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直播间】勇敢的智者走的路 ——武汉雅心的前世今生(一)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雅心课程 |

一、创办团队的一个普通机缘
事情总有起源。
说说佛陀。
其父为该国净饭王,一天其母摩耶夫人梦见一头白象伴随道白光从空中降下投入她的右肋,从而有了身孕。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摩耶夫人遵照习惯回娘家,走到蓝毗尼花园,手攀无忧树枝坐下休息,一阵和风吹过,乔达摩.悉达多从摩耶夫人右肋诞生,这时天空出现了两条龙,一条吐凉水,一条吐温水为其沐浴,乔达摩.悉达多沐浴后即站起来向前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接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环顾四方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释迦牟尼世尊出世后一手指地一手指天,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句话并非佛陀自大之言。这句话是在启发人们,“我”是宇宙间最为尊贵的。这个我字并非佛陀自称,而是指我们所有人内在的那个真我,团队所说的生命本源自己。
那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本源和所有花草树木的生命本源都是一样的尊贵,并非我们的生命本源是独尊的,但是佛陀所说的独尊,我想更大程度上是说我们内在的真我,内在的生命本源对于红尘世界的我们,是极为尊贵的存在。
反观我们的团队,我们团队的产生和创办没有奇幻的色彩,反而就是来自生活的一个小小的启示——这注定了我们团队的起源就是来自活色生香的生活,来自热气腾腾的生活,来自一个普通生命给我的触动。
我曾经在微课中讲过,关于团队是多年前因为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小丫头在日本和我的邮件往来,帮助了一下她度过在国外非常痛苦的时间,然后她学成回国从天河机场和她的父母在电台门口等我下班,等我到凌晨一点下班,请我去宵夜(其实我不是一请就能请得动的人,我不是很随便的人,别请我宵夜啊,一宵夜,说不定我又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的,你是要负责的)当时边聊边心念一动:为什么不把这些好东西交给那些需要的听友?因为在节目中大量的个案,节目下更大量的听友,我透过大量的听友看到了很多普通如你我一样的人的需要。而且我深知这些东西真的非常好,是有别于头脑的美好,是很多人没有见过的美好。
所以在八年前我就开始创办了我们的团队。
二、关于团队的路径:
《圣经》里的人物亚拿萨哥拉说:
“通向地狱的路,从哪个方向都是通畅的。”其实通向错误的失败的路,也从来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是顺畅的而且是多条路径的。
马云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要是成功的方向错了,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生命只有一次,这么宝贵的时间我们浪费不起!
正如你吃饭,你是拿刀叉,还是拿筷子,就决定了你是准备吃西餐还是吃中餐。
在这个团队创办之前,我最不假思索的最笃定的最确定的就是走心路,这个没有思考,没有比较,这是早已确定的一条路,不管我创不创办,我个人都会走。
随后我想了很多,想的最多的是课程和怎么走;想的最多的是课程的框架和团队的设置;想的最多的是大家怎样真的可以得到和拥有好的东西。
那么我一说到课程,假如你是创办人,你会怎么对待课程构架课程?
就像你是一个准备创办一个机构,你的服务对象,你的理念,你是准备请人来讲还是自己亲自上阵?你是准备让你的机构成为产品超市,就是各派的疗法,让各种各样的产品进来放进货架,各种疗法在这里放着,大家各取所需,还是我们有自己的路径?
有的是老师本身学习了很多,似乎掌握了很多的疗法,可以撑起一个机构的初始阶段,甚至相当长时间,然后就开始不得不引进各种疗法,各派大咖或者小咖来进行补充。
有的老师有她(他)自己的路径,可以不断前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笃定,一条路可以走一辈子?
我们走的就是后面的这条路——一辈子可以回归生命本源皈依内在真我的一条路。
三、博采众长其实可能是一种重复母婴关系的无意识的外抓模式
这里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博采众长?
你需要前世疗法,我就请来老师上前世疗法;你需要格式塔疗法,我给你请来格式塔疗法老师(完形疗法);你喜欢海灵格我就请来海灵格老先生或者海灵格和苏菲夫人,你喜欢萨提亚,那我就给你请来约翰.贝曼;流行内心受伤小孩,我就给你请来白大卫;你喜欢精神分析,我就请来武志红曾奇峰,喜欢亲密关系再加点灵性内容的,那我请来素黑或者张德芬……
于是我们想学的可以学习到很多,这是不是博采众长?
大家听上去感觉如何?
很丰富很多选择啊!品种丰富选择余地大,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对方都来提供?我们是不是有当上帝的感觉?
看看,如果您是那么想的,那么第一个请问——关注焦点在哪里?
对的,是在外,是外面给你提供,看起来很好,可是这样的方式是:你想要什么,我来提供给你什么!这是什么关系?在心理学上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一个在一个人生命的初期阶段——母婴关系,妈妈提供婴儿之所需,这里面就有提供的好的,也有提供的不好的,于是就会出现能够请来各路大小咖的机构,也有做着做着就做不下去的——心理学的机构一样是风起云涌,一样也是纷纷倒闭!你会看到“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楼塌了”(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所作《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词)。
如果我们要做选择也不能那样做。
如果我们走的是这条路,一是我们从根本上没有摆脱外抓模式,而且重复着婴幼儿时代的模式在进行运作!那么延伸一下,我们听友中、学员中搞金融的,搞经济的,搞产业的,搞经营的,为什么百年老店那么难见?为什么百年老店又那么难得呢?因为要当一个一百年的优秀的非常好的妈妈,将最好的状态维持一百年,给一个不断长大胃口不断变化的孩子提供所需,容易吗?妈妈会三病两痛,妈妈会腰肌劳损,妈妈会精神不济,妈妈会心情不好,妈妈会越来越跟不上时代,那么孩子呢?孩子小时候喜欢蒸鸡蛋,大点喜欢烂一点的米饭,再大点,各种胃口打开,今天吃西餐,明天吃中餐,上午还想吃水饺,一到餐厅发现还是吃热干面!孩子的胃口不断变化,提供孩子所需的妈妈容易吗?你们今天在这里听微课的领导,老板,中层骨干,你们身处其中,这种尽力去当完美妈妈的感觉好不好?容不容易?殚精竭虑,还吃力不讨好,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建楼的,看见大宴宾客的,也会看到楼塌的!所以每个行业都是朝不保夕,龙头老头只不过各领风骚几十年!前一个龙头老大一觉醒来就被另一个产品取而代之!其实只不过是更符合市场口味的妈妈取代了上一个优秀的妈妈,仅此而已!
