd3AUV6AwH9Q6JZibXNib09iageiaojicU0rmxUHs3W0DVRicH4fYCZdIUP8yx17U0mYZW8vDnriabYFCqSbQ/640?wx_fmt=jpeg&wx_co=1


01


什么叫做对表面言行做反应?


孩子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补习。


妈妈说:那怎么行?学习贵在坚持;


丈夫拎着一些新鲜菜肴进门,妻子说:哎呀,冰箱里的菜还没有吃完,你又跑出去买!


妻子从不吃剩饭菜,每每有剩饭菜,毫不犹豫倒掉,丈夫就为此跟妻子吵架。


.........................................


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就是对表面言行做的反应。


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或者不说什么,不做什么,关系另一方就对这些说和做,不说或者不做,按照是非对错、标准、道理、原则、道德、个人角度,对这些最表面的呈现不假思索所做的直接反应。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jpg/o4pbiasQkXd3AUV6AwH9Q6JZibXNib09iageZL6U9MRBuGn1LficyiaSKMIyCrOwU8DUP14laM512j7ib5uHHwOicw37oA/640?wx_fmt=jpeg&wx_co=1



02


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


儿子说在学校的种种,妈妈和爸爸只是听了没有反应,这个没有反应,就是反应。


儿子不去上学,就聚焦儿子不上学的行为,于是想尽办法要让儿子重返学校。


带孩子去做抑郁检查;


纠结要不要拿着医院证明办理休学;


..........................................


以上种种都是父母对于所谓问题孩子最表层的反应。


那个各种状况下的孩子,是没有关注的,正所谓丢掉了孩子。


孩子出现状况,是对状况做反应,丢掉孩子不管,还是借助各种状况,顺藤摸瓜去关注孩子?


这真是个重大问题。


也是泾渭分明的分水岭。


岭的这边是被各种所谓的问题弄的焦头乱额,疲于奔命,而且到最后是无头的苍蝇。


现状如同昨晚参与者:想尽了一切办法,老师、学校、医院、家庭等外在力量,可是孩子是每况愈下,没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


岭的那边呢?


那频出的状况,就是一条条小路,那让人头疼的状况,反而会变成一根根绳索,帮助我们走向那一个个孩子。


状况本质上不是用来干掉,问题最本质的也不是用来解决的,它们都是带来重要信息的载体——关于生命信息的载体。


是的,表面呈现出来的东西,是有巨大作用的,就是呈现是为看到”——用呈现出来的“按图索骥”,就能触摸到一个孩子,就能慢慢看到一个生命。


而对孩子表面言行做反应,这是典型的头脑模式的运作——看不到人,只看到问题的模式,造成的结果是缘木求鱼。被表面的言行吸引,对表面言行做反应,就像是不断追逐翻滚的浪花,于是我们就这样丢失了“大海”,即我们就这样丢失了孩子


看不懂孩子的诸多行为,听不懂孩子的诸多言语,就无法真正去看到孩子看到的,听到感受孩子感受到的,亦即看不到感受不到诸多言行背后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听不懂孩子,必然就“看不到孩子”——连孩子都听不懂和看不到,怎么可能真正陪伴孩子?!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jpg/o4pbiasQkXd3AUV6AwH9Q6JZibXNib09iageWA0EGs3LZiaDpDfYZcBlgpDiaQv4xSe1LCbibx3k0xSHXUhibeG1BoO7yw/640?wx_fmt=jpeg&wx_co=1


03


那我们该如何透过状况去触摸到孩子呢?


孩子跟父母说:那两天英语听写打了七十多分,老师批改的进步了对他是种讽刺,自己得了抑郁症——一个被英语老师夸奖,自己却觉得是被讽刺的孩子,这是一个对自己的实力很有信心,可是现实困境却让他难以真正自信的孩子;


近期上课的第二天是说道德作业没有做,老师打了他两巴掌——一个被老师粗暴对待,却只能选择忍气吞声的弱小的孩子;


还有同桌故意把他的修正带弄坏也不赔等,自己很生气又不能怎么样——一个在孩子看来同桌故意弄坏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生气却不知道怎么应对的老实本分孩子;


自己上课集中不了注意力听课,在小学时有时不是很努力都可以考个高分,而现在属于班里的差生了,每次考试都会根据分数分班进教室,到后来的一次他被分到最后的一个班级让他觉得很丢脸——这是一个小学成绩不错,初中阶段遇到学习状况,成绩比小学差的孩子,内心有着优秀生基因所以自尊心受不了的孩子,内心受到很大冲击却不知道怎么面对解决惶恐不安的孩子。


休学在家的这个孩子,一个没有了同伴关系,没有了社会联系的孩子,面对诸多状况惶恐不安的孩子,遇到老师粗暴对待的孩子,同学关系出现问题也不知如何应对的孩子,努力给自己希望的孩子......


一个处在痛苦中不断给自己找路的孩子,是问题孩子吗?


而这样孩子都出现了很多次,竟然没有一个人看到这样的孩子,老师和父母都没有看到。


孩子的问题其实只是在呈现什么问题和关于谁的问题,显而易见的是绝大部分是借助孩子出现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所谓的问题孩子,其实孩子只是家庭和社会问题的传导器,孩子只是一个媒介,我们把媒介当成了问题,就成了真正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真的不再去盯着所谓的问题,而是真的借助问题和状况,去看到问题状况下的孩子,我们就真的和孩子在一起。


当我们和问题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们就掉进了问题的海洋;


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即使问题在,可是我们已经和孩子在一起,所谓的看向和孩子一个方向,陪伴孩子,懂得孩子,聆听孩子才能真正产生,于是孩子借助问题获得得身边爱他的人,孩子不再孤单,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获得强援——关系有了,关系好了,问题会很奇妙地慢慢消失,也许某一天会惊觉:一切早已正常化了。


—THE END—



https://mpt.135editor.com/mmbiz_jpg/o4pbiasQkXd0sKibFy1gdquox68t1bMeL4eTM4iciaA1u4I41Pj0wpianOUdfOiaIauxjDBUibCiaibia3SLM7UH2ic7EsvwA/640?wx_fmt=jpeg&wx_co=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