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请看望匆匆赶路的自己

(2018-04-09 18:59:28)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以问题为焦点,用思维分析判断为手段的头脑固有模式,造成亲密关系的一个陷阱和一个盲区。

陷阱就是掉进层出不穷地问题中,看不到人存在,看不到整体存在,看不到问题之外一切的存在。只看得到是非对错的存在和问题的存在。

盲区就是:看得到别人,看不到自己

这里的看得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看到,而是出于头脑模式的需要,将外界一切人、事、物当成工具素材,物化他们,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存在。

比如你觉得你的老公总是不爱做家务,工作薪水也不高,于是你心生焦虑和怨怼:这是一个跟优秀不沾边的普通男人。

在红尘世界因为生存的压力和渴望,你对老公的期待在头顶,现实老公的表现在脚下,于是反差出现,问题也出现,矛盾也出现,--看到老公的表现,得出对老公的评判,发现关系中的问题。

头脑模式就是这样看到了人人只是来呈现问题的工具,问题才是最核心最关键的焦点。

所以头脑模式下的人,不是真正的生命本身,不是存在的那个如是,人只是凸显问题的背景或载体而已。

这就是被物化的人。

肉眼看到的人、事、物,头脑模式的外抓聚焦模式,看不到真正的生命本身,更是难以回到自己这里,看到自己。

就像昨晚参与者,把不安全感投射在关系对方,交给伴侣去负责满足,这是我们常常干的事。

想起元代石屋写的那首《裁缝诗》:

手携刀尺走诸方,

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

自家长短几时量?

不久前一段视频感动了很多人:下雨天高大的父亲脱下自己的衣服,为自己的儿子遮风挡雨,父亲的后背全淋湿了。

很多人看到后泪流满面: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或者看到了自己。

抖音视频中女儿出嫁的视频总是会得到超出一般抖音的留言:有的父亲面对大家时候还笑着,一转身就用衣袖擦着眼泪;有的父亲干脆在房间角落里默默流泪不出去,有的父亲拉着已经坐在发动的轿车里的女儿的手,久久不松开.....

很多人就此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和很多这样深爱却无言的父亲。

在看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时候,我常常想:其实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我们自己。

如果每个人都有了关于自己的影片和电视剧,我们观看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和感受呢?

不幸的是,我们都没有那个福气,拥有自己的纪录片。

所幸的是,所走过必留痕迹。

而亲密关系,到处都呈现对方和自己留下的痕迹。

所以最真实不虚的关系,就是记录我们生命的动态纪录片。

头脑模式是对足迹进行裁剪剪辑编辑,弄成自己想要的,而真正的看到是看到如是的存在---不夸张不变形不扭曲不裁剪。

所以空性的自己才是看望自己的主体,而关系里面的红尘生命才是需要看望的对象。

每个在红尘世界匆匆赶路的你我都是急需被看望的红尘生命。

一如昨晚参与者,要多去关系中看望已经清晰呈现出来的自己:

渴望丈夫顶天立地,其实对应着一个虚弱无力的小女孩,她面对强悍世界的真实反应,我们需要去看到并接纳她的虚弱无力。

一个人愿意去回看夫妻关系,回看生活中的自己,是对自己的看望和关爱。就有一个热爱自己生活看重夫妻关系的女子在那里,我们要为她点赞。

她说:一直希望老公也能和我一起进步,改善家里的条件,可悲的是有我做榜样,他好像安于现状。

一个人对另一半的强烈的渴望和期待,往往对应着自己这里的短板或者匮乏。所以需要去看到自己的短板和匮乏到底是什么,要怎么去和这样的自己和平相处而不是一味施压老公。

就此还可以更深一步看到:期待是面镜子期待越多,不满越多,接纳越少。对自己老公接纳度不高的自己在关系中出现,她必然时不时会在关系中兴风作浪的。

一个愿意对自己的女人说对不起的男人,无疑是看重夫妻关系的,心在关系里的那个生命也就此出现。

就这样看,在关系的每个时刻去看,就会发现放入自己,又看到对方,在自己这里就会出现真正的关系。

沿着这条路看过去,即使是再平淡的关系,再普通的夫妻,深入进去,也会发现里面诸多的光亮,指引关系前行,有很多的温暖,托着关系在走。

把自己的期待、需要、创伤和情绪放进关系里,要对方负责,这是无明的,可即使它是无明,但是只要看到在关系里的呈现,就会发现彼此都替对方承担了多少,就此就知道爱有多深多厚---所以哪怕是无明,只要无明被看到,都是满满的爱和慈悲等支撑的力量。

从关系中看到交付出去怎样的自己,是回归自己内在非常有用且快捷的路径。

当你越来越多这样看到自己的体验,你看到别人,那个关系存在的另外的生命,也就会水到渠成。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意思是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很多人都说反求诸己,依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头脑固有模式。

而真正的反求诸己,是停止外抓,回到自己内在,连接上内在真正的灵慧。

看望关系中的自己,这一步的功课,只是的功课,停止外求,停止外看,返身归来,回到自身。

期待更多的生命能够学会转身,看望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