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心理学起点在哪里?

(2016-09-20 22:33:54)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有这样一位听友在《今晚我和你》节目中哭诉:
  大姑子对做妻子的自己百般挑剔:对婆婆照顾不周啊,让婆婆累着了啊,小孩要怎么带啊,甚至小孩起什么名字她都要干预。几年来各种指责干涉。妻子求助丈夫,一而再再而三,但丈夫不愿出面和自己的姐姐沟通。因为他知道沟通也没用,姐姐不会听。妻子痛苦无奈,自己跑去当面和大姑沟通,哭着几乎求她,感谢她这些年的关心,但请她之后不要再干涉了。大姑子冷脸听完后,调头就走,并烦躁的表态以后什么也不管了。之后又发生了很多事,大姑子还是干涉。媳妇一忍再忍。直到清明节的大爆发:照例到丈夫家去做祭祀,妻子想提前回南宁,大姑子直接骂到:要滚,你现在就滚!丈夫也不耐烦让妻子滚。妻子当时伤心无助。
  听到这里,不要以为丈夫和妻子关系不好,其实这小两口感情一直很好。
  所谓的夫妻关系决定一切的心理学理论在这里并不能保证家庭万事大吉。
  
妻子分析说自己的老公其实一直是以巨婴的样子活着。
  对于公公离世后,婆婆一个人在乡下活着,婆婆想和自己的儿子孙子媳妇一起过,可是妻子不同意,老是婆婆带,一来婆婆辛苦,二来是说孩子大了,要开始和一直带着儿子的婆婆正确美好的分离。
  大姑子总是干涉自己的新生家庭,妻子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去和大姑子沟通,要建立界限,手不要伸得太长。
  希望自己的丈夫成熟独立,稳稳站在新生家庭中去承担,去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沟通;期待大姑子建立界限;期待婆婆和自己的孙子正确分离。
  这些话语,都没有错,没毛病,没瑕疵。
  可是为什么听完这位朋友倾诉后,我会格外不舒服呢?
  而且就是那些听起来没瑕疵没毛病的话,让我有些不舒服。
因为那些话语没问题,可是在矛盾重重的家庭关系中,如果只有那些听起来没毛病没瑕疵的话,只有那些非常正确的心理学理论和术语,只有那些听起来都是正确的心理学原则和观点,不去看到人的存在,那些无比正确的心理学理论,就成了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关系的强大武器----无比正确的同时,又是将我们和身边人冷冰冰分开的强大武器。
  于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关系就是拥有了正确,却失去了温馨、温暖、温柔、亲密的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关注自己的小家庭的幸福,也特别在意自己生活的质家都量,也非常愿意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习,心理学因为关注人的心理而格外受宠,因为心理学也确实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心理学培训机构才得以遍地开花,发展势头也非常好。
  可是就出现这样一个需要警惕的现象:很多人自学心理学,会去大量阅读心理学书籍,各种流派都会关注和研究,就像上面的参与者一样,一听就知道是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的,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积累的朋友。
  这些朋友就会不自觉用书上看到的,电视上看到的,广播里面听到的一些心理学理论,心理学观点,心理学原则去对照自己的生活,对照自己的亲密关系,对照自己的职场关系,就会很敏锐发现一些问题的本质,然后按图索骥就得出解决的办法!
  因为这些心理学理论原则和观点非常好,非常对,非常正确,要命的是这些东西是针对外在亲密关系他人的问题,真的也是对症的,所以就顺理成章要求对方去改正,去按照心理学的原则理论指导对方去改正!
  如果对方不改正不配合,就会将责任全部推给对方:你看看,问题就在你那里,在你的原生家庭那里,你要是不改,日子怎么过下去?
  对方要么沉默不语,因为你说的都是对的;要么勃然大怒,因为你又在指责对方和对方的原生家庭!
  心理学就这样被玩坏了。
  于是就要说到心理学的起点在哪里?
  换句话说:心理学是装在大脑中,去空对空指导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还是要入心看到人的存在再去运用?
  再简而话之:心理学的起点是大脑这里,还是这里?
  当心理学的只是只是装载大脑这里,依然被大脑吸收所用,那么就注定了依然是在大脑的模式下发挥作用。
  大脑模式的特点是:将目光焦点放在外面;研究外面人的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督促外面人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大脑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来运转的模式。人不过是问题的载体而已,问题才是重点焦点和中心点,人不是重点焦点和中心点。
  所以正如同节目中的那位妻子,发现了问题,分析了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似乎看清楚了问题的所有实质和根本,可是依然动弹不得!
  因为这里面是消失的,这才是头脑模式最大的天然的缺陷。
  入心之后看到的存在,会是怎样呢?
  比如那位妻子说到的婆婆;孙子出世,婆婆一把屎一把尿把孙子养到可以上幼儿园;现在公公离世,婆婆一个人在乡下老家生活,而且身边没有一个人陪伴,看到这样一个生命,你的内心会生发怎样的感受?
  是心疼还是说着这样正确的话:老年人要拥有自己的生活?
  是因为和大姑子隐形对抗而不让婆婆过来,让大姑子失去深入自己小家庭对方的抓手,还是真的婆婆和孙子之间有需要分离的必要?
  婆婆和孙子之间其乐融融,婆婆尽心尽力,自己的孩子除了父母之外,还享受着来自奶奶的疼爱,并无分离的必要!婆婆的存在反而是在滋养孩子,孩子得到更多身边人的爱,爱的刺激越多,孩子的内在越丰盛,对于孩子整个人的成长有益无害!
  当我们这样去看到孩子,看到婆婆,所谓的婆婆来不来一起住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而且你也解决了你的丈夫不能赡养老人的遗憾,如果妻子看不到这个婆婆美好的存在,不让婆婆跟着儿子,那么丈夫的遗憾会转化为怨恨,夫妻关系迟早会亮红灯。
  而且一旦妻子看到了人的存在,内心欢迎婆婆接纳婆婆,我敢断定妻子和大姑子的矛盾,你的丈夫绝对不会坐视不管的!因为妻子接纳自己母亲的行为会给丈夫面对自己姐姐的勇气和力量!
  当我们不断去看到人的存在,所谓的界限,所谓的承担,所谓的面对,都会慢慢浮现的!
  所以,再著名再流行再正确的心理学理论,再风靡全球的心理学流派,如果起点不在这里,都是危险而且需要我们警惕的。
   
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我们的起点不是自己和身边那一个个人那里,那么还不如不学!否则我们在沾沾自喜得到很多升级换代的新式心理学武器的同时,却不知我们掉入更深的是非对错的坑洞!
  让我们多去关注的存在,借助所谓的问题去到那里,而不是借助人去到问题那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