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沙龙分享】“家校矛盾”是不是伪命题 ——“陪着孩子在应试教育的苦海里游泳”沙龙记录

(2017-10-18 22:04:00)
标签:

教育

分类: 雅心原创团
2017-09-26 陈茗

这次的雅心沙龙主题来自于一位学员朋友的留言。她女儿六年级了,每天老师要求作业家长要签字,还要检查之后不能有错,不然第二天就会在家长群里公布。如果家长不会,就去查“作业帮”或者让孩子去作业托管班。前两天,她检查了孩子的作业,指出了错误,但女儿认为没错没有改,第二天老师就在群里公布了。她对孩子的状态以及学校的做法非常焦虑,无形之中就会把情绪又投射给孩子。
 
她说,“我本人不赞同老师这样把孩子学习的责任都推给家长的做法。老师应该想办法给孩子压力,让她自已想学,对自已负责,而不是转移给家长。”
 
这样的苦恼,相信很多的家长都在经历。沙龙现场来了好多带着孩子来的妈妈,特别是孩子刚刚入学的家长更多一些,同时也有小学老师,还有培优老师,真是“四方会谈”均已到席。
 
作为老师方代表的陈林,开门见山的表达了“我觉得家校矛盾是一个伪命题”。她表示,老师和家长的立场其实是一致的,都是想学生学习好,目标一致,怎么会有矛盾呢?家长只需要配合老师,自已做一些取舍和权衡就可以了。
 
家长方的代表就有很多不同的立场了。秀勤姐说,“我一向很配合学校的工作,我是家委会的,为了孩子能在学校有一个顺畅的环境,我总是很积极的配合老师的各种工作要求,带头做示范。”海燕说,“我孩子才上学,老师常常把一些写得好的孩子的作业放在网上,我一看头都是大的,我都写不了那么好。我就要孩子写了擦、擦了写。其实我是很焦虑的,因为我上三班倒,老公在外地,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这样陪他写作业。”听友菊蓉说,“我很讨厌老师找我,因为我儿子学习不好,有次他扯皮老师就说是他的错,我是给她点面子,没有顶她,把我搞毛了,我也不是那么好说话的。”
 


那么,家校矛盾到底是不是伪命题呢?群姐带领我们回到一开始学员的留言上:我本人是不赞同她们老师这样把孩子学习的责任都推给家长,而是给孩子压力,想法让她们想学,对自己负责。家长是多么希望老师承担起调动孩子学习自觉性的责任,不要推到我的身上来,因为我已经很累了。而那位学校的老师估计也是这样想的,家长只负责一个孩子,而我却要负责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我们常常的逻辑是,有问题发生了,我能力精力时间都不够,希望别人来解决,指望别人来做,要别人努力做,而不是想我能为这件事做些什么。
 
学习了心理学的家长,可能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指责更加罄竹难书——孩子的快乐更重要好不好?不要比较孩子好不好?让孩子宽松愉快的成长好不好?
 
心理学的“观念”愈重,与学校教育的对抗可能就会越强烈。我的切身体验是,的确如此。而只要是对抗,就会造成痛苦。我们是不是强大到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完全愉悦的成长环境呢?体制内的教育真的那么差劲吗?
 
清华数学系毕业、现在独立的进行数学教育工作的汪沛老师表示,体制内的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学习经历来说非常的重要。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是存在很多问题,但不代表一个孩子可以不接受正规的体制内教育。因为学校教育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而这个完整性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其它的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
 
没有一个完美的教育体系,不仅是国内,国外也是一样,各有各的问题。而学校内的教育,对一个孩子来说,就象是正餐,课外的其它学习,是一些零食。现在的形势是很多家长正餐不吃,一心扑在零食上,并且想通过零食长得身强体壮。家长可能得更多的回到教育的规律和常识上来。
 
学校是孩子的第一个小社会系统,孩子在里面学习社会规则,学习文化知识,接受各种测评,就无可避免的会被比较,我们家长想淡定可没有那么容易。而家长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不是被保护过滤之后的环境,而是一个真实的环境。家长能做的,可能是帮助孩子去适应规则的同时,又不让规则太深的进入孩子的身体,被固化为内在的枷锁。
 
做为学校里的老师,就是帮孩子穿上社会化的“衣服”,孩子难免会不舒服。而当老师反馈情况给家长时,家长是不是只有两种对立的矛盾选择——要么做老师的“帮手”对付孩子,要么做“孩子”的保护伞对抗老师呢?
 
在雅心心灵回归团队里学习过的同学都知道,只要涉及两元对立的选择,可能就是出现偏差了,那是到了“头脑”里去解决所谓的问题时才会出现的。
 


36期的同学芳玉,儿子安安刚刚进入小学,她第一次经历了所谓的“家校矛盾”。虽然才三周的时间,她已经体会到了不存在“选边”这一问题。她说,“我是不会选边的。安安不守规则,在学校里跑跳,老师的确是为了安全着想才联系我。而我也通过安安看到我也是一个不守规则的人,我把安安当了自已,这个问题其实来自于我。我比老师懂安安,所以我更应该来帮助孩子去慢慢适应环境,我相信最多两个学期,他就会适应得很好了。”
 
群姐也通过女儿之兰的中考经历来说明,我们要通过问题的呈现,来回看自已。她说,当年女儿中考之前,有次考试老师在数学成绩下划了一道线,女儿非常的生气和委屈。她马上就站在女儿的一边,没有和老师澄清具体原由的情况下,就跟随孩子做出了不再去学校的决定。她说,现在回想,她知道那后面其实是藏着一段自已与老师之间的“旧伤”没有处理。
 
家长如何去面对老师,能不能就事论事的来面对老师提出的所谓“问题”,其实是与家长的内在状态十分相关的。老师一般都代表着权威人物,或者是曾经的“老师”,家长曾经在学生时代经历了什么,会极大的影响在面对孩子老师时的心态。
 
所以,我们做为家长,其实是很难“单纯”的听清楚老师所说的内容的。我们一方面把自已放得很低,另一方面又对老师不信任。外在的如何解决“家校矛盾”的办法不是第一位的,我们内在是什么状态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常常,我们内在做了一个判断,就单方面的活在了判断里,没有去澄清,也没有去明白各自的责任。我们应努力让我们做我们自已,孩子成为孩子自已,而让老师也去做老师自已。
 


“家校矛盾”是不是伪命题的问题,是只有看到人的存在,这个问题才能破。
 
扩展开来,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也不要只盯着一时的成绩看。成绩只是学习状态的一个阶段性呈现,而学习能力才是最关键的目标。家长陪着孩子按照学习规律,一步一步踏实前进,把力量放在改善提高学习成绩的土壤上更加根本。
 
同时,家长一方面,不要把自已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看得过于重要;另一方面,在亲子关系里,把力量放在提高自身质量上更加省力。决定陪伴质量的不是时间的多少,而是家长的状态。还是先把家长自身搞好吧!
 
在孩子这一方面来说,孩子对家长的状态会全盘接受,哪怕是泥沙俱下。身教重于言传,家长内在传递的状态才是最影响孩子的。如果家长是一只花蝴蝶四处乱飞,孩子就很难学会认真,专注和踏实。
 
所以,让我们把“家校矛盾”中对抗的力量收回来,在自已身上开始用力,开始去“创造”更好的环境给孩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