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对父母的恨,其实是未曾被允许表达的爱(陈漫初)

(2017-10-15 21:13:14)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新一季《爸爸去哪儿》开播了。

因为一段预告片,一向不怎么喜欢看的我也蹲点准时守候开播。 

陈小春生气发飙时,指错方向

Jasper弱弱地说了句“Can you stopbeingangry now(你能不生气了吗?)

陈小春在气头上,没听到,继续监督他走路。

Jasper跟不上爸爸,父子两有段距离

陈小春很是生气,大吼:“HeyHurry up(快点!)

Jasper一直在表达“I knowWhat’s wrong with you(我知道,你怎么了?)

陈小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直指儿子“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了?)

Jasper又问了一边“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了?)“em....Can you stopbeingangry now(你能不生气了吗?)

陈小春说:“Sorry(什么?)

Jasper“I say”然后拿起喇叭“Can you stopbeingangry now(你能不生气了吗?) 

他用软软糯糯的英语说出了一句认真勇敢坦率的话。屏幕前我的心顿时软成一滩水了。

而陈小春出乎意料地,嘴角微微上扬,蹲下遥望儿子,说了句“OKSorrySorry 

这个片段我反复看了不下五遍。 

陈小春事后接受采访,既震惊又欣喜地说:我想我一辈子都会记住这段对话 

我想我也是。

我朋友当时也感慨了一句:

要是小时候,我也能对情绪失控的父母说这句话,就好了

也许,不是不能,只是不敢。

是的,不敢。

1 

我朋友说她小时候很害怕做错事,生怕做错事了就会惹来一顿骂。她觉得父母就是权威,父母都是对的。小时候她曾经尝试过表达自己没做错,可是结果要不就遭到漠视,要不就是父母姿态更加居高临下的痛骂。我是你爸!”“我是你妈!”“我为你好!

甚至到后来她畏手畏脚,是不敢做任何事。

在这样的不被允许表达、不平等的家庭氛围中,让她的害怕延续到成年。

她看起来就是弱弱的,在权威人物(例如老师、老板)面前大气也不敢出。

因为从小开始,因为不知道什么事在父母眼里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知道做了什么事会引起父母的情绪狂潮,只知道自己做错了就会引来一场风暴。

她已经把父母的愤怒和焦虑通通归因为【都是我的错】。 

后来,接触了心理学,她曾尝试过为自己发声。

曾试过跟父母澄清你是你,我是我,你的情绪是你的,跟我没关系。可是父母已经习惯了这一直以来的方式,突然发觉女儿不受控了,于是比小时候吼得更大声,更有气势。 

父母因为孩子的表达而焦虑害怕,所以第一反应就是制止。殊不知,孩子不表达,以后就再也不表达了。

父母不知道的是,孩子每一次生生忍下的眼泪,以后会氤氲成他人生中的一场暴雨。

父母更不知道,孩子每一次吞下那些还没说出的和不敢说出的话,以后都会是他无法承受的重量。 

长大以后,孩子不会表达了。 

是的,其实父母也在害怕,在焦虑。

他们在害怕孩子失控。

潜意识里,

他们害怕他们的情绪没人负责,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力量承受自己的情绪,更没有力量承受孩子因为自己情绪受伤的这个事实。

然而,

往往他们越害怕,就越要掌控孩子的言行。 

2 

网上有一段子: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小时候吃辣条,不看生产日期;像小时候我爸打我,不讲道理。这句话大概是想突出我喜欢你,不讲道理。可是那一句像小时候我爸打我,不讲道理。莫名让人觉得心酸。

平时生活中不难见到,父母想要孩子改变的就是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行为或者性格。忽略了孩子自身想要什么,生生地把孩子的需求堵在嘴里。 

孩子是症状,父母是症结。 

很多父母都会说他很不听话”“有什么办法可以给我教育他吗焦虑都写在脸上。反观一旁的孩子,要不就一脸无所谓,要不就沉默。所以,这到底是孩子想要改变,还是父母想要孩子的改变?父母一直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仿佛只要把孩子攥在手里就心安,不知不觉把孩子沦为了自己的附属品。孩子越来越发不出自己的声音。 

