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接纳自己从认识父母开始

(2016-09-02 11:53:09)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假如给您看第一张卡片,上面有这样的文字:

  自己大大咧咧,很大条,活得很粗糙,有时候得罪人自己都不知道,嘴巴总是比大脑快。

  您一定看出来了这位朋友对自己的评价是不怎么好的。

  看第二张卡片,上面是这样的文字:

  渴望自己是能坚持很有爱心又有行动力的人,就像自己的老公那样,有爱并且有行动,自己看起来不像姐姐那样糟糕,只是因为是有非常好的老公在提醒和带动,希望自己成为老公那样有头脑有想法并且很迅速去付出和行动。

  您也一定看出来了这位朋友内心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再看第三张卡片,上面写着:

  爱打牌爱喝酒只有想法没有行动的父亲,觉得自己很像父亲,内心是不愿意接受那样的父亲,也非常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自己的样子,因为孩子身上现在就有这样的迹象,越来越像自己。

  你也一定能明白这位朋友在告诉我们一身毛病的自己是受到谁的影响,而且她的担心是什么。

  这三段话就是武汉经济广播晚上十点播出的《今晚我和你》节目中参与者说到的主要内容:父亲个性对自己的影响;自己对于自己是那么不接受;精神密码的遗传性让她担心自己的孩子成长。

  这里面出现了三个人:父亲,她自己,她孩子。

  女儿不接纳父亲,女儿也不接纳自己,孩子像极了自己---是不是很吊诡的精神遗传?

  很多时候我们看着精神财产一代代相传,即使我们非常不喜欢甚至拼命抵抗很多不好的精神财产,可是精神财产就那样成为我们精神的血液,在我们的内在循环流动。

  女儿不接纳那样的父亲,可是自己和不喜欢的父亲一样;自己不喜欢那样的自己,可是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很像。

  如同节目中那位女儿说到的,自己很渴望成为自己老公那样的人,可是我们都知道除非将她和自己的老公互换原生家庭,否则难以办到。

  里面就涉及到了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问题。遗传给孩子的精神财产也就没有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部分,更没有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之后的脱胎换骨的部分。

  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也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现在很多人也都会说到这五个字。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体的。

  认识自己不是判断自己。

  认识自己可以看呈现---在各种关系中的呈现,这方面在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今天要说的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认识父母和接纳父母开始。

  我们一说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就习惯性将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好像这样的自己和任何人没有关系,这不是诚恳真实的,更不是整体的完整的看到。

  我们的生命经由父母的生命通道而来,所以真的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父母开始。可是一说到父母,固有模式就会启动,容易形成父母是责任人的对抗模式中去。

  所以今天要说的认识父母接纳父母,不是将父母当成责任人,而是要去掉“责任”二字,只保留那一个“人”字。

  父母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人?

  这样的发问,是不是又容易产生判断:一个严厉的人?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一个设想多行动少的人?

  好,换一种说法:父母是什么样子的生命?

  比如父亲,是个什么样子的生命?

  这个生命是不是和我们一样从婴儿到幼儿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这个叫做父亲的生命在奶奶温暖的子宫里面的时候,奶奶和爷爷是聚少离多还是天天在一起?爷爷和奶奶是相敬如宾还是相敬如冰?那个所谓叫做父母的生命还在奶奶子宫里的时候,奶奶的心情如何?出生后奶水够不够多不多?那个叫做父亲的生命出生后的家境如何?那个叫做父亲的生命小时候是不是很调皮?那个叫做父亲的生命是不是挨过打?那个叫做父亲的生命伙伴多吗?那个叫做父亲的生命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难过的事情……

  就这样,是不是随着我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并没有了解父亲?如果有很多答案,那些答案就会慢慢呈现一个和我们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原生家庭的一个生命,再深入下去,我们会发现即使时代背景不一样,原生家庭不一样,经历不一样,可是那个所谓被我们从小叫到大的父亲,其实喜怒哀乐所有的感受和情绪都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

