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沙龙分享】面对控制,是逃离还是连接,是反抗还是独立

(2017-07-19 10:19:43)
标签:

教育

分类: 雅心原创团
2017-07-043期 陈茗
【雅心沙龙分享】面对控制,是逃离还是连接,是反抗还是独立

记得有篇文章说,“中国人是控制型人格”。控制,可能是我们在心理学语境里谈得最多的话题。也许从中国的文化源流上来讨论,控制的确深入我们的基因底层。

 

这场沙龙从上周的“如何爱自已”中延展而来。爱自已是有层阶的,有路径的可遵循的,最高级的自爱就如特蕾莎修女一般,把自已活成爱本身,成为存在性的爱。最爱自已的人,可能从相上来看,是最不爱自已的人,到存在性的爱的层次,也就终结了“爱或不爱”自已的两元对立。和爱在一起时,对方或自已表现为A,或者是-A,都是可以的,因为你心里已经没有了战争。上周沙龙的重点“自爱与自私”的区别,其实就在于有没有在关系里,看到对方,同时看到自已,并且看到对方就是另外的自已。如果能体验到“人的一体化”关系,就不存在自爱与自私的疑问。别人爱自已的那种体验,和你爱自已的体验是一样的,关系里的他人就是另外的自已。

 

爱在关系里的一个延伸物就是“控制”。有本书的题目就是,“爱我,但不要控制我”,似乎爱与控制如影随行。沙龙上,大家表达了对控制的厌恶,但当群姐请大家设想自已在一个完全没有控制、让孩子“天照应”的家庭里时,大家却都不愿意拿“自已觉得控制已达八分以上的原生家庭”去交换。

 

到底我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如此讨厌家人控制你,却不愿意去到一个完全没有控制的家庭里呢?一位同学说出了天机,“我是不想控制,但也不能什么也没有啊。”

 

所以,其实我们讨厌的不是控制,而是希望能既享受父母的服务和爱,又要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要对方按照自已的要求来爱自已。虽然这是内心一贯的“事实”,但让其呈现在阳光下晒一晒也还是颇觉得有几分尴尬。

 

由此,我们看出,控制其实是关系里双方共谋的结果。没有一个父母会在看到儿女有能力为自已承担一切结果时,还非要吃力不讨好的去控制对方的。也就是说,父母会表现出控制的行为,是在父母眼里看到,你在某些方面还真的无法为自已全然负责。只是少有父母和子女真的有勇气去各自承担经历通往未知和不可控的旅程。


【雅心沙龙分享】面对控制,是逃离还是连接,是反抗还是独立

沙龙里,群姐拿出一条绳子,让现场的同学来表现控制的双方。第一个上台的是谢玢同学,她要扮演控制方的同学拿绳子束住腰部。在群姐说“你可以挣脱了”时,她迅速的一下子就把绳子解开拿在手里,似乎有些不舍,动作之快让人不提防。第二个上台的同学是三十六期的女同学荟洁,她要对方把她从上到下都捆住了,她表现得无力挣脱最后还是解开了绳子。第三个被捆绑的是三十六期的男同学耀光,他自已把绳子从脖子一直捆到脚,却没有捆住双手,他一边捆一边几次说到,“我一定可以逃脱的,我一定可以逃脱的”,果然,他一下子就用双手有力的解开绳子,并说“我要离开”。

 

在这现场呈现的三组中,他们都解开了关系里控制的绳索,却没有与那个扮演控制方的“人”之间发生位置移动与改变。谢玢说,我感觉原来是我不想离开妈妈,荟洁说我很无力,耀光说我发现我也许错了,我想回去。作为旁观者的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在关系里,我们就是这样以“控制”为问题,拼命对着“问题”用力,对着绳索开火,却没有通过绳索的捆绑去看到后面那个拿着绳索的“人”。那个人已经消失,我们只是拼命解开绳索,逃跑出去,这就是我们日常的“解决问题”的模式。所以当他们解开绳索后,与拿着绳索的“人”也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和连接。一位听友的感受灵敏,她说,“我觉得绳索是种连接。”

 

我脑海里出现日常与母亲的互动情形。我知道她日常用控制的方式来与我们保持连接,倒不是她想控制,只是她手里只有这一种工具而已。我日常生活里习惯对着绳索“过敏”,一看到那些“绳索”,就无意识的反应起来,而无法去连接到后面的满心想和我“连接”的母亲。我想试试看。

 

我告诉群姐我想被捆绑一次。母亲的代表秀勤姐马上说,“我来捆”。我看到她用力的,恨恨的拿着绳子对着我时,我看到的不是绳子,而是那个拿着绳子,很想和我在一起,很想表达内心的爱,很想帮助我,又无可奈何、拿自已拿对方都有点没办法、焦急的、充满担心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母亲,我心里只有爱。

 

我的眼睛有点湿,我望着我的母亲。在眼神遇到母亲的眼神时,四目相对,一股电流从手指手臂穿过心窝,整个人都是麻麻的。妈妈紧紧的抱着我,我们两个泣不成声。


【雅心沙龙分享】面对控制,是逃离还是连接,是反抗还是独立

在秀勤姐之后的分享中,我也进一步看到了妈妈。妈妈也是从小在物质无忧,但没有人管理和教导她,没有人引导她的环境里成长,她不只一次的说,“要是有人告诉我怎么办就好了。”被忽略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变得控制,事无巨细,因为她在表达自已是多么的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关注。

 

我看到妈妈,也是一个被各种要求各种观念所层层束缚的妈妈。正如孙大哥分享的,有些绳索不是父母捆上去的,而是社会,是自已捆上去的。在社会生活中,绳索无处不在,而只活在观念和规定中的人就如同一个水泥人一般,头脑里全被水泥封住,没有一点儿温度。所以,观念有升级换代,但都是一样的,与爱没有关系。


【雅心沙龙分享】面对控制,是逃离还是连接,是反抗还是独立

群姐也分享到,她最黑暗的时期,反而是刚刚学习心理学的时期。心理学的观念让她“发现”自已以前爱的行为都是非爱的行为,一个满心是爱的母亲成为了一个自认为没有“爱的能力”的母亲,而以前无论她做什么都笃定的信任自已是在“爱”里的,给的无论是什么也错不到哪里去。

 

所以,观念无论多么正确都会形成关系里的阻碍,知识和头脑在关系里其实是没有用处的。最朴实最感人的母亲或父亲,相反就是发乎于心,发乎天然,踏实在生活里的人,与有没有文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知识多了,相反掩盖了爱的自然挥发,每一种原本天然的爱的行为都变成一种渴望正确的行为的寻找。

 

最后,群姐让我们看到,我们抓住“控制”这个话题不放,反复的说反复重复这个动作,不过是不愿意对自已的生活全然负责。因为控制的对方有时已经不在,也无法真正控制你,而你还是反复说,不过是不想去真实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其独自面对未知的恐惧,还不如抓住父母,指责父母不放手。在潜意识里,我们总在避重就轻,叶公好龙。

 

所以,当我们成为了成年人,真的要学会对自已负责!我们不要用“控制”作为“控制”,抓住父母不放手!也不要为了“挣脱”而“挣脱”,觉得逆反才是独立!当你真的能静下心来面对自已,看到亲人,所谓的界限和依赖,亲密与独立都可以同时存在。

 

如果说“破除控制”有种法门,作为孩子,就是穿越“控制”的表相,到父母的爱那里去,去跟爱呆在一起,和父母连接;作为父母,就是破除完美父母的魔咒,不要努力扮演“卓越父母”,给自已松绑,直接给出自已天然的爱就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