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初恋 是很多人的未完成事件

(2017-04-18 13:57:26)
分类: 婚恋关系

(一)未完成事件

有一些男女在恋爱期间或者成家后,遇到昔日的初恋,就会旧情复燃,甚至一发不可收拾,造成家庭动荡抑或解体,身边的孩子、伴侣或者配偶也连带跟着坠入苦海。

昔日初恋似乎是很多家庭的不定时燃烧弹,谁也不知道这颗炸弹什么时候会引爆,也许是街头的一次偶遇,也许是同学会上的再次相逢,也许是多年后的一句轻轻问候......

原因何在呢?

很多的因素会影响,比如正处在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争夺期”,亲密关系处在彼此“内在受伤小孩”互动的时期,这个时期亲密关系都是每个人内在创伤都呈现在亲密关系中。

当然也跟心理学上的“未完成事件”有关。

“未完成事件”这个词语来源于20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它指的是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同时,也包含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

心理学家契可尼在撰写论文期间,做了一个这样的试验:她邀请了32位被测试者参与她的实验,要求被测试者每人都试去做20件指定的工作,其中半数工作未加任何干扰状态下,允许被测试者自行完成,另外半数工作则中途加以阻止,让被测试者不予完成。”实验结果发现,被测试者对未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也就是说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所以心理学上称之为“契可尼效应”。

就像你在考试结束后,对于没做出来的,做错了,或者本可以做对,却做错的题目,印象格外深刻!

在生活中,它可能是当时原始场景中,或者原始事件中一种未完成的重要任务,一种未满足的重大需要,一种未实现的美好愿望,一种未表达出来的重要情绪,一种未完整经历的情感体验,诸如此类的“未完成事件”会促使当事人试图去完成它,体验它,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也就是获得一个完整的自我。

很多的“遗憾”、“缺憾”和“未完成”的时间,我们都不陌生,因为“未完成事件”是生命中的常态,并不稀奇,也并不新鲜。

“未完成事件”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人们费尽心血付出种种努力试图去完成它,去填补人生的缺口!因此,未完成事件会形成一种情结,在未完成情结中,压抑是基本的要素。压抑越深,积压越重,天长日久,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那创伤却一直要求弥合,弥合的诉求有时被否认,有时被潜仰,有的被合理化。

比如一个家境贫穷的孩子,从小看到父母含辛茹苦,就从不开口要好看的新衣服,要好玩的玩具,因为孩子深深知道:父母要活全家已经很不易,所以不能提要求,那只会让父母更辛苦,于是直接告诉自己:我不需要那些漂亮的东西,心灵美才是最好的!这就是否认。只有某个时候经过玩具店,常常忍不住会多看几眼里面陈列的玩具,或者找借口在附近玩耍逗留。

还比如一个童年时期常常被忽视和责骂的孩子,会对自己有个判断“我不值得被爱”,这是会让一个孩子特别痛苦的想法,于是一个不具伤害性的合理化想法会出现:“爱又不能当饭吃,得不到爱也没什么了不起。”这想法可以保护一个人尽可能少地受到伤害,却并不能令这个人感到快乐和满意,因为,他是需要别人来爱的。

而更多的是压抑。

比如昨晚参与节目的听友说到的老公和他的初恋。

我们并不清楚她的老公和他的初恋当时是因为什么而分手,也许是当时某个无法逾越的障碍,也许是当时某个无法克服的外在因素,也许是当时年幼无知彼此错过,总之无法牵手成为彼此之间都认可的“未完成事件”!

所以在她眼里那个“工作不错人也帅气的”老公,“从20156月份开始起,我慢慢发现变了,穿衣打扮变了,品味也变了,出去应酬的时间越来越多,即使是这样,我也从不怀疑老公,因为在我心目中,老公绝对是一个正直可靠的人”。

直到2016年过年值班我下班回家,老公对我说:给女儿找了个干妈,就是他的初中女同学Z,Z对女儿很好,明天是不是请她到家里来坐坐。我听了心里是有点不开心的,但是还是同意了。第二天早上我还亲自做菜款待ZZ当晚走后,我才突然想起小姑子曾经跟我提起的一个名字,原来z就是老公的初恋女同学。所以我暗地里平生第一次偷看了老公的微信。结果令我大吃一惊:老公已经出轨了,起码是思想上。我看到这些感觉天旋地转一样,心整个就像被抽空了一样。一天晚上,老公主动跟我承认了:他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情。并且说他不会离开这个家的。我那个时候是心太软了,想到他已经承认了,就把这件事情翻篇算了,就答应了好好过日子吧。我提出了两个条件:不要认所谓的干妈,与Z彻底不要再联系。可是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

过后的一段时间,我发现两人还在联系,两人若无其事的在外散步,被我无意中发现,我简直痛苦难耐,老公跟我解释说他和她没有什么,是我自己放不下。我发现他们还在通过微信联系,每次发现他们两还在联系我就痛苦不堪,心如刀绞。有时候甚至当着我的面给Z发微信(当时他不清楚我已经知道他给Z 在发微信)

.............................

