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如烟:情绪不是感受但可以感受情绪

(2018-07-18 21:27:02)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我一直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不管是看影视剧和小说,还是在生活中,都特别容易被感动被触动,刚刚接触心理学和心灵成长的时候,我自认为很尊重感受而且感受力很强,但是在心灵成长和回归的路上越往深处走,我就越觉着不对劲,我开始觉察自己,我一次次跟那个泪流不止的自己呆在一起,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眼泪是流给某个对象看的,潜台词是——都是因为你我才这么伤心,我都这么伤心了,你还看不到!

原来,我只是一个情绪化的人,虽然我们常常把情绪感受连在一起,混为一谈,当我真的去觉察,我发现,越是情绪化的时候越是与感受隔离,很难去感受自己和别人。那个伤心欲绝的我是用眼泪申讨控诉的小我,伤心痛苦的潜台词是有一个施害者,而我是受害者,带有评判和强烈的指责和攻击性。

在真正感受的层面,也会流泪,但眼泪里只有单纯的哀伤、难过,哀伤、难过是安静的,是不带评判不带指责不带攻击性的。

情绪表达的是你让我很难过,是向外的,是有责任人的,这个责任人也包括自己,自责也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感受表达的是我很难过,是向内的,是没做出有责任人的,只是对如是做出的最自己纯粹的反应。

感受是当下的。

孩子吃饭之前跟妈妈要饼干,妈妈拒绝了,孩子很难过,但是吃饭的时候有自己爱吃的可乐鸡翅,孩子很开心,被拒绝的时候难过,被满足的时候开心,感受就是这样的灵动而简单。

今天是你的生日,一睁开眼就马上看手机,看有没有收到自己最期待的祝福信息,结果没有,有些失望和不开心,这时手机响了,正是自己最盼望的那个人,马上接听,电话那头传来生日快乐!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受就是如此的直接和鲜活。

同样一个外界的事件或者行为,经由头脑进行判断,就会使当下的感受造成阻塞,和当下隔离,产生出情绪。

比如妈妈不给孩子吃饼干,孩子将妈妈的行为解读为妈妈不爱我,妈妈讨厌我,这个判断形成之后,吃午饭看到自己喜欢的可乐鸡翅,孩子继续在自己的头脑里编造自己的心理故事,妈妈是不是因为知道自己错了故意讨好我,哼!你让我受伤了,我很生气,我也要气你,我就不吃!这个生气已经不是当下的感受,而是经由头脑的判断衍生出来的情绪。

没有第一时间收到恋人的祝福短信,产生判断——你不重视我,不爱我,当恋人打来电话,就拒绝接听,电话响了数次之后终于接听了,也会冷嘲热讽:找谁?你是谁?你还记得啊?明明是自己期待的却拒之门外,此刻生气的情绪反应不仅仅是对外界视而不见,也是对自己的真实需求的违背和辜负。只牢牢拥抱自己的判断,并时刻要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下意识收集相关的证据。

在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的冲突处理专项支持团队的课堂上,亚新老师引导学员将冲突按照当事人自己——发生的事情——分析判断——被触动的东西(内在需要期待)——产生的情绪——情绪产生的力量——最表层的言行的顺序,通过排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出现了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一幕,排列的当事人在所有的代表中,对自己对对方(女儿)对自己的内在需求都很疏离,唯独选择拥抱了分析判断的代表,她觉得分析判断最使她温暖。这样的呈现连她自己都匪夷所思,但这就是真相。

其实当我们对自己诚实,这就是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做的事情啊!我们抱着自己的一个固有判断不放,我们握着对方不爱我的证据不撒手,那些拔不掉的刺,愈合不了的伤,不都是遮蔽我们和当下失联和感受隔离的叶子吗?我们会因为N年前的一场雨错过一次次春天一场场花开,我们为一片飘落的叶子哭泣,无视一整片森林。

当我们毫无觉察地紧紧拥抱自己的判断解读自己的是非对错,我们就越来越选择性地看选择性地听,我们就成为越来越娴熟的自由剪裁大师,我们一定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对,我们的证据越来越充分,我们哭的越来越哀怨,我们的指责也越来越理直气壮。

