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沙龙分享】一场母女之间关于“界限”的现场对话 ——是“流动的情感”还是“需捍卫的城墙”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一场母女之间关于“界限”的现场对话
——是“流动的情感”还是“需捍卫的城墙”
这一周的雅心沙龙是由24期的沈秀勤和美丽大方的女儿袁怡梦一起带来的,探讨的主题是关于亲子之间的如何尊重界限的问题。
女儿袁怡梦从外高毕业之后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前段时间她自已挣了学费到法国夏校(暑期学校)学习期间,又挣了路费,请父母也来法国旅游。也就是在父母来法旅游期间,她开始意识到自已通过半年的独自求学、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时光,已经非常的独立和自主,再回到和父母的互动里,她开始感到了困惑,和父母在一起时觉得不适应,许多时候自已的边界被打扰,做事情的独立性被父母控制。
袁怡梦说,“比如我想到博物馆去看画,爸妈却想去看风光建筑,就会发生矛盾。我的时间也不能自已做主,我得去牵就他们,因为他们语言不通。我和他们的很多兴趣点也不在一起,常常发生冲突。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就骂了一句粗话,妈妈非常的生气。她和我的情绪周期不一致,我先是哄她,等她好了,我陷入到情绪里了,相互影响,把情绪的周期似乎拉得更长了。而我这半年在外,一直是自已的事情自已来做主,又和父母在一起时,我感受到边界被侵犯。妈妈总说要我不要走弯路,要如何如何。而我是觉得你们只要在我落水的时候给我备一个救生圈就可以了,而不是在我要跳下去的时候就拉着我。”
“记得小时候,我什么事都要征求妈妈的意见。给姥姥打电话,我说一句,就问我妈下一句该怎么说。我似乎也习惯了遇事征求妈妈的意见,但现在我却开始感到不舒服。现在我回国渡假,妈妈还是会对我买衣服,交友,作息时间这些事上干预我,我觉得自已的空间被侵犯了,又不得不去顾虑父母的想法。”二十岁的袁怡梦说道。

沙龙现场来了许多的“妈妈”,大家望着“自已的孩子”如此敞开的坐在那里说出关于亲子之间界限的困惑时,都似乎有点茫然。父亲的代表孙大哥表示,他作为父亲,就会无条件的向孩子去靠拢——孩子都这么出息了,孩子说怎么就怎么。而作为母亲的几位代表,则各自表达了自已对孩子诸多的担心。
比如我们的曲艳华“小燕儿”姐姐,说不允许儿子与某个女孩交往的事情,觉得那是女孩子是个地雷,交往了就无可挽回,“有些事是不能做错的”,她说道,而在某些小事儿上,比如以前会帮儿子买衣服,现在就会放手一些。
而我们的罗芬罗主任,则说女儿回国后帮朋友打游戏通关的事情,夜晚不睡觉,那怎么行,她就把电脑给拔了!而女儿说这一拔,她又得多熬三个夜才能补回来时,她又充满了后悔,不知道怎么管女儿了。
妈妈们对孩子担心多多,情感上的,身体上的,生活方式上的,和孩子们的确处在不同的时代,很多的价值观和兴趣点、生活方式都会不一样。她们认为,作为母亲,怎么可能不管孩子呢,不管多大,在母亲眼里永远都是孩子啊,如果有什么事情,还不是父母兜底吗?而做为子女方的袁怡梦也表达出,子女有时候让父母进入自已的空间,是想和父母还保持着交流的状态,而不是真的需要对方出主意。
这个时候,群姐让各位妈妈在内心里呈现出自已的孩子到底有多大,是和现实生活里一样大呢,还是比较小?我连连点头,因为我听了几位妈妈的发言之后,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觉得她们并没有看到孩子真的已经长大了。
“小燕儿”姐姐娇羞的说,“恩,她只有七岁”,而秀勤姐说,“我觉得姑娘只有十几岁吧,恩,比现实的要小”。而我也感到唏嘘的是,我都四十岁了,在我妈妈眼里,估计最多不到二十!她关心我的问题,都还是非常细碎的小事呢。

群姐又采访袁怡梦,问道“父母的意见在你那里有多大的影响力呢”?她想了想,说“如果她说的有理有据,最多也就百分之二十,我还是会按我的想法去做。如果她说的没有理由,那是百分之负二十,只会让我非要去做试一试给她看。但是在情绪上的压力却会非常的大。”
