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他人”,这个想法有毒(周小宽)
(2017-09-24 23:15:14)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01
想控制他人而不能
你会感觉很受伤
“我老公实在让我看着难受,明知道他那个弟弟怎么帮都没用的,可是他还是拒绝不了总是不断借钱给他,为这个我和他大吵过,冷战过,离家出走过。我真是不明白,他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为什么还是要这样?他是不是应该看看心理医生?”
大学好友在微信上向我紧急求助。把家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她,给人感觉一直是个好妻子好妈妈,突然向我诉说烦恼,一定是对老公“忍无可忍”,相当痛苦了。
我给她的建议不是让她老公去做心理咨询;而是告诉她,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判断,和判断背后依托的一大套价值观体系。
如果你一定要他认同你的道理,那其实是无视了他的评估和判断,试图去控制他改变他。
大多数人的痛苦,都是因为对他人的执念。
想控制改变他人而不能,于是就会很痛苦。
但是如果纠正了认知,建立合理化认知,这种执念和因此产生的痛苦就会立刻减轻
——这正是人本主义认知疗法的理念。
你怎么认知这个世界,你对自己和他人持有什么观念,决定了你会快乐还是痛苦,纠结还是平静;而并不是你拥有的现实可以打多少分,来决定你的心情。
好友的老公,明知道屡次借钱给不成器的弟弟,是助长了弟弟好吃懒做的习性,还给自己的小家庭带来经济的损失,影响夫妻的感情,既然有这么多的坏处,为什么他还是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做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但答案在他自己的心里。
对于好友来说,只有先放下控制和改变对方的执念,才有可能看到和接纳对方所想和所做与自己不同的真相。
02
“选择性看见”
是为了理直气壮地控制
好友只看到“借钱给弟弟这件事不对”,很难接受老公在这件事上重复犯错,所以痛苦,连带对亲密关系也感到失望。
可是如果她能看到老公内心的真相,那么她的失望和痛苦就会减轻。
为什么我们总是看不到真相
因为不想看到。
人性很难做到真正的无私。我理解的无私和高尚,不是你去改变他,救他于你所认为的水深火热,而是接纳他的一切,让他平静地活在他的价值观里,直到他真的从内心想要改变。
我们总是“选择性看到”我们想看到的,要求他人时,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需要给自己“改变他人”提供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
于是,所谓的“对”产生了,道理产生了。
但是,如果能看到你的对不一定就是他的对,并且接纳他的内心感受与你不同,才是亲密关系里的包容之爱吧。
反之,就是控制。
觉察了你在控制,也就觉察了对方的真相。
很多人的内心台词是这样的:“我为你着想,苦口婆心,可你却一意孤行,完全不考虑我的感受,这还是爱我吗?”
其实,这就是在一个人“选择性看到”的“不合理认知”中产生的痛苦。
好友也觉得老公的所作所为让她受伤,甚至觉得自己不被尊重。
可是,她如果能“看到”——
这个男人,假如拒绝借钱给弟弟,要承担的那种强烈的内疚感;面对思想比较“落后”的父母的责备,听到父母的叹息,随之而来的对父母和原生家庭的背叛感,她就能体会到这个男人内心的煎熬和纠结——理解他所处的现实,接纳他内心的感受,我想这才是爱吧。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去爱别人,那么在别人不能如我们所愿时,至少也不需要上纲上线到“他不爱我”的程度。
就事论事就好。
如果做不到就事论事,做不到看到对方的“真相”,一味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思路“做好”,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考虑对方做不到这件事背后的原因,那么伤害家庭和感情的,甚至让关系失败的,并不只是对方,而是双方。
当然,如果他不改变而让你觉得无法接受,终止关系,或者改变关系,划出自己的界限,是你的自由。
将有关自己的一切放在自己的界限之内,让他人生活在他的价值观和人格里,你就会在关系里放松。
想控制结果和关系的人,当然会累。
03
让他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
是对他人的尊重
除了“我”之外的,都是他人。无论我们有多么亲密,我们都不是处在一个感受世界里。
也许很多人都记得自己曾经面红耳赤地和对方吵架,坚持自己的观点,拒绝听对方说的话,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但是,吵归吵,表达归表达。如果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对方认同并执行“你的正确”,那就和爱无关。仅仅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界限的挤压而已。
很多时候这样做并不会让我们达到目的:当你试图挤压对方死守的那个界限时,即便在你看来他的界限和取舍是那么的不合理,你都会品尝到对方的拒绝,甚至满含愤怒的攻击,久而久之,这种对峙和伤害会影响亲密关系。
还没完,接着,我们还往往惯性地把亲密关系损坏的罪过,全部丢给当时没有听自己的做出妥协和改变的对方。
这不但会造成关系的失败,还会造成自己的无法成长。
这是我所看到的很多关系中的问题和不合理认知。
一个人如果真正爱自己的伴侣,就会感受到他做出错误的决定的真正原因,做出不合理取舍的真正用意。
因为在他感受的世界里,他此刻只能如此。
也许有一天他会如你所愿改变,但那一定是来自于他自己内心的转变。基本和你无关。
所谓他人,就是他的出生环境,成长背景还有基因都和你不同,他的每一个过去都和你不同。所以他对于同一件事情产生的感受也会不同。
我们常说“换位思考”,在发生关系冲突时,这当然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
但是最高的情商,是共情
不只是你将自己摆入他的现实,去体验你产生的感受,而是走进他的内心,去接纳和体验他的感受。
前者是“换位思考”,后者是“共情”。
在“共情”里,理解他的不能,理解他跨越不了的关,理解他无法回避的感受。共情是站在他的位置,用他的心和他的眼来看这个世界。
这才是更高级别的理解。在关系里,这才是爱,才是接纳。
我不想说这是一种高尚或者正确。我只想说,如果你做得到,你将会真正获得幸福和平静,以及自我。
你对他人不同的接纳,就是对自己的放过。你因此会获得平静,以及力量。
你的故事也永远无法在别人身上复制,让他人活在他人的价值观里,正是你的强大。
04
结
在《我的前半生》中,唐晶问子君,你为什么要去深圳,为了我去没有必要。
子君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值得去大力维护的东西,可以是一件事情,也可以是一个人。我是为我自己走的。”
这个“大力维护的东西”,就是价值观,或许有对错,但是它仍然是这个人内心的世界的写照,在这个内心世界里一切都有着独属于这个人的排序。
你不需要认同,但你得接受这个现实。
以一个小故事结尾。
一条河,甲曾经淌水走过去,
他对身高一样的乙说,其实河水最深处不过到脖子。
于是,他一下把乙推了下去,他想着这样乙到了河里发现水不深自然就能过去,但是甲不知道乙恐水,有过被水淹的内心障碍,结果乙掉进水里的一刻就晕了过去…
很多时候,你以为他能和你一样走过去,但其实他可能就被淹死了。
他的坚持无法改变,一定有他此时此刻的原因。
有的人只有在他的价值观里才能存活。这也是活在当下。不管当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