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爱,让我们原形毕露

(2017-04-05 13:22:30)
分类: 雅心心语

 爱让我们神魂颠倒,那美好的缠绵悱恻,让很多生命在红尘里念念不忘,甚至会穷尽一生,不断复制那种心醉神迷的状态,以为爱情最大的价值,就是那销魂蚀骨的美好。   

其实爱,最大的价值之一是让我们原形毕露。 

正如打进《今晚我和你》节目电话的女孩,她说:

跟任何人在一起,都不会那么蛮不讲理,可是在他面前会刁蛮骄纵;

跟别人在一起,别人可以有三次欺负自己的机会,可是他不行,哪怕回应晚点,自己就发脾气;

他说一句不对的话我就火了,因为在乎他,我就打他,骂他,说他;

在别人面前蛮正常,可一到他面前,就作,作得停不下来;

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反省自己以前做的不好;

放下原来的矜持,主动去联系他;

知道对方很生气,就找到对方可以接自己电话的频率——三周一次,然后就计算日子,三周一次打电话联系对方。

.................................................... 

如果只是看到外在的言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作不死的典型案例。

如果我们穿越言行,去看到那借助言行呈现出来的红尘生命呢?

就会看到一个这样的遇到自己喜欢的另一半,就慢慢变小,小到似乎是个被爱恩宠到毫不讲道理的婴儿状态,恣意在爱中横冲直撞地享受,所谓的作,其实就是将自己放进爱里彻底放下面具很自我的生命状态。

我们长大后,再难以经历被父母无原则爱着的体验,进入爱情,这个女孩所呈现的就是一个渴望再次被爱包裹,被对方无原则爱着的生命状态。

一旦经历了会分手,她又主动联系,如果只看行为,会觉得怎一个“作”字了得?

如果穿越表面的言行,就看到一个尊重自己内在声音,依然为爱而动的人,也能及时反省回归到可以去爱人的位置的红尘生命。 

    进入爱情,就意味着将内在完整的自己拿出来呈献给对方的开始。

而进入亲密关系,就意味着将自己的生命完整立体呈献给对方,所谓好的不好的,所谓圆满和需要做功课的地方,都会一一呈现出来的过程,并且最终一定是要呈现给自己的过程,而这是很多人没有完成的一步。 

曾经有位朋友在雅心心灵回归团队中吐槽:自己的老公怎么会对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反应?怎么会在自己气头上对自己针锋相对?怎么会有这样冷漠的人?

其实这位朋友没看到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将怎样的自己呈现给了对方:

一个有情绪反应就需要对方来照顾自己情绪的红尘生命,而全然不去看自己情绪出来的时候,对方是处在怎样的状况!

一个一旦有了伤心的理由,就开始苛求对方能够看到自己的红尘生命,需要丈夫来放下他自己,满足妻子自己想要的一切! 

还有一位朋友很困惑:自己在同事朋友面前温柔可人,通情达理,可是一到自己老公面前就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其实就是将卸下面具的自己,那个希望对方能包容自己所有糟糕方面的自己,呈现在关系里面,要对方能包容接纳。而且只会在老公面前表现,妻子内在对于老公的信任该是多么的深厚,而在这下面又该是多么厚实的爱才可以拖得住妻子的强势和挑剔,而这份爱来自于丈夫的承载! 

如果不深深看到这些,只看表面,关系会怎样?无明状态下的施与受,只会变成施虐和受虐的关系,身陷其中苦不堪言。

当我们真的去看到的时候,内心真的会对对方承载着来自于自己的一切,给予深深的感谢和感恩!也会不自觉会拿出美好给予另一半,这才是看到后来自生命深处施与受的平衡。 

    爱总会让我们原形毕露,只要进入深入的关系层面,你我都逃无可逃,一切都会一一呈现出来。

当我们只关注对方,看不到原形毕露的自己,我们常常只会将亲密关系矮化----亲密关系被矮化成提供支撑和爱的,从中只是满足自己渴求的工具;将爱狭隘化——以为爱就是别人对我好,我要对别人好,爱的本质成了一种交换关系; 

其实远非如此,亲密关系和爱都是最终将我们带给我们自己的旅程,是一个圆满自己的旅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伴侣配偶其实是自己的治疗师和上师的原因。 

当我们在爱和亲密关系中感到痛苦的时候,看看早已在其中原形毕露的自己吧,那个自己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只有去看到里面的自己,你才能看到里面的对方。 

老天对我们的恩宠,会铺设很多条路,比如借助亲密关系和爱,将我们所有的一切毫无保留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对方,并一定要我们看到呈现出来的自己——“了解自己”这句深奥无比的话,就有了清晰准确厚实的依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