那父母方所谓的为“孩子兜底”,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自已呢?兜底是可以选择的吗?会有父母在孩子真的发生事情时选择不管孩子吗?“兜底”其实是一种存在。作为父母,就是会为孩子兜底的,而这个行为其实是因为自已身为父母就会如此选择,也是为自已而做的。
其次,“兜底”是“兜”什么呢,是兜事情的解决,还是情绪的安放呢?一位来自江苏的医生朋友也说了她的儿子在汉读大学产生严重的不适应,而她专程请假从老家来这里陪伴孩子,也是想为儿子兜兜底。
张艳华姐姐分享到她是如何陪伴女儿的情绪危机的。其实,孩子需要的兜底不是要父母去帮她们解决事情,而是在发生事情时,能有安放情绪的出口。而一个好的父母,最好的做法是能在事情发生时,帮助孩子从事情的纠缠里回到情绪和感受那里。
袁怡梦接着分享道,“虽然我感到边界被打扰,但我也还是能感受到妈妈在尽力的改变。比如我小时候在家就不能关门,永远都是敞开的,而现在妈妈允许我只留一条缝。再比如这段时间我和男友分手了,我给自已一个月的期限,允许自已颓废。以前妈妈不允许我这样的,而现在我能感到妈妈允许我这样,我还听到她和爸爸“交战”,保护我让我有这样一个过程。”
妈妈沈秀勤说,“我其实非常非常的难受,看到这么好的女儿,在那样糟蹋自已。我恨不得灭了她!但我只能让她去经历。这次我也感到,我难受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我不是因为她而自已难受,而是看到她这个人的样子,而感到她真的很难受。”
女儿听到了妈妈的话,似乎有些触动。沙龙现场也渐渐安静下来了。每次的沙龙都会出现这样类似的转折点,就是开始从头脑里“你对我错”的各执一词,开始走入心灵的“彼此看到”。
看到坐在我面前的这对“姐妹花”母女俩,我仿佛看到了我和妈妈。我和妈妈的互动模式如她们几乎一模一样。多少次我为自已的界限而战,从母亲那里感到不被信任,还有对我生活方式选择的质疑,我常常感到边界被侵犯的愤怒。我也曾走上“自我的保卫战”之路,把自已活成钢铁女侠,隔绝掉母亲的控制,也抵抗了母亲的温情。而我的边界保护得无论多么完好,我还是感受不到幸福的流动。
通过看到秀勤母女俩的呈现,我也清晰的完成了一次对自已的梳理。如同群姐所说怡梦的功课在于“自我怀疑”一样,我也是一样。我内在有非常明确的自我界定,但同样因为从小互动模式的影响,我在做自已的时候,常常心怀不安,对四周投去犹疑、试探的目光,生怕因为做自已而伤到了别人。慢慢开始懂自已,是我们这类从小很乖巧的孩子的路途。
真正的边界是在两个真正独立的人之间才会产生的,而得到这样的结论很简单,但又很无用。因为我们都只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没有、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完全独立,内心都有很多未完成的功课,有很多的恐惧和害怕。那我们要如何去建立亲子关系呢?
首先要对内心的恐惧和害怕有所觉察,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就一定会投射到亲密的关系里去,特别是对孩子,因为那更容易、理由也更充足。内心的恐惧之虎,会变幻成各种各样的问题,投射在孩子身上,产生对孩子的自我边界的干扰。
其次,母亲对孩子,要尽可能呈现孩子的真实状态,而不是自已内心的小孩。孩子,是在这个时代,这个环境里长大的,已经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多看到现实中的真实的孩子。
而作为孩子,一方面是要开始不仅做自已,也要开始懂自已,开始通过看到父母的呈现,去看到父母这个人的真实存在。
和人连接,就可以体会到界限其实是一个流动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也是开始相互信任和懂得的过程。如果只是和问题的表象连接,就会始终感到矛盾和纠结,界限成了一个必须要捍卫的斗争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