说远了,刚才说到是模式:提供最好的产品,你来挑选!这是重复心理学母婴关系的模式——机构迟早会被孩子抛弃!孩子在看到更符合自己需要的妈妈,就会离开这一个奔向下一个妈妈,因为没人可以一直做完美妈妈。而且最要命的是这种模式只是在重复我们的外抓模式,让加入的学员从一开始进入这样模式的心理机构学习,就进入的是一种外抓模式——在这样的外抓模式里面去进行回到内在成长的课程,这不是很荒谬很滑稽从内到外完全分裂的状态?不就是希望种下的是桃树,可是渴望桃树结出西瓜——这里桃树就是外抓模式,西瓜就是内在转化,希望在桃树上结出西瓜,可能吗?
所以这不是博采众长,这只是再重复我们婴幼儿时期的母婴关系!
而且很多想学习心理学的朋友根本不会去关注,也不会去分辨,也没有能力去分辨的事情,绝大部分学员都会在病急乱投医的时候,是根本不会去想根子的问题的!
很多机构就是这样从根子上就进入了一个自寻死路的分裂之路,学员能避免吗?恐怕是无一幸免!
这里面有办机构的老师(老板,老大)的原因——有的根本不懂,只是因为心理学培训市场越来越红火,老师想来分一杯羹;有的是老师功力不够,也不会去想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有的是自己的境界不够看不到这一点;有的呢是知道的,可是就是要用这样方式去从市场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四、头脑我是学习的容器,这是最需要去觉察和警惕的
当我们进入所谓博采众长的模式,那么我们就会盯着什么东西对我最好,最有帮助?这个我是什么我?绝大部分机构是不会分清楚有多少个我,红尘我、头脑我、小我、生命本源自己等,那么这个到处学习的我是什么我呢?
一般而言是红尘我,头脑我,是它们在学习,而里面容器最大的是什么我?你学的东西装在哪里?储存在哪里?在哪个我的层面去发挥作用,除了我刚才说到很多机构其实只是在启动母婴关系模式之外,这是又一个关键!
就是学习的你是什么你?学习的容器是什么!!
你学到的东西去到了哪里?是你的心,你的血液里面,你的生命里面,还是你的头脑?
这是我经常强调的!
一开始当然是眼耳口鼻舌身都在学习。一开始当然还是头脑在参与,因为头脑我要去理解课程的知识等,可是如果老师还有机构却从不强调别装在头脑,或者即使强调了也提供不了从头脑进入内在的路径,那么可想而知最终只能装在头脑,只能被头脑所用,最终被小我所用!
那么学那么多,只是武器库更新换代,有的老师越来越远离红尘,越来越高大上,袈裟越来越多越来越闪亮!学员越来越像老师那样装逼!或者越学,越多了很多的搞别人攻击别人指责别人的武器!
这样的学习有用吗?没有!
为什么?
因为容器没变,只是红尘自己,只是红尘自己的头脑在学习。
红尘自己,头脑我,撑死了,就是个很多牛逼的成功人士!
可是成功人士只能是塔尖上的那少数,说实在的那不是普通人能到达的,况且就是塔尖的那些所谓成功人士,哪一个气定神闲慈悲自在?
因为那是除开工作外,从职场抽身出来安放自己的一种方式。
人都是需要安放自己的地方的!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写了一篇文章:一个月前听说王石要辞职,有些伤感,感到一个时代要结束了。
其实他是在他那个位置,对于王石这个人同样位高权重的企业家和万科这几年风云跌宕的感喟,这种感喟是感同身受的。
他说他在美国学习的这一年里,中国房地产界的几个代表人物变化不小,一位辞职,一位被封,一个打酱油去了,另一个去世了。
他们这些风云人物用什么来安放自己?在什么人那里可以得到最安全的安放?
最安全的安放之地,永远都是在自己的内在,和真的能看到你真的能懂得你的人那里—它不来自头脑,更不是逻辑,更不是外在的成功的袈裟,而是真的在关系里面进入到了很深的层面,远远摆脱了头脑和逻辑,超越了思维和观念,真的看到了你的存在,甚至你遭到千夫所指也依然和你站在一起的的人那里,知道你的本心本性本真的人那里。在那儿才有你的安放之地的。
前几年曾经在央视很火的一位主持人,到武汉广电来讲课,自由问答环节时候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怎么安放你的内心?我的问题一出来,全场哄堂大笑,我知道那笑声里面揶揄我觉得我很二的意味很浓,可是他一下子从椅子的靠背上坐直了,很认真的看着我,对我回答说:这哥们的问题有点意思,我其实很多时候很焦虑,常常过的不开心,虽然外界,业界对我捧得很高,可是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内在是满的,心里是焦虑的,于是我常常去庙里……说完后,很认真的望着我:我回答你的问题后还是有点忐忑不安,我的回答你满意不?我说你满意就行!又是全场大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