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一个眼神的秘密
(2016-11-15 15:51:48)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别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可以让自己心情舒畅如沐春风,也可以让自己内心翻江倒海情绪失控。
对此有人会说不要太敏感,别人是无心之语,至于反应过敏暴跳如雷吗?
在人际交往中,大家可能都不太喜欢自己喜形怒于色,不喜欢自己情绪化,都喜欢情绪稳定的人,中国文化都推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如果总是暴露自己的情绪,似乎就暴露了自己的短板和软肋,于是个个都在练习着八风吹不动的镇定。
可是对于真的内观的朋友,反而要关注自己内在的反应,及时觉察,因为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往往就是泄露天机,也往往是进入自己内在的良机,万万不可轻易放过。
正如昨晚《今晚我和你》节目一位朋友说到自己职场关系,跟自己的厨师长不对路:“记得酒店还没开张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剁骨头,匆匆进来一个28-29的年轻人,一副气势凶凶,很严肃的样子,快速走进来,在厨房里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厨房,也没理我转身快速就走了,我估计这个人是厨房里的师傅,后来知道是厨师长。我对他很不舒服,他给我有一种目空一切的感觉,那种严肃,快速,给我有一种压力,怕,他比我小一些,所以我很不舒服,感觉没把我当个数,我也很没面子,所以我的大脑里是很愤怒的,他给自己感觉有些严厉,厨师长有点不可一世的态度让自己不舒服,比如看自己的眼神似乎瞧不起”
看看,这个让听友很愤怒很不舒服的眼神就出来了。
从头脑层面,我们对待听友的问题,就会说:你不要太敏感;或者他拽,你要比他更拽,要压过他,不然你总是被欺负;更或者——如果你干的不开心,那就要为自己活,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等等。
这些都没什么错,在现实层面都可以,红尘自己不都是这样边东躲西藏便安慰自己说: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左一刀右一刀不少这一刀!
我们能躲过初一,可是谁能躲过十五?
你不要太敏感——潜台词就是你不对,你太敏感了——这是指责,而且是打压式指责。
或者他拽,你要比他更拽,要压过他,不然你总是被欺负——这就是对抗,而且用对抗来反抗,于是我们在喂养对抗。
更或者如果你干的不开心,那就要为自己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是打着为自己而活的旗号,实施虎口脱险的逃避计划。
当我们真的不躲不藏,而是安定下来,看着自己内在发生的一切,很多曾经发生的原始事件都会一一出现,比如还是昨晚的听友后来说到的:“我在想厨师长这种眼神和谁很像呢,堂哥,他也是这样的眼神,甩都不甩我,那种严肃像他爸爸,也像堂哥,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空荡荡,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家门口,堂哥家就在我家旁,有个邻居家和我大小差不多小孩在我们后面住,那天他过来玩,正好堂哥读书放假回来看到他,那个小孩叫有军,堂哥叫有军和他一起练一种他学的散打术,我就站在门口稻场,堂哥看都不看我,我能感受到他那种气场。让我有一种压力感,他始终在一点点教他,并且他们笑得很开心,我感到很无力,我很想去学,但我无法靠近,我能感受到他的冷漠,似乎对我们家有成见,有看法,我们两家吵过几次架,谁知道谁错呢,家境的贫寒,以及和大伯家关系不好,被大伯一家看不起的种种,是心里抹不去的记忆。”
一个眼神,其实就是一道闪电,帮助我们在暗夜看到一些东西;就是一根绳索,带着我们深入许久未曾光顾的心灵深井;就是一扇门,打开它,就会看到门后的风景。
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即使有了自己的孩子的这位父亲,现在总是神经紧张,放松不下来,因为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那个总是害怕一旦自己做不好,就害怕得不到宽容的受伤小孩在那里;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是活得很孤单的自己,内心有一个总想靠近却被人拒绝,又不知道如何去打破拒绝的受伤小男孩在那里;
总是被厨师长不可一世的眼神和看不起视作无物的态度弄得愤怒,又碍于对方是自己的上级不好发作不敢发作,其实是有一个被堂兄无视,因为家境贫寒被伯伯看不起而受伤自卑的小男孩在那里;
原始事件——小时候想和堂兄玩却被堂兄忽视;还有原型人物——堂兄,自己和隔壁的小伙伴;原始的情绪——愤怒,尴尬,压抑的委屈等都一一浮现;
原始事件——自己家境贫寒被以伯伯为首的亲戚瞧不起,原型人物:大伯和其他瞧不起他家的亲戚;原型情绪:哀伤愤怒痛苦,无力反抗的无奈等都一一呈现。
而这一个个原始事件和原型人物的出现,得益于派生事件和派生情绪:
派生事件:厨师长对待自己不可一世的态度,目空一切的眼神,忽视自己的做派;派生人物:厨师长;派生情绪:被忽视的愤怒,被瞧不起的难过不舒服。
派生的事件中的人物厨师长一人身上,其实是原始事件的两个原型人物:堂哥和堂哥爸爸;原型情绪和派生情绪的体验是一样的,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情绪和感受就是帮助我们回到自己这里,了解自己、疗愈自己和自己和解的路,顺着这条路,我们就可以一次次和自己相遇!
厨师长看自己的眼神,这一个让自己不舒服的眼神,帮助我们回到那些原始事件中去,回到原始场景中去,帮助我们回到那因为被无视对待而愤怒尴尬委屈的小男孩那里去,帮助我们回到那个因为家境不好备受歧视被瞧不起的男孩身边,因为他那里有着不为人知的深深的哀伤愤怒痛苦和无奈。
这些内心的皱褶,多年未曾舒展;那些大大小小的隐痛,多年未曾被理解被懂得;那些深深浅浅的伤痕,多年未曾被温柔抚摸,所以不是在这里,就是在哪里,不是被这个人,就是被那个人触碰,那些隐痛和伤口就再次隐隐作痛,我们需要放过那些碰触我们伤口的人,甚至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会感恩那些碰触我们痛处的人,帮助了我们回到自己,内观,了解和陪伴自己。
我们在红尘中有很多的角色和定位,我们是父亲或者母亲,是职员或者领导,是儿子或者女儿等等,这都是我们对于别人的关系,但是最重要的——我们还是自己生命的探寻者和生命的修行者,这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关系,我们缺失了这两样,生命其实对于我们,反而没有真正拥有过。
无风不起浪,我们可以借助情绪的波浪,去看到生命的风向,请珍惜一次次涌动的波浪,带着我们一次次去看到生命的风,让生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