我朋友成年以后,对于权威性的人总是下意识地顺从,在这些人前她没有自我,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她越来越累。

接触了心理学,一点点觉察成长,才发现自己幼时被种下的根这么深。

面对权威人士时,她下意识的顺从其实就是把对方投射成了父母。她害怕,害怕自己做错事,不知道有什么后果。

明明很有才华,在工作上却不敢表现;

明明工作繁杂琐碎,已经让她喘不过气来,她还是无法说出现状争取自己的利益;

欠缺的除了勇气,还有力量,勇敢表达自己的力量。

小时候想说出的那句“Can you stop angry now成了一把刀子,如鲠在喉。

无法再那么纯粹勇敢地表达自己。 

3

Jsaper表达出来之后,出乎大家意料地,陈小春很是欣喜。

当孩子越能被允许表达,他越能活出自己。

很多父母都走在学习成长、斩断代际传递的成长路上。 

如果你也曾是受伤的孩子,如果你也正走在成长路上,像文中提到的朋友一样,苦于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苦于无法活出更好的自己:

允许自己有恨,恨与爱往往是孪生的。 

很多时候,这种恨是不被父母允许的,出于对父母的认同,这种恨也不被自己允许,久而久之,越积越深。

当你面对权威不敢表达的时候,你就把心中那个严厉的父母投射出去了,你对对方既害怕又有期待,期待他能打破你以往经历的严厉父母,期待他能看到你。可是往往是不会的。这种爱恨交织的感觉,还是要回归到自身。因为恨隐藏在爱之下,我们试图用爱去掩盖那种恨。然而越是掩盖,自己越痛苦,越不被看到。

连自己都看不到自己,期待别人的看见和救赎是不太可能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允许自己的恨时,爱才会流动

允许自己有恨。尊重自己的感受。

要看到自己,接纳自己。

好好觉察,学会表达,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时候吞下了不敢说出的话,吞下的还有自己的真正感受。这模式一直贯穿着我们一生。长大以后,明明心有所感所想,也习惯性压抑,或者说明明感觉到了不舒服,但下意识保护自己,习惯性隔离了自己的感受,试图粉饰太平。

你可以去尝试体会觉察一下自己真正的情绪,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准确了解自己,走出表达自己的第一步。尝试开口表达你真实的感受,这种表达是坦然而真诚的,只讲感受不指责。对方一开始可能会不习惯你这样的转变。

别害怕别退缩,多表达几次。那只是你的感受,你可以更理直气壮些。

分清界限。 

很多父母跟孩子之间是界限不清的。当你在表达的时候,你会受到别人的指责或者攻击。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讲的只是【感受】,感受并没有好坏之分,那是你的感受。对方往往会觉得自己被指责了。总是有个过程的。要知道,他们的攻击或指责不是针对你,而是通过指责把他们所感受到的扔回给你,这样他们就不会有内疚不会有不舒服。 

我记得当我学习心理学之后,学会了如实表达自己。有一次电话我妈说一句话让我很不舒服,我跟她说:妈妈,你刚刚那句话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妈听到后立刻跳脚,急了哇!你怎么这么敏感啊?学心理学是这样的吗?我有点委屈。随后就释然了。我告诉她妈,我在表达这句话让我不舒服呢,这是我的感受。

我知道其实妈妈在害怕,害怕我这句话是在告诉她妈妈,因为你说的这句话,我受伤了。所以她迫不及待攻击我,证明我没错,女儿没因为我受伤。以及缓解她犯错后的焦虑。

现在,在一次次的表达中,我妈妈也知道我在表达事不是针对人,更能坦然更有力量地理解我所表达的感受。 

你表达感受的同时,对方会有自己的感受。这是很正常的,双方都会需要一个适应缓冲期。 

再没有第二个童年。

我们回不去了。 

可是你要相信,

现在的你可以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让自己为自己勇敢发声,

试试。

没关系的,

你只是表达你自己。 

当你学会了表达,

从内在生出自己的力量,

你才能更好地活出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