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读书会分享】觉察日记之心和脑并非二元对立(茗茗)
(2017-03-28 22:13:58)很开心的是自从参加读书会后,觉察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可能我们还是需要选择在一起的人群,常常会想到觉察这件事,一方面读书会的课程非常有趣,因为群姐完全是体验过后清晰直白落地的分享,不仅能用分享的实例来说明一些抽象的概念,来可以明晰的指出各种模棱两可的观念和大脑里“想象”出来的问题。不是实际的体验过,又有大脑清楚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
现在,消除了我的一大误解。以前总以为上老师的课就是不要用头脑,觉得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是不好的。我就在想,老师和群姐分明是大脑很发达,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很强的人好吧,为什么说不要用头脑呢?而且我一直觉得自已就是没有接受很好的科班理性教育,才导致没有什么专业能力可言。所以我一直很追求头脑和理性发展。
但内心里我知道老师和群姐一定是正确的,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说呢?我一直不理解。所以我还是顺着自已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去走。
这次,我明白了。有对立的东西,一定是有误解。头脑和理解发展绝对不是没有用的,而用心,走心,也不是落入情绪的窠臼,沉溺在情绪和感受里有时反而是没有用心。
换一个比较科学的说法,觉察也可以叫做“元思维”“元认知”。对思维进行观察,对认知进行观察。我们的大脑别看很忙碌,真正能用好大脑也是不容易的事情。而有了觉察能力,绝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更理性的思考。
比如今天,我一觉察到自已的状态,就自然的不会对思维中的“我”进行认同,而如果这时候一用脑,就会开始分析,一分析就压抑或者转移了情绪和感受,觉察,只是观察思维在如何运作,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又得出什么结论,在身体上引发了什么样的感受。这是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
而只要不用力的观察,让这个过程保持,我就会自然明白这样的我来自哪里。就拿我一直抵抗“用心”追求理性这样一件事,也不是没有由来的。我抵抗那个情绪化的我,因为我童年的生活曾经深深被情绪化所影响,我小时候多么希望父母能保持理性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生活就可以过得更好一些。
这是那个小时候的我希望家庭过得更好而想出的办法,得到的结论。但那时候的我没有力量去干涉父母为人处事的行为和态度,所以现在的我就用理性化来要求自已,这是那个小时候的我的一种补偿。
当我压抑那个情绪化的我去追求理性时,我不可能真正的理性起来。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思维觉察和认知过程。觉察自已的想法,其实总会有这样的发现。所以我决定以后每天晚上都写这样一篇觉察日记。不记下来太可惜了。
那么,如果这样觉察下去,会不会发现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呢?不过,这些我都是真实的,只是不是固定的。她是曾经的我,也是当下的我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不再关于未来的想象里,因为那份想象也和以前的我有关,大部分都是一种补偿。还有一部分的我,在于从每一个当下里去构建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