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烟原创】去感受只有爱没有伤害

(2018-03-27 15:45:04)
标签:

教育

分类: 雅心原创团

2018-03-23 如烟 武汉雅心



我之前是一个特别容易伤心泪点很低的人,而且我不承认我生气,我说,我只是伤心,只是伤心,表面看,我是一个很尊重感受而且感受力很强的人,但是在心灵成长和回归的路上越往深处走,我就越感觉不对劲,我开始觉察自己的伤心,我一次次跟自己的伤心呆在一起,有一天终于醒悟,那只是伤心欲绝的小我披着感受的面纱而已,在真正感受的层面,只有哀伤,难过,是没有伤心的。哀伤,难过,是安静的,是不带评判不带指责不带攻击性的,但伤心的潜台词是有一个施害者,而我是受害者,本身就是带有评判指责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和攻击性,我的伤心只是情绪而已,不是感受。


所以我不得不承认,从前的我只是一个情绪反应比较激烈而已,常常伤心的我并非一个感受力较强的我,而是一个伤心的情绪体。



感受和情绪有什么不同呢?太不同了!


感受是当下的,孩子吃饭之前跟妈妈要饼干,妈妈拒绝了,孩子很难过,但是吃饭的时候有自己爱吃的可乐鸡翅,孩子很开心,被拒绝的时候难过,被满足的时候开心,感受就是这样的灵动而简单。


情绪则是由于判断使当下的感受造成阻塞,和当下隔离的结果,比如妈妈不给孩子吃饼干,孩子解读为妈妈不爱我,妈妈讨厌我,这个判断形成之后,吃午饭看到自己喜欢的可乐鸡翅,孩子继续编造自己的心理故事,妈妈是不是因为知道自己错了故意讨好我呢?哼!你让我受伤了,我很生气,我依然很生气,我就不想吃!这个生气已经不是感受,而是经由头脑的判断而产生的情绪。


注意到了吗?情绪是向外的,总是在对谁生气,对谁愤怒,谁使我生气使我受伤,是有责任人的,而感受是内在的,我好难过,我好哀伤,是没有责任人的。


当孩子还在为之前的饼干生气的时候,那个一个劲地劝孩子吃鸡翅的妈妈却压根不知道你这边发生了什么,她只知道饭前不给孩子饼干是怕孩子不好好吃饭,她是从保证孩子的营养的角度在爱孩子。于是孩子会越发生气——妈妈如此不懂我!如果用从理想化的假设出发而构建起来的冰冷的理论来分析,这个妈妈就是不称职的妈妈,给出的是非爱之爱,伤害之爱!


伤害孩子的是妈妈吗?还是孩子基于妈妈的一个行为导致的期待不被满足的失望难过而对妈妈产生的判断呢?而这些判断都建立在物化的观念和那些正确到无以复加的教条之上——妈妈就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才是人类的痛苦之源。


跳出这一切物化的标签和教条,不再跟随头脑的判断,在每个当下去感受,不管是乞丐还是国王,都在爱里在光里,爱,是无法被定义也无需被证明的,你感受,即有爱!是判断隔离了感受,隔离了爱,从而派生出很多的情绪。


感受跟心跟爱有关,情绪则跟头脑跟判断直接相关,所以感受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是直接的,而情绪总是和头脑的思考分析判断有关,是间接的,是派生的。


我们总在四处找爱,其实我们只需要回到爱连接爱。


如何回到爱连接爱呢?通过感受。首先感受自己,虽然你口口声声说很生妈妈的气,甚至恨妈妈,如果评判,你会自责自己怎么如此不孝。但你去感受呢?你会感受到一边生气一边是那么渴望走近妈妈连接妈妈的一颗心,对不对?虽然你口口声声说绝望,可是绝望的背后是渴望而不可得的痛苦,和痛苦到绝望还不放弃的希望,是不是?爱父母,是孩子的本能,也是逃不脱的宿命,用恨表达的爱,依然是爱!当你穿越了自己的一切负面情绪和对抗,诚实面对自己,承认自己对妈妈的爱,你也就感受到跟你一样的妈妈,贴着妈妈这个标签的生命一直在那里,爱,一直在那里!


物化标签二元对立所造成的阻隔,不仅是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制造了隔离和心墙,而且也在我们和我们的内心小孩之间制造了鸿沟,当长大的我们作为代言者将那个哭泣的没被满足的孩子丢在一边,去找他们在物化标准下所设置的那个罪魁祸首去清算去讨伐,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落水,不去救他上岸,却去找那个自己觉得是推孩子下水的人去兴师问罪!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是什么感受?


如果你放下十分对错,放开责任人,直接感受那个没有被满足的孩子,你了解TA所有的哀伤委屈难过,你会怎么做?你会心疼,怜惜,你会直接扑上前去,拥TA入怀,你会给TA想要的理解帮助支持,你会温柔地对TA,慈悲地呵护TA。所谓的疗愈也就发生了。


感受才能建立连接,分析和判断只会制造隔离,爱才能疗愈,分析和判断才是真正的痛苦之源!


去感受,只有爱,没有伤害!


(2014.8.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