  很多时候我们从没有把父母当作人,当作一个生命,去看到,去认识,去了解,去接纳,去尊重,去爱,而是当作“父母”去要求,去期待,去指责,去指指点点,这里的父母,其实就是“父母超人”,或者就是“超人”。

  当我们将父母还原成了人,认识和接纳才有了真正的基础,这是真实诚恳的态度和起点,其他都不是。

  再请继续顺着这样的路径下去了解和看到:一个经常有想法却少有行动的生命,也许是因为他遭受过无数打击,即使小小的打击累积起来,也有摧毁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只是因为家境贫穷,很多想法也就只能是想法;也许是因为贫穷,所以连尝试的机会,哪怕一次失败的可能都不可能有…..

  也许假设是错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有那样的一种看到,比如上面每一个假设的后面都站着一个少年:一个经受打击却不知道怎样面对打击的少年;一个受困于原生家庭太过贫穷而动弹不得的少年。

  假设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看到。

  看到那样的生命,你内心涌起的感受是什么呢?

  是苛责还是想穿越时光拥抱那个少年?是埋怨还是含着眼泪望着那个少年?是不管不问地要求,还是涌动着悲悯去靠近那个少年?

  当你真的看到那个叫做父亲的婴儿,看到那个叫做父亲的幼儿,看到那个叫做父亲的少年,看到那个叫做父亲的青年,看到那个叫做父亲的中年,看到那个叫做父亲的老年,是不是和我一样边敲击键盘边泪流满面,想要穿过不可逆的时光,去紧紧拥抱说一声你好爸爸?

  所谓从头脑出发的和解,所谓从观念出发的接纳,在这样的看到中,是那样的荒谬肤浅和浅显!

  看到这样的生命在那里,经由那个生命来到这人世间的我们,就可能也有面对打击也不知道怎么去面对,面对贫穷一样只能拥有设想却无法去实现的自己。

  于是我们会发现父亲对情绪无法和平相处,我们做子女的也有可能一样是情绪振荡器—一点点情绪都会让我们敏感;父母大大咧咧,孩子也没心没肺;父母谨小慎微,我们步步不敢越雷池一步;父母内在受伤很重,我们也难言快乐;父母每天辛苦忙碌,我们也难以嘻嘻哈哈笑进笑出!

  是的,我们有内在的独特性和成长性,可是我们不能无视那个影响,于是我们可以从无数家庭看到:

  那个叫做父母的生命的狭隘,就这样成了我们的狭隘;

  那个叫做父母的生命的缺点,就这样成了我们的缺点;

  那个叫做父母的生命的局限,就这样成了我们的局限;

  那个叫做父母的生命所有不被我们接纳的部分,也就成了我们不接纳不喜欢自己的那部分。

  我们经由父母来到红尘,我们继承了父母的精神财产,所谓好的和不好的,都在继承和接受,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不管是无意识的顺从还是有意识的反抗。

  也正因为如此,才是孩子对父母的忠诚和天然的爱。

  原来只有如此唯有如此,才叫做一家人。

  当我们真的看到了所谓叫做父母的生命,在来看到叫做***的自己,看到那个经由父母来到人世间的生命,就会真的明白:我们所有的呈现,所谓好的所谓不好的,都只能如此,也唯有如此,不可能还有别的样子!

  是的,不可能,连丰富圆满的自己都只能是那个样子,不可能是别的样子。

  如同父母是桃树,你是桃树上的一个桃子。

  一棵瘦小的桃树,长成葳蕤茂盛的桃树,无论怎样的丰富和圆满,你的本质就是一棵桃树,不可能是别的什么。

  这不是迷信的宿命,而是谦卑的看到和臣服。

  当我们深刻去看到父母,我们就深刻看到了自己。

  当我们和父母紧紧拥抱,我们就会紧紧拥抱自己。

  所以,接纳自己,请从认识叫做父母的生命开始,在这条路上,你会遇见那个叫做父母的生命,并且完整深刻拥有那个叫做父母的生命,和那个叫做***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