当孩子还在为之前没有吃到饼干的事情生气的时候,那个一个劲地劝你吃鸡翅的妈妈却压根不知道你这边发生了什么,她只知道饭前不给你饼干是怕你不好好吃饭,她是从保证孩子的营养的角度在爱你。于是孩子会越发生气——妈妈如此不懂我!妈妈不应该是最懂孩子的人吗?这个妈妈就是不称职的妈妈,给出的是非爱之爱,伤害之爱!妈妈都不懂我,那我怎么会相信这世上还会有懂我爱我的人呢?于是你一生的锅都甩给了妈妈。就像几乎所有的影评都认定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似乎都是因为爸爸和妹妹而导致的(事实上,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上过爱与被爱的亲们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看到的是被恩宠的松子的一生)。

伤害我们的是妈妈吗?还是我们基于妈妈的一个行为导致的我们期待不被满足的失望难过而对妈妈产生的判断呢?而这些判断都建立在物化的观念和那些正确到无以复加的教条之上,头脑的判断隔离了当下感受,从而派生出很多的情绪,情绪总是让人痛苦。

跳出这一切物化的标签和教条,不再跟随头脑的判断,在每个当下去感受,由感受生发出自然的反应,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感受跟心跟爱有关,情绪则跟头脑跟判断直接相关,但不要去搞情绪,情绪不是坏的,不要对情绪继续进行判断。

情绪背后的诉求依然是关于爱,只是当我们通过情绪向外索爱的时候,我们反而看不到爱也连接不到爱,我们一边在说你不爱我一边又说我要你爱我,谁能听得懂?当我们顺着情绪反过来看自己,我们反而能回到爱连接爱。

如何回到爱连接爱呢?去感受!直接感受那个情绪化的自己,而不是评判自己——你怎么如此不孝,那样会继续产生自责内疚的情绪,没完没了。但你去感受呢?虽然你口口声声说很生妈妈的气,甚至恨妈妈,但是你一边生气一边是那么渴望走近妈妈连接妈妈,对不对?虽然你口口声声说绝望,可是绝望的背后是渴望而不可得的痛苦,和痛苦到绝望还不放弃的希望,是不是?爱父母,是孩子的本能,也是逃不脱的宿命,用恨用无奈用隔离用对抗表达的爱,依然是爱!当你穿越了自己的一切负面情绪和对抗,诚实面对自己,承认自己对妈妈的爱,你也就感受到跟你一样的妈妈,贴着妈妈这个标签的跟你一样的生命一直在那里,跟你对妈妈一样,用控制用指责用担心这些负面形式表达的爱,一直在那里!你通过感受自己连接到另外的自己。

物化标签导致的各种评判所造成的受害者心理和追责模式,不仅在各种亲密关系中制造了隔离和心墙,而且也在我们和我们的内心小孩之间制造了鸿沟,不仅无法和他人连接,无法和当下连接,也无法跟自己连接,无法和内心小孩连接。

红尘自己对待内心小孩的典型场景就是,作为代言者将那个哭泣的没被满足的孩子丢在一边,去找他们在物化标准下所设置的那个罪魁祸首(主要是父母)去清算去讨伐,就像看着一个孩子落水,不去立马跳进水里抱起孩子,而是去找那个自己觉得是推孩子下水的人去兴师问罪!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是什么感受?

当你真的去感受,你会像包公断案故事里的那个亲生母亲,主动松手,哪怕让自己的孩子被断给他人,你也不忍心和另外一个女人去拉扯自己的孩子,你会放下是非对错,放开责任人,因为你感受得到那个孩子所有的哀伤委屈难过恐惧,你会心疼,你会怜惜,你会直接扑上前去,拥TA入怀,你会给TA你所有的懂得支持和温暖,你会温柔以待,你会慈悲呵护。你不仅连接到内心小孩,你也在连接生命本源。

在雅心心灵回归团队,跟随亚新老师践行心路这么几年,我的体会是,固有模式下,完全没有分析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头脑分分钟都在条件反射制造各种分析判断,由此就会产生各种情绪,不对大脑用力,不对分析判断去做分析判断,不对情绪用力,经由情绪回观自己,保持觉察,直接去感受情绪,是回归内在的绝好路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