这些都是典型的“未完成事件”的发展脉络:当初的无缘在一起,成了“未完成事件”,两人联系上,旧情复燃,即使两个都有家庭,依然是无法斩断情丝,藕断丝连,现在配偶和家人也牵连进去。

当初美好的情感基础,“未完成事件”巨大的推动力,不是单凭老公正直的品格,或者老婆没做错任何事情的清白感,或者一家人的幸福感,就可以阻止“未完成事件”巨大的推动力的。

即使找再多共同的朋友来劝解,或妻子把自己份内的和媳妇的事情做到极至的完美,或运用道德力量去劝解,动用家人的力量去狙击外遇,也只是隔靴搔痒。

(二)“未完成事件”要去完成什么

那是不是在面对“未完成事件”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呢?

也不是,还是要从“关系”入手去破解,去面对和转化。

具体说,这个关系就是“未完成事件中的两人关系”入手。

所以不是别的关系,不是现在的婚姻关系或者亲子关系。它们是重要的背景关系,而非主体关系。

所以“未完成事件”中的这两个当事人才是关键,而不是两个当事人现在的配偶、父母和孩子等,这些亲密关系他人很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人选。

那么“未完成事件”的两个当事人要怎么去面对和转化呢?

首先要理清两个关系:

从海灵格老先生的爱的序位原则和爱的规则上延伸一下,初恋关系和婚姻关系,一前一后,一旧一新,一般来说后出现的关系要优于旧有关系,也就是说现在的婚姻关系是优于旧有的初恋关系,在现实层面,现有的婚姻关系是优先考虑的最重要关系,千万不要搞反了。一旦违反了规律性的东西,关系中的当事人是要付出不必要的额外代价的,正如她老公所言--他是不会离开这个家的。但如果不理清初恋关系和现有婚姻关系的优先权,恐怕老公的初衷是无法如愿的,比如婚姻关系的动荡和家庭解体。

同时妻子也要尊重这段先于婚姻关系的初恋关系---它是个存在,不是个威胁,是先于婚姻关系的一段关系,依然是有着很深厚力量牵扯的关系,除非不能用如是对待才会是威胁;

它对于老公和初恋而言是个功课,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去拥有的果实,因为它是个结束的结果,一个早已掉落的果实,除非它的力量和分量超过现存的婚姻关系。

所以妻子其中会一起来做功课,但不是可以决定走向的关键人物。

其次是“未完成事件”中两个当事人要勇敢面对两个人创伤性的内在,从三个方面入手:  

1诚实:

诚实告知各自的配偶“未完成事件”的情况,越诚实,越慈悲,越好!

这样的事件都会因为道德感或者怕伤害另一半而特别难以启齿,反而难以诚实;当可以坦诚相告一切,就相当于将旧有的恋爱关系放置于现有婚姻的框架之内进行运作,而不是独立于婚姻关系之外,不受婚姻关系影响运作,不是优于婚姻关系去运作,这就保证了两段关系可以遵循固有的规则去运行,是在尊重应有的规律下去运作,而不是违反了规则和规律,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同时两个当事人之间的诚实,就是两个人内在发生了什么,包括两人之间的共同的“未完成事件”,有共同的经历,有相同的感受情绪,还有各自立场不一样的看法,不一样的另外的情绪和感受,比如在同样的一件事情上,男的是平静,女的是委屈,或者男的是愤怒,女的是伤心;在同样的分手结局上,男的是遗憾,女的是不死心不甘心,或者男的是自责,女的是怨恨等等。

2如是:

一方面“未完成事件”的当事人,需要如是去面对各自内在的真相:

比如当时发生的事情,有着当时各自的“雪山”没有翻越过去,倒在爬雪山的途中---这个是个事实,是个存在,而且是个如是的事实,是个如实的存在;

即使看上去当初的障碍,时过境迁已经变的轻而易举,可是这只是表象,如果能诚实面对自己,就会发现两个人之间那些没能最终牵手的因素,换了另外的面孔重新出现在现在的两个人之间,比如各自的家庭,各自更厚重的牵手缘分,变成两个人难以逾越的新的“雪山”横亘在两人面前。

其实本质上此雪山依然是比雪山,只是换了一副面孔,换了一个呈现的“相”,仅此而已。

3和解:

“未完成事件”本身并不可怕,最难的其实就是“未完成事件”给当事人造成的内在创伤性的影响:难以描述的遗憾,难以平息的不甘心;难以安静的渴望等那些复杂厚实的情绪和感受。

