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弱我有理”?不,伤人又伤己(王雪岩)
(2017-09-12 14:33:26)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在生活里,“弱”的确可以带来一些额外的好处,比如吸引到帮助、关心。但是,如果潜意识里将弱当成自己的资本时,麻烦就来了。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团体小组,组里有一个组员讲到自己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如何难以获得家里的资源。他最初讲这些的时候,大家给了他很多支持和理解。但随着小组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当他再讲到这些,组员们都会越来越躁动,越来越不想听。于是他变得很愤怒,发脾气,感觉大家都对他不好。
这样的时刻,生动地呈现了他在家庭中的状况:弱,成为他迫使家人照顾他的资本。事实上,并不是家人照顾他少,而是他期待的更多。当他无意识中用对待家人的方式来对待小组成员时,他的方式失效了。这迫使他不得不试着用友好些的方式来与组员互动,慢慢地,他也收获了更多的友好。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他放弃了“我弱我有理”的方式,过上了心灵自由的生活。
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弱我有理”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解读模式,陷在这个模式脱不出身的,大有人在。这个模式带来的,是生活一团糟。
单纯从心理学角度去理解,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弱我有理”存在短暂的合理性,这就是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为了处理因柔弱而不得不承受的危险体验,婴儿会动用一个叫做①“分裂”的机制,把满足自己的感觉视为好的,不满足自己的感觉视为坏的,这样,在他的内心就可以把好和坏做个分离。只要把坏的投射出去,感觉坏的都是别人,就可以保护自己感受自己是好的,是被爱的,是安全的。但如果这个孩子成长得不够顺利,一直停留在采用“分裂”来处理外在现实的状态里,就会成为病态。
从分裂发展到整合,只是孩子在生命第一年要完成的巨量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他要面对和学习处理的“危险”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危险既有现实性的,也有因为弱小而在内心感受到的。这么柔弱的生命,只能依靠父母的良好照顾才能生存,所以,当然是“我弱我有理”。但是,孩子不会永远是孩子,如果他在长大的过程中,心理没有跟着长大,就可能成为一个停留在“我弱我有理”状态的成人婴儿,那就会变得很糟糕。
孩子在成长中还会经历另外一些艰难状况,比如当孩子意识到母亲(最初局部客体:乳房)是那个既能提供给自己保护又能为自己提供食物的重要客体时,就会渴望得到母亲那些好的东西,但有时又不能被完美的满足,于是就变得失望和愤怒,就会试图破坏那个好的客体(咬痛乳房等),这个过程叫做②嫉羡。嫉羡被修通,孩子就可以发展出感恩的能力,就会更有能力从母亲身上吸收爱的感受。吸收爱的能力越多,越满足,成长也会更健康。但如果嫉羡没有被修通,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在成人生活中愤恨于别人拥有好的东西,如果自己不能获得,就宁愿去摧毁别人的拥有,哪怕自己也并不能从中获得好处。这同样是“我弱,我有有理”。
“我弱我有理”其实也代表了早期正常分裂过程没有很好的完成。当“好客体”与“坏客体”无法正常分裂时,带来的影响,就是③“混淆”:好坏混淆,对错混淆,人我混淆,情绪与事件混淆…….这种种的混淆带来的,也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困难,更可能会影响到这个人所有的生命状态,比如获得结论困难,清晰思考能力的紊乱。混淆带来的是内部边界缺失,所以当一切都处在一团乱麻中没有各归其位的时候,思考的能力自然会受限。所以,“我弱我有理”呈现出的,也是心理边界的缺损。
对“我弱我有理”的人,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对于一个有足够心理能量的人来讲,拒绝这个“弱者”的不合理期待,是最爱他的方式,就像前面讲到的那个小组成员。因为那可以帮助他理解现实,发展心理边界。而心理边界的健康是一个人各种社会功能健康的基础中的基础。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承受来自“弱者”的攻击和愤怒,这其实是心理咨询师们每天都在做的事。
我们的文化中,“保护弱者”是美德。很多时候这是被推崇的做人原则。但当这个原则运作时,如果缺少一些必要的界限,就很容易混淆保护与伤害之间的界限,反而造成困扰。
比如在家庭中,妈妈生怕孩子做家务耽误时间,让孩子几乎没有参与家庭劳动的机会,一旦孩子长大步入社会,就会发现,独立承担一件工作和任务如此困难,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动力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搞定一件事情,因为他早已习惯来自妈妈的照顾——当然,也有可能是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保护也成为了剥夺。
当然,在潜意识中,孩子可能还承担了另外一部分功能:孩子是缺少能力的那个人,而母亲是很有能力的那个人。当孩子被当成弱者被“保护”起来的时候,他也成了不得不接受“轻视”的那一个。从这些角度看,你还愿意处于受害者位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