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你的“内在批评者”

(2015-07-14 10:05:51)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我们经常苛刻地对待自己:忽视自己的需求;对自己的内在小孩控制过度;贬低自己的努力;甚至嘲弄自己。

    如果父母对我们很苛刻,不断地羞辱、批评、贬低,那我们就会对自己这样做,甚至比他们还要苛刻。这样一来,我们的自尊心就受到了损害。

    我们的人格特质中,有一部分是对自己特别严苛。弗洛伊德将其称作“超我” (super-ego);在完形疗法中,这一部分被称作“优势”,或“大狗” (top dog);在沟通分析中,它被称作“严厉的父母”;在内在声音对话中,它被称作“批判者”。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保护我们。
这个“批评者”是个严肃的内在形象,他脾气暴躁,对人苛刻,从来不会满意。他总是担心最坏的情况。他经常说:“你应该……”,“你不能……”,“你应该再努力些”,“你应该负起责任”,等等。易怒的他,总是压制内在小孩的天性,忽视他的感受;他不让孩子自由地玩耍,让他保持严肃,凡事一定要“做对”;他自己也过于严肃,无论什么事都要挑错,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想象一下,如果“内在的批评者”消失了,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一身轻松,因为“内在批评者”让你觉得又紧张,又沉重,总是忧心忡忡。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内在批评者”,你会感到十分不安。 如果没有人管着我们,没有人要我们尽力而为,没有人督促我们不断努力,为我们设定限度,这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内在的批评者”也需要理解。和我们的各种内在形象一样,他也需要一定的空间。他保护着我们,这一作用也很重要。
    丘吉尔曾说:“批评也许令人不快,但却是必需的。它就像人体的疼痛,是身体有恙的信号。”
   “内在的批评者”是如何产生的?我在三岁左右,就有了视觉的记忆,它从那时起就逐渐产生了。有一天,你在邻居的院子里玩了一下午。回家之后,妈妈看到你全身脏兮兮的,于是一阵大骂。第二天,你一看到那片院子,就想起昨天妈妈骂你的样子,于是一个内在的声音产生了:“你今天要小心点儿。要不妈妈又该对你发脾气了。”这个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内在小孩”的作用,就是保护我们,让我们不受痛苦。
    然而,如果“内在批评者”的力量过于强大,它就会伤害人的自尊心。如果它太强大了,就会认为我们生来就是个错误,愚蠢不堪,满是缺陷。过于强大的“内在批评者”,会让内在小孩充满羞耻感,这种羞耻感会让我们恐惧,害怕别人看穿我们的外表,看到我们的缺点。
    内在小孩害怕犯错,因为这对他就意味着拒绝。一旦被拒绝,就可能被遗弃,这是一种巨大的危险。内在小孩认为,无论他做什么,“内在的批评者”都觉得他做不好。内在小孩感到绝望,于是说:“不管我做什么,你都不喜欢我。”“不管我做什么,你都觉得不对。”“让我一边儿呆着吧。我不想你呆在我身边。你只会让我觉得不舒服。”我们的内在小孩希望人们能看到他,接纳他,爱他本来的样子。
    也许,你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心里的“内在批评者”也很强大。这样一来,从概率的角度上讲,这种批评的声音,会在你的心里重现。注意一下自己对自己说过的话,也许和父母曾经对你说过的话一样:“你太差了”;“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我?”“你不可能有啥出息”;“你太自私了”;“你就是个傻瓜”。
    意识到这一切,我们就找到了出口。如果你觉得对待自己的方式不公平,那就有可能实现改变。我们首先要经常观察“内在的批评者”,然后对自己说:“我一直在重复爸爸/妈妈/父母双方对待我的方式。但现在我意识到了,我问自己,我到底想怎样对待自己?”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动地重复过去的经历,而是让意识帮我们做出选择。
    我们总是要自己做出改变,改变自己本来的样子,这不是爱自己的表现;我们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实现的期望,这不是爱自己的表现;学习一门技能的时候,我们总是要求自己一次做对,不准犯错,这不是爱自己的表现;我们总是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相比,好像自己的长相、机遇、运气都不如别人,这也不是爱的表现。
    我们的痛苦大部分是自身造成的。评判自己的时候,我们十分严酷,毫不留情;如果犯了什么错误,我们总是毫不犹豫地羞辱自己。
     我们处在低谷的时候,会奚落自己:“你长得不好看,又没什么出息。”我们总是怀疑自己。在艰难的时刻,我们会觉得一切不幸都是因为自己。“内在的批评者”会让我们失去希望:“我早就知道自己做不到”,而“内在的批评者”会这样回应:“如果你之前听我的话,你就不会失败了”,这会让我们充满负罪感,失去动力。荣格曾经说过:“羞耻感是一种吞噬灵魂的情绪。”我们只有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才能疗愈内在小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