创伤性内在“未完成事件”不是让未完成的去完成,而是对于“未完成事件”创伤性内在的疗愈和解是关键。

在诚实和如实的基础上,需要对“未完成事件”造成的创伤进行全然的接纳,这是和解最重要的基础。

比如昨晚参与节目听友的老公,可以对“未完成事件”中的自己说:“我知道你对于你和她未能在一起有着深深的遗憾,这个遗憾可能远比一般人,比如自己的妻子甚至自己预想的还要多,如果能具象,大概是犹如太平洋一样的深广;这个遗憾并不会因为你结识了美丽善良的妻子而减轻,那个遗憾就是一个遗憾,并不会因为你拥有了自己的爱人而减少,因为这个遗憾是你和初恋之间的遗憾,跟任何其他人都没有关系;这个遗憾一直都在,从那一年分手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遗憾就像是一头越来越饥饿的狼,等待着可以喂饱自己的时刻,时间越流失,饥饿感越强;这个遗憾非常强大,强大到想不顾一切要冲破所有的束缚,强大到可以掩盖带给所有现有关系的伤害,我知道你内在的遗憾,真的不是要伤害你身边的妻子和孩子,也不是让白发苍苍的父母在人生暮年徒增烦恼。

你想让初恋她成为孩子的干妈,其实你是想将之拉入婚姻的框架去处理,而并非欺负自己的妻子,更不是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你的初衷也并非是瞒天过海,只是你还不敢勇敢到底,所以有点欲抱琵琶半遮面,这半开半合的诚实,反而加重了对于妻子的伤害,这也是你始料未及的。

这个遗憾是专属于过去的呈现,也是个存在,就是当时确实有无法逾越的东西在告诉你们缘分只能如此,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这个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力量,所以你的遗憾来自于更大的力量,如果你们的爱是一种爱,那么阻隔你们的爱也是另外更多力量的存在,是高于你们二人之爱的一种爱!因为还有各自更深的缘分要去运作,所以遗憾的真正面貌不是阻隔了爱,反而是更高层次的爱和力量,只是头脑并不知晓.......

这样的对话,既是对着那个“遗憾”说话,更是对于带着这个“遗憾”的男当事人说的。这个需要专业的训练,或者专业人士的陪伴去完成。

所以“未完成事件”中当事人,不是要去完成表面的事件,而是要完成内在创伤性的部分,进行和解疗愈的功课,完成内在的整合。 

(三)其他人一起做“未完成事件功课”

第三背景关系他人也要一起做功课:

妻子怎样去看待在丈夫“未完成事件”中交付出什么样的她自己,而不是紧紧盯着丈夫他自己。

一般而言,当“未完成事件”变成了家庭功课,那么身边的配偶孩子就不可避免被牵连进去,一个人的功课就会变成所有人的功课。

比如妻子如果没能看到之前说到的真相,而只是从受害者角色进入功课,那么就会进入自己的功课。

比如认定自己是受害者角色,那么就会从道德的位置去考量自己和老公,那么就必然会成为拿着鞭子抽到老公的优势方,而非陪伴老公去共同面对的协助者,而站在老公身边,成为他的协助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是要面向一个方向去发出夫妻共同的声音。

比如触动自己自卑的功课,比如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温柔,不够贤惠等,在老公的“未完成事件”冒出来的时候,那个内在自卑的按钮也会启动。

比如妻子觉得自己并未做错任何事情,老公干嘛要去那样做呢?妻子怎么都想不通。

是的,因为确实跟妻子没半毛钱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就真的看到这个事情和妻子美丽与否,能干与否,妻子是非对错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只是因为“未完成事件”的发生更早于婚姻关系,有一个缘分更早于出现,有一个女性更早于出现在自己的老公生命里,这是个如实的真相,也是一个如实的存在,这是这个存在有着它未完成的独特性。而这个存在,是需要所有人去如是看到和尊重到,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丈夫初恋不退出,妻子是不可能出现在丈夫生命中,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妻子是要看到和尊重到这个事实。

 “未完成事件”其实就是一个慈悲的呈现:将过去的我们呈现给我们自己,要我们好好看到自己并慈悲对待!所以当我们真的去看到这样未完成事件中的自己---那些被强行终止或者不得不终止在某个时刻中的自己那些带着遗憾或者缺憾,那些深藏着一直都无法释怀坚强生活中的我们,需要被我们深深看到和理解,懂得和爱,于是我们会感谢未完成事件带给我们的丰厚馈赠。

“未完成事件”很多时候是一个残缺的美,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为了表面的狗尾续貂,反而是在“未完成事件”中去发展出另外的当下的美好!

 

(谨以此篇为礼物送给昨晚参与者和《今晚我和你》所有听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